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績赢在一時知識赢得一生

成績赢在一時知識赢得一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1 13:15:20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社會心理調查發現,經過疫情,由于長時間的網課、居家、社交缺失,一些學生出現了“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沒有家長和老師督促就不願學習;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于遊戲、各種社交媒體等;社交無能力;對生命無熱情。”

成績赢在一時知識赢得一生(跨越一時的分數)1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城東幼兒園,孩子們在踢足球。蔣克青攝/光明圖片

增強内在學習動力

現象:屏幕是一面鏡子,網課是一把篩子。上午8點網課,7:30還在“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狀态中雲遊。穿着睡衣,坐在床上,打開折疊床桌,對着電腦,一副好生活被學習打擾的不耐煩狀态。上課,手機放在書邊,愛不釋手。屋門一關,不知到底是在真上課還是在遊戲中挑戰自我。家長忍住沒說,如果說了,又将是一場暴風驟雨。

記者:網課,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顯現。懶散,磨蹭,管不住自己,不把學習當回事,沒有内驅力……談起自己孩子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學習,一些家長抱怨,在家好吃好喝照應着,學習卻廢了。一個緊迫課題擺在眼前:如何教會孩子認清學習的意義,做到自律專注,目标笃定,情緒平和,明白事情的緩急輕重,知曉如何取舍。

王福興(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少年兒童因為生長發育,自我控制力還在發展中,能力有限。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執行功能,通俗講就是抑制沖動去從事其他活動的能力。比如,在網課中抑制住不去看手機而認真上課。

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學習對自我控制力的發展多有限制。在家庭環境中,整體氛圍比較寬松和舒适,給人的心理感受比較安逸。要提升自我控制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而不是孩子有任何需求提出,馬上滿足。對于年齡大的孩子,更要多鼓勵他們學會自己控制和調節。另外也可以采取玩遊戲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抑制控制能力,比如倒背數字的遊戲。當然,由于自我控制力還在發展當中,我們也需要借助他人監督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自我監督。比如,上網課的過程中建議孩子打開攝像頭,讓老師和同學監督孩子的上課表現。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低年級孩子的家長也可以進行适當的監督。

在我看來,學習是一件“枯燥”且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複雜認知活動,對于大部分人而言,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的學生,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并且付出很大的認知資源。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隻有不斷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才能更好地學習。為增強學習的自我激勵,要鼓勵孩子熱愛所學的知識,增強内在學習動機;遇到困難時,多鼓勵孩子,通過不斷挑戰和嘗試進行自我激勵。

成績赢在一時知識赢得一生(跨越一時的分數)2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曲濑鎮彭家坊小學公益課堂上,大學生志願者輔導孩子做作業。李軍攝/光明圖片

從“分數導向”到“能力導向”

現象:視頻裡,一個小女孩在假期幫家裡做床墊,手法幹脆利落,一看就是做這活兒有些時間了。而在另一些家庭,父母眼裡的孩子大抵是:假期裡一天到晚睡覺、看手機、在社交媒體自娛自樂。自己的房間不整理,更不用說主動做家務。

記者:在一些父母的觀念中,分數最重要,也因此将孩子排除在家庭生活的事務外。這并不是最優的成長路徑。愛心、責任心、持久力、社交能力、情緒穩定等是一生幸福的非常重要的驅動力,但這些并不是脫離培養出來的,需要在生活中自然生成。面對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作為父母,最适宜的選擇是什麼?

錢文丹(芬蘭坦佩雷大學中芬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想大多數中國父母已經做了他們當下的最優選擇,隻不過這種選擇不是教育的理想樣子,更多是經濟力量驅動的結果。在兩位美國名校教授寫的《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裡,作者從經濟學角度,指出父母選擇怎樣的養育方式,不取決于父母小時候的經曆,而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現在與未來的預測。假如未來是“分數導向”,高分意味着好學校、好工作、好未來,那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就會在孩子身上強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不會做家務,不參與日常家庭生活,不花時間發展社會情感化技能;假如未來是“能力導向”,也就是說分數高已經帶來不了什麼額外的經濟效益了,父母才可能放下焦慮,重視孩子其他素養的培養——比如勞動教育、社會情感化技能以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現在中國教育正處于從“分數導向”向“能力和素養導向”轉變的轉型期,對中國家長以往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挑戰,很多父母都是“戴着鐐铐跳舞”。我結合芬蘭教育的做法,談談中國家長這“舞”該怎麼跳。

