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探索二号噸位

探索二号噸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9 09:30:36

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在海底成功布設

10月25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載着“深海勇士”号載人潛水器返回三亞,完成了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在海底的布設試驗。

該航次主要任務是開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所研制系列裝備的海試任務,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項目關鍵技術驗證工作,參試裝備包括海底基站、原位實驗室、滑翔機等多型裝備。本次海試采用中科院青島能源所與深海所聯合研制的國産技術,首次實現了兆瓦時(1000kWh)級别的固态锂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集成,并在千米級深海進行試驗應用,驗證了能源及其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實施了海底深海深淵基站-原位實驗室-“深海勇士”号載人潛水器的水下聯合作業。

探索二号噸位(探索二号勝利返航)1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俊:利用基站所擁有的大容量電能,本次海試還對基站的海底航行能力和自主位點轉移功能進行了驗證,這項功能可以實現基站在海底的精确布放以及滿足多個位點的作業需求。基站可以支持如原位實驗室等平台在海底接入,并向其供電,同時各平台間信息互聯,開展長期協同探測,作業模式更加靈活。

兆瓦時級别能源系統支撐海底智能探測

1兆瓦時相當于電池組的總容量達到1000度的電量,是當前深海裝備攜帶能源容量的最大值。這個技術使能源系統集成與管理技術實現了突破,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據介紹,兆瓦時級别的能源系統将為原位實驗室所攜帶的高性能傳感探測設備等實驗系統提供長期能源供給,支撐開展無人無纜值守條件下的智能探測與原位實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沙濤:本次海試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深海所聯合研制的5種4500米級深海原位熒光傳感器,用于測量從海平面到海底整個剖面的葉綠素、CDOM(有色可溶性有機物)、色氨酸等物質的濃度,以及配合原位實驗站坐底,持續長時間監測目标物質的濃度,支撐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監測。

探索二号噸位(探索二号勝利返航)2

該航次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10家單位參與實施。整個系統将在航次結束後繼續在海底進行運行試驗,并在後續接入更多的智能化無人實驗、探測及信息傳輸系統。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俊:整個原位科學實驗站系統在海底全自主工作,能夠進行自身狀态監測和智能管理,所有數據通過深海滑翔機中繼通信定期傳回岸基控制中心,同時,也可以對科學實驗站進行遠程控制。

“深海勇士”号完成第500次下潛

在長達11天的航次過程中,“深海勇士”号載人潛水器完成了第500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為1450米,在完成水下9小時的工作後順利返回“探索二号”母船。

自2017年8月以來,“深海勇士”号載人潛水器在研制及運維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受了高海況、高頻次、高強度深海作業的考驗,在南海、西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等海域順利執行了41個航次的任務。來自國内外61家單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單位的227位人員先後參與了下潛作業,在海底開展了深海科學考察研究、裝備海試、水下搜尋與應急回收救援等任務。據統計,“深海勇士”号載人潛水器全部500潛次的平均水中時間為8小時17分,其中最長時間達12小時53分,平均下潛深度1957米,最大下潛深度達4546米。

探索二号噸位(探索二号勝利返航)3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杜夢然:通過這500個潛次的積累,“深海勇士”号已擁有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潛航員隊伍。在過去的五年中,他們堅持海上實際能力的提升,堅持開放、高效和低成本運行,不僅采納了國際上先進的海上一日一潛的常規作業模式,還開創了獨特的夜潛、連續2天3潛、8天12潛等多種作業規程和記錄。通過這些努力,“深海勇士”号使我國科學家産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深潛科考成果,也為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與海試提供了重要支撐。

來源: 央視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