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導讀:要養“絕世好貝”,從孕期就要開展胎教,從4歲開始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從7歲開始灌輸孩子的理财意識……
要養“絕世好貝”,從孕期就要開展胎教,從4歲開始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從7歲開始灌輸孩子的理财意識……日前,全國婦聯、教育部、民政部等7部委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昨天,該大綱起草課題組組長、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進行了詳細解讀。
【專家】
小學階段介入理财教育
過年給孩子壓歲錢,不給現金,而是購買500股的股票;為了讓孩子懂得錢來之不易,家長啟用家務賺錢機制,想要獲得零用錢,可以從家務勞動中獲得……現在,一些70後、80後父母對孩子的家庭理财教育觀念越來越新銳。
記者注意到,此次《大綱》裡引入了家庭理财教育的理念。針對個别人的質疑,楊雄澄清說,“提出理财教育,不是希望孩子眼睛裡隻有錢,而是從小給他們灌輸理财的意識,讓他們長大後懂得運用财富。”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很多‘啃老族’、‘月光族’,就是小時候缺失理财教育造成的。這導緻他們不懂得量入為出,花錢時大手大腳。有的小學生很小就開始超前消費、炫耀消費,以穿名牌為榮。”楊雄強調說,此次,他們将理财教育的起點定為7~12歲年齡段的孩子,之所以選擇這個階段就開展理财啟蒙教育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時孩子正在讀小學初中,手中的壓歲錢越來越多了,如何管理好這個“小金庫”需要一定的理财知識。
從7歲開始,孩子的價值觀開始形成,因此我們主張到了小學階段開始介入理财教育,如果到了高中才談理财則太晚了。不管是炒股也好,用家務獲取零用錢也好,哪怕是虛拟的理财知識灌輸,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财力,“量财施教”。
所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楊雄認為,上海是一座信息和金融高速發展的城市。在“十裡洋場”打拼,要從小開始學習基本的生存知識。适當引入理财教育觀,可以讓孩子們對錢進行合理化管理。
【家長】
百元内花銷由初一女兒支配
此次《大綱》中提及了理财教育,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應具備不同的理财觀。比如,對于7~12歲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兒童參與家庭财務預算,合理支配零用錢”。對此,一位初一孩子的媽媽吳女士表示,自己也在逐漸培養女兒正确的理财觀。由于女兒剛上初一,還太小,100元以下的花銷可由女兒自己支配,超過100元的必須與父母商量,而女兒的零用錢大部分來自壓歲錢。
另一位在銀行工作的衛女士則稱,由于自己女兒馬上要成人了,隻要是正當、合理的花費,她都鼓勵孩子自己消費,而非由家長代勞。“由于我是在銀行工作的,所以我會考慮給孩子買一些基金、保險,教導她購買理财産品。”
而對于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進行有償家務勞動。吳女士聽後非常反對這種做法:“女兒同學中也有這麼做的,但我認為,孩子做家務是應該的,而不應該單純地與錢挂鈎。家長主要還是要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我并不支持這種目的性不純的有償家務勞動。”吳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平時學習比較忙,所以她會鼓勵女兒利用寒暑假和雙休日培養勞動技能。”
【《大綱》其他内容】
4~6歲開始進行耐挫教育
在此次《大綱》中,對于4~6歲的孩子就提出了抗挫折教育這一理念。4歲就開始品嘗挫折,會不會太早了點?對于家長的疑問,楊雄認為,耐挫教育是國際上最新的理念。“我覺得從4~6歲開始,家長就要适當地開展挫折教育,比如讓他們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在生活中養成自理的習慣,分擔一定家務。”
随着年齡的增長,《大綱》還談到了青少年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生命教育。楊雄指出,正是因為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出現了青少年自殺、熊姐打人、大學生虐貓等事件。在青春期,青少年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還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包括學會善待小動物。
對此,家長王先生認為,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家庭教育必須要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要培養擁有高情商的孩子。”衛女士透露說,自己經常和女兒說,“無論什麼樣的錯誤都有可以補救的辦法,你無論有怎樣的挫折,跌倒了還可以爬起來。媽媽希望你永遠記住‘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句話,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你堅實的後盾。”
13~15歲開展适當适度性教育
記者注意到,在《大綱》中的很多年齡段都談到了性教育。在孩子13~15歲時,家長需要對兒童開展适時、适當、适度的性别教育。而在孩子16~18歲時,家長要引導孩子與異性正确交往。“很多家長認為性的認知是無師自通的,但殊不知,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上面充斥着色情信息,如果任其發展,後果不堪設想。”楊雄主張,青少年兩性教育應該将學校作為主課堂,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們了解性,有梯度、有技巧地開展性道德教育。”
楊雄告訴記者,性教育的開展要有技巧。“我曾碰到過一個案例,有一個11歲的男孩在家看黃碟,這時媽媽開門進來了,他吓得趕緊把碟片從窗口扔下去,将DVD關掉。這件事被媽媽知道了,他的媽媽并沒有訓斥他,而是加以疏導,并稱這是兩人間的小秘密。這種性教育就很成功。”
13~15歲培養孩子信息素養
《大綱》還提到,對于13~15歲的孩子,“家長應該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引導兒童正确使用各種媒介”。
關于這一點,吳女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的女兒會把博客和QQ空間都給我看,”吳女士對通暢的親子溝通非常自豪,“在一開始,我就和女兒制定使用電腦的規矩,包括上網時間和上網内容。”她認為,要做好這方面的家庭教育,信任和監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相信孩子在網上是要幹正事的,當然,孩子畢竟還小,父母必須對孩子的上網行為有相當的了解,以免使孩子誤入歧途。”孩子總有不自覺的時候,吳女士為孩子制定了規則,一有違反,她就會沒收電腦。
對此,衛女士并不是非常同意。她的女兒正值高三,對于這種認知結構體系已基本完整的青少年來說,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沒收電腦的做法過于偏激,我就聽說過因此逃夜的孩子。”12下一頁尾頁
0~18歲爸爸應撐“半邊天”
《大綱》中提到,應該在家庭教育中重視發揮父親的角色作用,利用生活場景進行随機教育;并指導家長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強化教育措施,塑造兒童的健康生活方式。
楊雄認為,在中國家庭中,父親扮演的角色分量很少,“中國媽媽”現象嚴重。“有一個例子是,美國媽媽看到自己孩子扔10個球,隻進1個籃球就高興得大呼小叫,但中國媽媽看到兒子扔進9個球,還會責怪他為何不能十球全進。中國媽媽就是崇尚完美主義。媽媽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過度,男孩子就顯得很弱。”
“随着快男、好男兒的誕生,現在的男孩子越來越中性。現在的女孩子都是白骨精,男孩子則相對較弱。”楊雄表示,經國際研究發現,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爸爸介入成功的家庭,孩子成長得也較好,從爸爸身上,他們可以學到責任感、勇敢等品質。
首頁上一頁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