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求助·賦佳天河——
叢老師你好:
你好,我想談一談我的問題:1。我真的是GAY嗎?2。如果我真的是,我該怎麼面對我的父母?
我是一名大二的男生,随着年齡地增長,和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我越來越發現,自己可能是GAY,我喜歡過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後來不知道怎麼的,性取向好像有些變化。
高二那年,我跟我們班上的一個男生很刻意地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我為他作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當然那個時候的我很懵懂,覺得既然作為他最好的朋友,我就應該這麼做。其實現在看來,我覺得當時可能喜歡他。
進入大學以後,我越來越發現自己的性取向不正常了,我曾試圖去談一場戀愛,或許那樣可以扭轉我的性取向,但是我最終還是不忍心傷害那個女孩。有時候,我會覺得很特殊,因為我自己是個GAY,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很痛苦,我好希望自己是一個正常的男生,能好好地在大學裡談一場戀愛。
奇怪地是,我看到非常漂亮的女孩也有感覺,但是多數的感覺還是從男生這裡得到。我沒有試圖去找一個男生談戀愛,因為我很怕,怕這個社會的輿論,我不敢大膽地愛,怕被父母知道,怕傷了他們的心。
回家的時候,父母,親戚朋友總會開玩笑地問,在學校有沒有女朋友,那個時候的我,總是很尴尬地笑,心裡卻很悲傷。我爸媽對我的期望很高,我本身綜合素質也不錯,在學校也算得上公衆人物,我很害怕哪天自己暴露了,而我又不确信自己到底真的是不是GAY。
我真的很困惑……
求助人:賦佳天河
專家建議——
同性戀是在正常生活條件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對同性成員持續表現出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愛行為;而且,對異性雖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為,但性愛傾向明顯減弱或缺乏,因此難以建立和維持與異性成員的家庭關系。
人口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确認,在不同曆史、社會、文化背景中,對同性性活動嚴厲打擊或是相當寬容的情況下,同性戀者占總人口的比例都不會有什麼顯著改變,而且其比例較為恒定,約為2%-5%。同性戀,是心理方面的一種自然現象。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人們既無法增加它的存在,也無法減少或者消除它的存在。
社會學界多中心調查提示,我國男同/雙性戀者約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4%,同/雙性愛者總人口估測約3600-4800萬人。
同性戀是如何形成的?到現在為止,科學還沒有确切的結論。一般來說,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盡管原因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确的:性取向,不是個人意志的自主選擇,也不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同性戀者,自己無法改變性取向變成異性戀者;同樣,異性戀者也無法自主改變自己的性取向變成同性戀者。由于同性性取向,不是自主決定的,也不是自主可以任意改變的,屬于“非故意的”;而且,同性性取向并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所以,與道德無關。
由于同性性取向,并不影響一個人其它方面的能力發展,也不對他自己構成危害,所以,同性戀也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而是被認為是一種自然心理現象,一種少數現象,就像是左利手,就像有的人不喜歡吃羊肉,所以沒有必要進行醫學的處理與治療。而且,到目前為止,即使一個人他自己多麼願意改變其同性性取向,醫生也沒有真正有效的辦法能夠幫助其改變。
性取向的形成,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伴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明确起來,直到最後形成,并比較穩定地保持着。
有的同性戀者在青春期,可以出現一段時間的對異性的好感或性的吸引。但是,這種好感或性吸引,很快就被同性性取向所代替,進而逐漸發展出明确的同性性取向。
同性戀者,不一定必須具有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大約隻有三分之一的同性戀者,出現過同性性行為。無論是否具有同性性行為,隻要在性愛沖動、情感或幻想上被同性所吸引,就可以算是同性戀。這就像異性戀者,也不一定所有的異性戀者都必須已經發生過異性之間的性行為。
你現在上大學了,還沒有能夠明确你自己的性取向,所以,在你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你對那個男生的感情,更是模糊不清的。現在回想起來,你當時還是對他有好感的。那是你心理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是性取向尚不明确的一個階段。你的性取向,如果将來指向同性的話,也跟你高中時候與那個男同學的交往沒有什麼必然的關系,即,并不是因為當時與他交往,你現在才變得更傾向于同性戀了。
其實,到現在為止,你仍然沒有明确你自己是否為同性戀者。如果你對某些女性能感受到性的吸引的話,就意味着,你現在還不算是一個完全的同性戀者。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是可以嘗試着去與女生交往的。在交往過程中,你或許能夠更加明确地知道你自己的所愛,你的性取向會更加明确起來。
[1] [2] 下一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