健康族導讀:如果有一天不幸被列入“性病”懷疑的行列之中,那麼,該以何種心情去對待這種突發事件?是驚慌失措、灰心絕望,還是勇敢地去弄清事實的真相?
其實有些疾病隻不過與性傳播疾病非常相似,是“山寨版”性病,并非真正的性病,因此而患上的“性病恐懼症”更沒有必要。
案例一:疑患“性病”患上恐懼症
“醫生,我得了性病!”近日,29歲的朱先生到某醫院皮膚性病科就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據他說,他是一家公司的工程師,有一次與朋友喝酒後,朦胧醉意中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第二天醒來後一直充滿了悔恨和自責。“小便時更發現有點火辣辣的感覺。”朱先生說,他當時就“吓得頭都要炸開了”。
過後他上網查資料,發現自己的症狀既像淋病又像非淋性尿道炎,就去書店買了性病的專著來看,認為自己得了“淋病”。越想越不放心,于是他來到醫院要求做檢查。該科專家為其詳細檢查并送标本去化驗後下定論:沒有性病,不用治療。可朱先生仍然不依不饒,要求進一步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包括梅毒、淋病、衣原體、支原體、艾滋病病毒抗體,都是陰性。他拿到檢測報告還很生氣:“我最近一直發低燒,還腹瀉,說不定是艾滋病潛伏期。”
專家告訴他:“你沒有性病,但你有典型的性病恐懼症。”沒想到,過了幾天,他又來了,要求把各項檢測再做一次,說“我上次來還是在窗口期,這次檢查才算數”。醫生無奈,隻好又仔細為他講解,這才讓他最終放松下來。
案例二:夫妻同患假“性病”互相猜疑
某醫院男科主任梁博士說,他近日也接診了一對患“山寨版”性病的夫妻:新婚不久的一名年輕女士和丈夫同時發現生殖器上長出一些小紅點,特别是女士的小陰唇兩旁形似魚子狀的紅色顆粒,分布在小陰唇内側面。年輕女士極為恐慌,懷疑丈夫“不幹淨”。
其丈夫發現後也陷入了恐懼之中,他堅稱自己沒亂來,而是由于妻子不忠,婚前就已經把“髒病”帶回家。相互指責中,他們把症狀與網上的圖片一對比,發現尖銳濕疣似乎就是這樣的。該女士被“性病”圖片吓得整日魂不守舍,不時唉聲歎氣。最後丈夫建議去醫院就診。醫生的診斷結果是假性濕疣,并非尖銳濕疣。
專家解釋:“山寨版”性病易誤診
專家認為,一些私處的疾病可能被患者認為是性病。“有些疾病不是性病卻常被扣上性病的帽子。”他指出,男性生殖器冠狀溝會長一些小疙瘩,有的如針尖,有的如麥粒,呈線形排列,這是陰莖珍珠樣丘疹,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異,常在不潔性交後或洗澡時發現,然而卻會使人驚恐不安。由于外觀具有欺騙性,有時連醫生也會誤診為性病。
除男性之外,女性也會有類似的生理現象,名為假性濕疣。常發生在女性小陰唇内側、尿道口周圍,是對稱分布的顆粒狀小丘疹,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瘙癢。有數據顯示,假性濕疣在20—50歲的女性中發病率為20%,可能是分泌物刺激的結果,對人體沒有危害,也不會傳染。
此外,白塞綜合征是另一種“山寨版”性病,它會表現為生殖器部位的潰瘍,同時會出現口腔的潰瘍、眼睛的炎症甚至胃腸道、心血管、骨骼、神經的損害。有人僅僅發現了下身的症狀,誤認為是梅毒。其實白塞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陰莖頑固性藥疹也常被誤認為是梅毒。
專家建議:疑患性病最好就醫“澄清”
對于一些經過一次解釋仍無法消除心理負擔的病人,專家坦言:“有時需要多達十幾次的解釋才能暫時安撫這類病人。”楊文濤指出,對“性病恐懼症”的診斷目前雖尚無統一标準,但患此症者多與兩種情況有關:一是原已患過性病,經正規治療後各項檢查均為陰性仍恐懼者;二是曾誤診為性病,内心陰影一直不散而恐懼者。比如,有過不幸性接觸史以及被醫生誤診為性病的患者,對于外陰部位的一些疾病自認為發生了性病,産生極度恐懼的心理,甚至出現頭暈、失眠、煩躁不安、焦慮、排尿不暢、尿痛等。平時還會表現出不願見人,極度苦惱,甚至痛不欲生,身體每況愈下。這些都是“性病恐懼症”的主要特征。
健康族溫馨提示:當懷疑自己患上性病時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樹立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感最重要。患者一旦懷疑自己患上性病,應該及時就醫檢查“澄清”病情,不應一個人封閉起來胡思亂想,任由不良情緒進一步發酵。此外,經過醫生解釋後,患者應反複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而醫生也應根據病情和患者的要求,對所做過的種種檢查結果應及時告訴患者,有助于消除患者無端的猜測和疑慮。健康族祝您身體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