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天,一位長得十分漂亮的女孩走進了我的咨詢室,她的眉眼與我喜愛的某電影女明星很有幾分相像。女孩就讀于外地某重點大學,今年念大二。據同來的她的母親介紹,從小到大,女孩的學習成績都很拔尖,喜歡唱歌跳舞,是學校的文藝骨幹。可就是這麼一位出色的女孩,身上竟有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多疑。
她的戀情總是無疾而終
女孩的母親說:也許是天生麗質,她的寶貝女兒走到哪裡,總會有不少男生圍着她轉。上高二時,女孩班上的一位男生整天給女孩寫情書,女孩也表示願意跟他交往。可一旦交往,女孩又老是懷疑人家不真心,常為無聊小事與對方大吵大鬧,弄得最後不歡而散,連話也不說。
上大學後,又有一位男生追求她,她對這位男生也很鐘情,但就是不樂意男友與其它女生說話。男友是學生會幹部,一次找某位女生商量學生會工作,多說了幾句,恰好被女孩碰見,她就沖男友大發脾氣,兩人争吵後,女孩回到宿舍,一氣之下,竟服了一整瓶安眠藥試圖自殺,幸虧發現早、搶救及時,才沒出大事。事情發生後,男友雖一時對她百般呵護,但在上學期結束時,終于正式向她提出分手。
等到我聽完女孩母親的講叙,女孩早已是淚流滿面,她痛苦地沖我說:“老師,我也知道我的那些做法不近情理,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好矛盾、好害怕!”
多疑,受母親影響
交流中,女孩談起了她的家庭:“我不喜歡我的家庭,雖然父母總是千方百計滿足我,可我在家中一點也感覺不到溫暖。媽媽很能幹,但也專斷;爸爸比較無能卻又總不服氣。自打我記事起,他(她)們就常為一些小事吵個沒完,還總懷疑對方有外遇,一想到他(她)們吵架的兇樣,我就煩。”
聽了女孩的講叙,使我更深地理解了心理學家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與從小所處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這樣就使他們的性格難免帶有父母的某些特征。這位女孩也不止一次地對我說,她的性格很像母親,母親就是疑心過重等等。
在戀愛的問題上,女孩要求自己絕不能失敗,要求戀人不能與自己意見相左。“我這樣做就是要避免父母不和的悲劇在我未來的家庭生活中重演。”女孩說得十分坦率。然而,這樣做太過絕對,隻能引起戀人的反感。戀人的反感反過來又加重了她的猜疑,其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她并不願意見到的分手。
太偏執加重了多疑心理
對于自己的多疑心理,女孩早有覺察,也早就想改變,但為何改變的願望總不能實現,又為何越想改變,多疑心理就越變得嚴重,原因究意在哪裡?
通過對女孩的進一步了解,我發現原因出在女孩的絕對化觀念上。原來女孩看問題往往不問條件偏執一端,非此即彼、非好即壞、非黑即白。如果做某事,結果就隻能是和她所想要的一樣,絕不允許有任何其它的可能存在。
在改變自己多疑心理時,女孩的做法同樣表現得十分絕對。她告訴我,每當因猜疑引起男友的不快後,她也常暗自發誓一定要改掉自己多疑的毛病。發誓之後,她時刻都在告誡自己:不許猜疑!生怕有猜疑的念頭出現。一旦出現,她就要自責一番。很顯然她這種做法是全憑意志力一味壓抑,勢必造成心理的高度緊張,不僅不能改變反倒加劇了多疑心理。
“形象療法”,對付多疑心理
改變多疑心理一味地壓制肯定不是好辦法,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改變一下對多疑心理固有的排斥态度,變絕對排斥為完全接納。
怎麼接受?當你的猜疑念頭或沖動出現時,不必那麼緊張,學會放松自己,靜靜地、幽默地注視着它,你還可以不斷地對自己說:“猜疑是一位多麼滑稽的小醜,它表演得真好,我準要被它逗得哈哈大笑。”“可以把你說的這些叫做‘形象療法’嗎?”女孩笑問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