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中61%情緒不良,55%适應不良
專家指出:少年時期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很有可能遷移到中年
本報記者鄧興軍報道患有情緒失調、适應不良的青少年百分比首次超過抑郁症和焦慮症,成為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現。
昨天,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向記者首次披露了他的最新心理調查統計結果。王教授指出,少年時期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很有可能遷移到他的中年時期。這次心理調查分10個項目,包括人際關系緊張、适應性不良、情緒失調、焦慮、抑郁、敵對、偏執、具體化、心理不平衡、強迫傾向等調查的學生有274人,教師245人,家長89人。這些學生、教師、家長是随機在河南、河北等省近70所學校選取的。
王教授的調查統計顯示,61%以上的學生承認自己情緒不良,55%以上的學生承認自己适應不良。原來一直排在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素首位的抑郁症和焦慮症在這次調查中僅排在第三、四位,最高的比率不超過48%。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王教授解釋說,除了整個社會競争環境的加劇給青少年的情緒造成一定的紊亂和适應的無所适從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則成為影響學生、家長和教師情緒的主要原因。他認為,要解除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情緒失調和适應不良,必須要變目前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尤其是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另外,他指出,目前我國中小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良傾向,即知識化、德育化、醫學化和形式化。他認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心理調節技能的傳授,而不是知識的傳遞。他對德育化和醫學化兩個不良傾向做了特别解釋,“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與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結合起來,實際上學生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是兩回事。”
為什麼說學校的健康教育存在醫學化傾向呢?王教授解釋說:“在中小學生中,其實許多問題根本不需要咨詢,要相信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他說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區别還在于,心理咨詢面對的是個别學生,而心理健康教育則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最後他說,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千萬不能走形式,要加強心理培訓和适合中小學生的心理教材編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