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做開心寶寶莫成“心理孤兒”

做開心寶寶莫成“心理孤兒”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8-01 03:12:22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密切,但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背負着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很少,交往的範圍狹窄,精神世界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遊離集體氛圍,怯于交往、難于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象。

  “心理孤兒”現象産生的原因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了,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或通過大衆傳播媒介獲得。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節衣縮食為子女竭力提供物質條件,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二是重養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如此,忽視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有的父母為了工作事業,無暇顧及孩子,要麼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麼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産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願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另外,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的心理問題也相當嚴重。據中國家庭調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家庭經濟負擔重,父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産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不健康心理。

  再則,現在家庭居住條件普遍改善了,中小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縮小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範圍,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是拘謹的,不能達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高興勁頭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而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受到損害,養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減少“心理孤兒”現象的對策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處理事情。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牧師式”、“師徒式”的父母親。家長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周末和節假日讓子女邀請小夥伴來家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閑時間與同學小夥伴進行電話交流。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範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顧。經常争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盡量不要犧牲養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镳的也要計劃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琴棋書畫,可以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遊、登山。

  另外,學校應與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系薄”,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咨詢室”,并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系、學習态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别心理輔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