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為何選擇死亡 解讀自殺現象

為何選擇死亡 解讀自殺現象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8-01 03:13:40

  近期,有3起引人關注的自殺事件:

  6月21日,杭州方正證券分析師華欣從住家樓上一躍而下,自殺身亡。事發後,坊間關于華欣因為炒股巨虧,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自殺的流言甚嚣塵上。不久,方正證券發表聲明稱,華欣近期因為身體健康問題,情緒抑郁,在自殺前已經休假。

  6月28日,被國際時尚界公認為“明日之星”的俄羅斯名模,年僅20歲的科爾舒諾娃從紐約曼哈頓9樓住所墜樓身亡,紐約警方調查後判定其系自殺。時尚界的巨大競争壓力被公認為科爾舒諾娃殒命的重要原因。

  7月4日,被稱為“新金融商品之父”的台灣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被發現在澎湖落海死亡,警方初步鑒定為自殺。白文正的死訊震驚島内外金融證券界。這位生前擁有約400億元新台币市值的企業主生前曾傳出身體不适且有憂郁症傾向。

  這三起自殺事件因為當事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演變為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但事實上這不過是全球自殺事件的冰山一角。從世界範圍看,目前每年約有100多萬人死于自殺,而自殺未遂的人數則可能是自殺死亡者的10倍-20倍。在中國,每年有20多萬人死于自殺,“自殺”因此在中國人口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五位,僅次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

  誰讓生命如此脆弱?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死亡?“健康863心理網”的心理專家筱丹老師分析認為,人們通常習慣把自殺行為解析為“一時想不開”。但事實上自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往往并非單一的原因引起,是心理、生理、社會、文化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患有精神障礙、心理疾病、人格障礙、抑郁症及酒精成瘾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而那些心理承受力較低,人格較不成熟,環境适應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較弱的人在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很容易自殺。

  具體來看,自殺行為通常分“情緒型自殺”和“理智型自殺”兩種類型。“情緒型自殺”常常由引發極端情緒的具體事件引起,呈現即時的沖動性或突發性。如:失戀、背叛、分離、抑郁、壓力、疾病等等引發委屈、悔恨、内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應激性反應,有的人因此選擇自殺尋求解脫,有的人選擇自殺“示威”,也有人選擇自殺作為報複的手段,以死來迫使對方承受法律責任或道義和良心上的譴責。

  “理智性自殺”更多的則是因長期對生活的負向解讀所引發的憤怒、焦慮和抑郁等所緻。比如長期缺乏安全感和社會歸屬感、對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對生活産生過多的灰色評價等等,種種不良情緒和認知的累積,逐漸催生人的自殺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終導緻悲劇的發生。

  筱丹老師提醒,自殺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直面自殺危機,開展公衆教育,為高危人群建立社會支持服務體系,健全自殺救治機制,已經刻不容緩。我們的救治體系不能僅僅緻力于處理某個具體的生活事件,而是應該針對導緻自殺行為發生的多種因素,制定協同預防措施,着重降低負性心理的累加效應。

  而對個人來講,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和精神狀态,懂得提高情緒危機的覺察和壓力危機的調适,在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精神障礙時,應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與家裡人或是朋友交談,情況嚴重的,可以由醫生開出處方藥或建議醫療方法來進行治療,規避自殺危機。

  “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生命該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隻要你相信不管怎樣卑微、纖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喜悅與感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