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心理有問題
專家表示,青春期心理問題不是病,少打擊多尊重,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在7月31日舉辦的“如何做好青少年行為指導和情緒釋放”的公益講座上,幾十位家長前來向長春市心理衛生中心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取經。專家建議家長,情緒波動反應是處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特點,并不是病,少打擊多尊重,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14%的學生出現抑郁情緒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問題越來越明顯。目前,全國有3000萬心理有問題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 21.6%-32%;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25.4%。據調查顯示,14%的大、中學生出現抑郁情緒,17%的人出現焦慮情緒,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而且近幾年有上升的趨勢。
家長要給孩子“心理加餐”
當日,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和父親一起來聽講座,記者在采訪後才了解到,他是被父親“騙”來的,他也是現場惟一的孩子,其餘的都是家長。“平時我們溝通特别費勁,跟專家學學怎麼面對孩子青春期的表現。”父親無奈地說。
“情緒波動反應是處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特點,而不是病。”該中心主任鄭曉華在接診中發現,家長往往對孩子的生理健康十分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幾乎為零。但幾乎每個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都會感受到情緒的強烈沖擊,此時往往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叛逆、憂郁、自卑甚至自殘等不健康心理的表現,因此父母也應及時給孩子“心理加餐”,幫助、引導其順利度過青春期。但如果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易沖動、對立師長、對網絡或某種癖好成瘾、精神緊張、孤獨自卑等嚴重的異常表現,須及早到心理醫生處咨詢。
“多尊重”讓孩子更健康
鄭曉華說,孩子有兩次心理反抗期,家長要特别注意并了解該如何對待。一次是在3-5歲,這時的孩子首次萌生自我意識;第二反抗期是在15歲前後,自我意識基本形成。在心理反抗期時,孩子會有懷疑、探究的想法,對家長的說法十分反感,總想按大人說的反過來嘗試。此時,家長不要強硬地去打擊孩子,更不能打罵,應轉變自身角色,做孩子的“夥伴”,通過充分引導、讨論,讓孩子把觀察思考到的講出來,從而會使其發散的思維方式形成,創造力也會随之爆發。
青少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與家長一味追求高分也有很大關系。鄭曉華建議,家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孩子要想取得成就與學習成績無關,而與其社會化能力有關。因此,家長要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能,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适合的發展方向。平時,要以正确的激勵為主,以适當的提醒(甚至批評)作為輔助,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 孩子才能健康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