首先,家長對勞動教育要重新認知。以烹饪為例,中國把它放在勞動教育裡,芬蘭是在中小學設有“家庭經濟”這門課:它教給孩子的不是隻會做番茄炒蛋,而是當我們拿起番茄和雞蛋時,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開始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消費結構,從我是一個學生,到我是家庭成員時;當孩子了解不同食物的價格、增值稅、産地等,認識又從我從一個學生發展到我是社會成員;當了解這個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番茄和雞蛋的做法各式各樣,我們開始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的選擇,烹饪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好的勞動教育要讓孩子去思考“我是誰”,對自我重新認知。

其次,家長對學習的内容要重新定義。是知識嗎?一部分是。每個學科都有學科基礎知識,這是孩子要掌握的,它不會過時。但有些知識是有可能被淘汰和疊代的,我們要教會孩子用批判性思維去辨析它,甚至摒棄它,不能讓孩子帶到未來。是能力和素養嗎?是的,這是中國和芬蘭的共識。芬蘭提出了培養孩子的七大橫貫能力,我們的新課标确定了圍繞核心素養培養人才的方式,是個很好的方向。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關于素養的術語,但這些素養的本質可以歸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這三個關鍵詞。

芬蘭中小學課程很豐富,比如動手類、動腳類、動腦類。課程設置強調調動孩子的每一個身體部位,且每一門課程都同等重要。孩子在其中既學習知識和本領,又學習了做飯、洗衣甚至理财等生存、生活技能,還鍛煉了體能,發展了社會情感化技能、合作能力等軟實力。作為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分數的高低看淡一些。如果說學校教育已經用了孩子80%的時間去學習知識,我建議家長用剩下20%的時間去做些學校教育中體驗不到的事,去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素養,比如讓孩子在同伴互動中發展合作能力,在動手做中發展創新能力,在與人交往中發展社會化情感技能,甚至在體育鍛煉中發展孩子的耐挫力和堅毅力。

最後,家長對學習的方法要重新認知。傳統的教育方式是說教式、問答式,我們有一種錯覺: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就應該學到的越多。真的是這樣嗎?芬蘭前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主任哈梅甯對此做了進一步說明:“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多去體驗和經曆,因為這個過程往往比聽一堂精彩而流利的課更費力,它需要孩子付出更多努力——傾聽他人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聯合反思,咨詢和決策,調和不同的觀點,尋求信息等。同時,可以學到生活中所需的許多技能。”意味着,你要把孩子當成一個體驗者,而不隻是一個傾聽者。作為家長與其誇誇其談地說教,不如來一場真真切切的體驗,動手去做,去實驗,跟孩子一起玩起來。生活是知識來源的第一現場。作為家長要多帶孩子進入這個“第一現場”,孩子身在其中會自發地建構出他們對身邊生活、人事、社會的認知。

成績赢在一時知識赢得一生(跨越一時的分數)3

2023年1月31日,小學生在位于安徽淮北相山區的大衆書局閱讀圖書。周方玲攝/光明圖片

在遇挫之後獲得積極的個人成長

現象:投了那麼多簡曆,進入筆試的隻有小部分,能面試的更是寥寥。就業形勢嚴峻,家長讓孩子反思,孩子卻反過來說家長沒本事、沒人脈。

記者:成長之路由一次次曲折鋪就。學習、工作是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兩個階段,要面臨無數的未知和挑戰。雖說成長不可被替代,但父母也擔心孩子會被眼前一時的困難擊垮,變得迷茫、頹廢。健康、向上、為夢想執着前行的少年如何養成?

李丹(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創傷,諸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升學期望落空,應聘簡曆如石沉大海不見反響,好不容易獲得一次面試機會卻因為過于緊張而失之交臂,等等。但大多數人在經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創傷事件之後,反而從中獲得了積極的個人成長,在中外曆史和現代名人中不乏這樣曆經滄桑不斷成長并最終取得勝利者。

人之所以在未達到預期的目标後産生受挫感,是因為其自我感覺弱小、無助,缺乏解決問題的技能與經驗,也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毅力。

對于孩子無法避免的挫折,父母怎麼做才是理性的?

轉換目标。有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考學失利,無法進入理想的目标學校,情緒低落沮喪無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首先應該安撫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化憂傷為力量,及時修改或轉換目标。

增進了解。在孩子碰壁時父母的态度尤為重要,父母不應該一味指責或不明就裡地擔憂,而應想方設法與孩子一起分析受挫的原因,探讨獲取成功的可能路徑。此外,可以幫助孩子辨别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盡量揚長避短找自己最擅長的工作,而非眼高手低或随波逐流。

尋求補償。比如有些孩子從小喜歡繪畫,大學階段花很多時間用于繪畫技藝和藝術修養的提升,對自己本專業學科興趣索然,在這種情況下,若找工作一味尋求專業對口,極易在應聘中受挫;若能換一種思路,既考慮所學專業,又能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長,尋求兩者的結合點,則找工作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7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