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導讀:近年來,兒童自殺頻率越來越高,因此學校和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細微情感變化,正确認識青少年情緒問題,切不可粗暴對待或渾然不知。
4月7日,廣州發生了一起5年級女生自殺事件。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在2006年專門針對廣州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14.5%的中小學生有過自殺想法。目前自殺不僅是全球性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也是我國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其中自殺死亡率在我國14歲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逐年上升。對此,專家指出,目前社會競争激烈、升學壓力大、父母期望值高給青少年造成了沉重壓力;而心理教育的欠缺,使得許多孩子面對挫折消沉沮喪,缺乏克服困難的能力。
因此,專家建議,學校和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細微情感變化,正确認識青少年情緒問題,切不可粗暴對待或渾然不知。
所謂挫折,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幹擾,緻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态。相比較成人,青少年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對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誤區。心理學家指出,
其實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應行為後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對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說,對挫折事件錯誤的認知評價,才是導緻消極後果的真正原因。
造成挫折的思維誤區
心理學家将13、14歲和17、18歲的青少年看做兩次“心理斷乳”期,而兩次心理斷乳的結果是青少年愈加走向“獨立”。這一階段的年輕人,個性不完善,獨立傾向與依賴性共存,讓他們的内心極為敏感、動蕩,熱情、沖動。從社會成熟性來看,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紮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因此,在現實中,一旦碰到不順利時,就會手足無措,心情沮喪。
在此階段,青少年的思維很容易陷入誤區,想事情很偏激。
一是過于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有這樣的想法,青少年遇到挫折就容易導緻心理失調。二是,容易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緻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三是,很容易放大事情的嚴重性,對事情的後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緻心理失調,甚至企圖自殺,以逃避問題。
青少年不被理解的壓力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學習時間最集中、學習最關鍵、最艱難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習上的很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青少年去面對、去适應,諸如學習内容的變化、課程與作業的增多、學習與考試中更加激烈的競争、升學的壓力等等。這就要求青少年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适應新的學習要求。但受其心理調适能力的制約,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考試失敗時,就會産生強烈的挫折感。
與此同時,父母老師的不理解也造成了他們的無助感。很多家長因社會競争壓力過大,而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放大,有的甚至不切實際,青少年一旦未能達到成人所期望的理想狀态,就會招緻成人的不滿和責難,這必然造成青少年的挫折感。專家指出,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容易讓孩子陷入焦慮狀态。而很多老師不能理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情緒障礙,導緻師生之間的沖突、對抗,最終導緻孩子厭學。所以家長和老師也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突出的症結所在。
正确對待挫折
面對青少年出現的挫折和情緒問題,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細微情感變化,給予更多的鼓勵和細緻引導,通過誘導、勸說改變青少年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要善于調節自己,用正确的觀念來反駁不正确的觀念。
在這方面,父母和孩子都要學會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地确定目标。應把目标限制在孩子能力之内。目标太高,不停地追求自己能力不及的目标,結果隻能是挫折及悲觀失望随着自己的這種追求步步加深;目标太低,自身的能力則難以合理利用和充分開發,同樣會産生能力受挫之苦。
第二,主動地參與實踐,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千萬不要嬌生慣養。在實現目标的過程中不斷地分析和總結,學會汲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逐漸提高青少年的承受挫折、戰勝困難的能力。
第三,面對孩子情緒問題,要善于引導他們進行适當的宣洩。讓他們盡情傾述,将自己的問題全部倒出來,而父母和朋友在此時,要注意安慰的辦法,切勿一味責罵或進行刻闆教育。
小編結語:青少年時期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又是一生發展中最容易産生沖突和矛盾的階段,加上社會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調節無論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人一生的發展中,更凸顯其現實價值。
更多精彩内容:
歲月孕育寶寶“性朦胧”
父母該了解孩子的性心理
孩子性心理發展4個階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