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畢竟與履行了法律手續締結的婚姻關系不同,它沒有經過法律認可,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的法律也不承認事實婚姻,它視不婚同居為非法,但卻并不過多去幹涉,社會也對此采取一種較為寬容的态度。人們是怎樣看待非婚同居這一社會現象,怎樣評價它的呢?對于這一有别于傳統婚姻的男女結合方式,會給我們女性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人們是見仁見智。
贊成同居的人們認為:
選擇不履行結婚手續,也不做任何形式和許諾的同居生活,既可以有兩性間親密的關系,又無須相互限制厮守一輩子。兩個人既是夥伴又是夫妻。同居可以更好地确保個性自由,不必在自由與強迫之間做選擇,自己可以自由決定做什麼,選擇誰做朋友,如何打發個人的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體味人生和享受婚姻關系所得不到的權利。
同居讓人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個人的天地也不再受到别人侵犯,不再如過去那樣牽腸挂肚了。而且還學會了自力更生,不再依賴别人了。因為離婚率上升,結婚率越來越低,昔日那種白頭到老和從一而終的婚姻理想已經過時。同居意味着獨立、自由和個人獲得充分發展及自我實現的機會。
未婚是可以同居的。性是愛的基礎和前提,人對性的要求本來就是一種本能,它的發生應當是自然的,未必一定要去等待一紙婚書發下才可以有性愛發生。傳統意義上對婚前性關系的排斥是以為婚前缺乏法律的保障,但事實上,真正能夠維系兩個人關系的不是一紙婚書,而是愛。這才是真正的保障。對相愛至深的兩個人來說,性和愛同樣神聖而美麗,所以實在不該讓這份美麗有造作的成分。
同居如是說,愛情不僅是精神的,也是肉體的。婚前性行為是透徹地了解一個人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将有助于人們做出終生伴侶的正确選擇。通過同居雙方都很滿意,再通過法律手續确定下來。如果通過同居,雙方并不滿意,那就分手。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保證今後正式婚姻家庭生活的完滿。
婚前性交與同居的有益之處在于,它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有利于健康的,因為人的生理需要不可以被拖延至成年期,人從進人青春期到成年期還有大約十年的時間,不婚和晚婚的人越來越多。無論社會對婚前性活動的規範有多麼嚴厲,随着參加這一實踐的人數日益增多,規範将不得不改變,過去被認為違反社會性行為規範的婚前性行為和同居将逐步為社會規範所接納,雖然這種接納是很不情願的。
反對同居行為的人認為:
在中國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大衆心理氛圍中,非婚同居往往要承受來自各個方面的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在我國現階段,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并沒有實現,非婚同居會給女性帶來無窮的後患。中國傳統使然,未婚同居後,如果兩個人分手,不僅沒有法律對權益的保障,而且受到最直接傷害的一定是女性。同居是性自由的産物,特别是對于女性,更容易産生傷害性的後果。
一些人隻願享受兩性生活的樂趣,不願承擔婚姻與家庭帶來的義務.因此采取獨身不獨性。對于一個人來說,随着年齡的增長.一直不婚會使孤獨空虛感增強,若最終還想結婚,容易失去良機,這對于女性尤甚。
有的人把同居比作是先嘗後買的婚姻,可是如果總能嘗到免費的午餐,為什麼還要再花錢買呢。就像在市場購物,嘗遍鮮味而不買也是大有人在。也許人們的初衷是想買個最好的,但是嘗得太多,反而品不出味道了。
婚前同居也稱試婚,男女雙方都抱着試一試的态度共同生活,們都準備着試婚失敗而各奔東西。在這樣一種消極心态下,很難積極主動地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在他們的心中,就打下了這樣的烙印:婚姻生活也會是如此艱難,整天面對做不完的家務和解決不了的矛盾,這種生活并不美好。由此對婚姻失望、恐懼或者不屑一顧。
還有的人,假借愛情高于一切而蔑視法律,實則是缺乏勇氣向社會宣言對愛人承擔責任。據美國魯特加斯大學全國婚姻研究計劃組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結婚前同居的夫婦,比結婚後才在一起生活的,更容易以離婚收場。該大學生在過去幾十年進行的研究發現,婚前同居與離婚有着微妙的關系。研究人員認為,部分原因是婚前同居者較偏離于傳統的婚姻習俗,對婚姻的制約也較少做出承諾。另外,這份報告的作者更懷疑,婚前一起生活會逐漸蠶食人們對婚姻制度的責任和信心,使人們走向不利于建立長久忠誠關系的趨勢。美國全國衛生統計中心也發表報告,指出百分之二十七的婚前同居的女性,會在婚後五年内離婚。
同居後的男女有時并不像夫妻那樣,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是采取“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式;在經濟上,兩個人各花各的錢,常常都有自己的“小金庫”,以備将來。在家庭建設上,比如購房、買車和家用電器等大件商品時,因為考慮未來的不穩定性,或見仁見智,或放棄購買計劃,或虎視眈眈,一有風吹草動就先下手為強;在家庭矛盾上,因為有更多的擔心和壓力,采取回避、視而不見、忍受等态度,使自己的需要長期處于不滿足狀态,特别是女性,總是害怕失去對方,甯願把眼淚咽到肚子裡。不能正視問題,就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所以同居的矛盾一旦爆發,常常就是難以彌合,而以分手告終。
性愛伴随着懷孕的危險。同居者一旦有了孩子,不是勉強成婚就是被迫堕胎,前者導緻不宜婚姻和計劃外生育,後者使女方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損傷與壓力。女性失貞或堕胎後在擇偶和婚姻中的身價會被大大貶低,也容易引起自身的種種心理問題。根據一項全國男女性生活快感的調查報告顯示,影響性快感的第一因素是害怕懷孕,這一點特别對女性影響更大。而非婚同居者,不享有計劃生育指标,也無法為其子女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比如上戶口、上學等問題。這樣就給同居男女更大的懷孕恐懼,由此影響到他們的性生活質量。
一些研究婦女問題的人士對同居感到憂慮,認為未婚同居總的說來對婦女是弊大于利。從我們婦女熱線接到來話者講述的問題顯示,女性承擔了更多的同居不利後果,她們常常是以犧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和身心健康為代價。
同居生活方式在西方的出現和流行,是有着深刻的社會原因和背景,與當地的國情文化息息相關。而在我國,文化背景和倫理道德觀都有所不同,現階段對待非婚同居,社會還缺乏足夠的适宜環境,所以同居者必須有足夠的心理和物質準備來正視現實。
在20世紀裡,有太多的時代階段伴随着我們,而同居時代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一次洗禮。21世紀的到來,還會有更多的沖擊讓我們去感受、去思索、去實踐、去改變。在新的千年裡,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是淡化、消亡還是改革、提高?婚姻的性質是愛情還是合作?法律對愛情的權力是增強還是減弱?家庭關系是緊密還是松散?而人類的兩性關系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