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修
随着電視連續劇《雙面膠》和《新結婚時代》的熱播,“城鄉愛情”、“城鄉婚姻”、“城鄉婆媳”再次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由于城市人和農村人在生活環境、風土習俗、性格愛好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給許多男女帶來無法逾越的鴻溝,讓許多家庭疲憊不堪争吵不休。
我是從小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城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談不上嬌生慣養,但也錦衣玉食,學業、工作都是一帆風順。看慣了都市霓虹燈的我,對“桑下春蔬綠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的鄉村,卻有一番莫名的向往和熱愛。也許在我的腦海裡,農村就等于“冬去山明水秀,春來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吧。我喜歡高梁地,喜歡油菜花,喜歡田間咯咯覓食的小雞,喜歡農家門口靜靜流淌的小溪,喜歡村裡人的純樸善良和他們黝黑滄桑的臉龐……因此,我選擇了“鄉下男人”做老公陪伴我的一生。
在“帶娘家人一起回婆家過年”中提到,自從2002年結婚以來,我們依次采用“兩邊跑場”、“各找各媽”、“輪流坐莊”、“歡聚一堂大團圓”的方式,合理地解決了每年春節困擾衆多夫妻的“娘家or婆家”問題。算起來,我在農村婆家也呆過四個春節。
看見網上有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城市人的“過年幸福指數”遠遠低于農村人。說實話,我自己也感覺,農村更熱鬧更溫暖。畢竟,春節作為中華兒女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由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習俗儀式支撐的,城市文明中可能少了這些,過年自然也就沒了味道。
現在的城市裡,物質很豐富,日子天天像過年,想買的東西随時都可以買到,雞鴨魚肉也是頓頓可享受。過年,恐怕僅僅剩下吃一頓年夜飯(甚至都不是自己做而是下館子),而拜年,也改成了現代通信方式(電話、短信、郵件),再時尚一點的活動,就是全家出門旅旅遊。
農村的春節味兒則要濃厚的多。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全家人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辭舊迎新鬧春歡。
大年三十的正午12點前,祭祖上墳,祈求祖先保佑平安;下午,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别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初一淩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開門鞭炮”,然後在自家祖宗牌位下擺設供品、燃香,祈求神靈降福。上午開始,晚輩要挨門挨戶向長輩叩頭拜年。
從初一開始,各村興辦的傳統社火,唱戲的、跳舞的、踩高跷的、耍龍燈的,各種表演便開始敲鑼打鼓的熱鬧起來了。首先在本村挨門挨戶拜年賀喜,上一年曾發生死傷災病的人家,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稱為“沖喜”;上一年曾娶媳婦、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稱為“賀喜”。本村拜年結束後,還要到臨近村莊活動,一直到元宵節掀起高潮。
精彩豐富年味十足的農村文娛活動,對于整天悶在高樓大廈伏案而作、穿梭于陽光大道走馬觀花、通過耳機聽MP3才能體會音樂情調的城裡媳婦來說,實在是大開眼界啊。走親訪友串門拜年,一聲聲祝福,一捧捧花生,一張張笑臉,都讓人倍感親切和溫暖。輕松悠閑盡情歡騰之餘,我也深深感歎:這才有“春”的氣息,這才有“節”的味道!
然而,在農村婆家過年,不是踏青賞花不是旅遊度假。畢竟環境和習慣有所不同,城裡媳婦面臨着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習俗禮節等各方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享受歡樂。
首當其沖的是交通問題,現在想來我仍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兒呀,“可憐城裡嬌嬌體,難受鄉間處處窪。”2003年,我這個醜媳婦第一次回婆家過春節,因為擠在小巴士車上憋了一個多小時不能“方便”加上劇烈颠簸,我患上了急性腎炎。
婆婆家的村子距離市區有50多公裡,其實并不遠,但是路況極差,而且那時候我們還沒有私家車。所以,我們先從城市做20分鐘公交車到縣,再坐一個多小時的巴士車到鎮,最後再坐10分鐘的摩托車或者20分鐘的拖拉機到村上。
來往于縣和各個小鎮的巴士車,其實就是天津常見的“面的”(面包車),理論上應該容納8人,司機1位、副駕駛乘坐1人加上後車廂兩排6人。因為管理不規範,巴士車基本都是鎮民們私下攬活,倒是一種不錯的賺錢方式,但是他們沒有太多安全意識,一輛巴士最多塞進16個人,據說每年都有翻車受傷的事故。
咋能塞進16個人?我算給你聽,除去司機1位,副駕駛的位置上通常安排一家3口:老婆抱着年齡較小的孩子坐在老公腿上;後車廂的三人座上,安排5個人,屁股前後交叉或者幹脆坐腿上疊羅漢,這樣子兩排就是10人;最絕的是,前駕駛室和後車廂之間的防護攔早已拆掉,并将第一排座位後移,然後擱進來一張農家特色的小闆凳,又添2口人!
再說說路況,“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媳婦颠斷腸。”盤旋迂回的同時還高低起伏,客觀地說,扶搖直上轉瞬俯沖的片刻,簡直比我在阿聯酋玩的“沙漠過山車”還刺激,呵呵!除了一小部分柏油馬路,絕大多數是在石子土堆之中颠簸震蕩,颠的我是暈頭轉向六親不認……
呼呼,就是這樣子如“人肉罐頭”般擁擠的活動空間,就是這樣子如“過山車”般坎坷的回鄉路,全車人東倒西歪前仰後翻上竄下跳,管你俊男美女老翁嬰童,統統抱成一團!我覺得最危險的是,司機的操作空間也受到影響,我曾經有一次在副架勢位置坐在老公腿上,感覺半個身子都壓在變速杆上,每次司機換檔的時候,就推我一下。
話說2003年那一遭,我擠在“人肉罐頭”裡坐“免費過山車”,忽然……說來真尴尬:忽然想“方便”,哎,人有三急嘛。可是那麼多陌生人,我哪好意思開口啊?心想,平時憋一陣也沒啥關系,于是“忍一時風平浪靜”。
然而,那畢竟不是“平時”,平時誰沒事如此東搖西晃啊,平時誰沒事擠得如此水洩不通啊,劇烈的颠簸讓我“急”上加急,感覺肚子越來越不舒服,腰也疼起來。我隻好悄悄告訴老公,老公打着自己的名義問了問司機。
司機說山路上沒有廁所,更主要的原因是一停車,就意味着費了半天功夫才整好的“人肉罐頭”需要重新包裝!所以一直安慰我們說快到了快到了。
我當然沒好意思繼續要求,隻能一忍再忍,一忍再忍……漸漸沒有想“方便”的感覺了,隻是腰酸腹痛,慢慢痙攣麻木……就這樣撐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最後,我們到了鎮上,開門下車的時候:我的腰徹底徹底直不起來了!!!
全車人都看着我一個花枝招展的城裡媳婦,就那樣落魄地憔悴地蜷成一團,一隻手捂着肚子一隻手伏在車門上,垂頭喪氣,欲哭無淚……此情此景又引來了一群一群路過的鄉親。老公想背我走,但是,我已經直不起身,也動彈不得,似乎我變換一個姿勢,就會像“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我隻能自己慢慢半蹲着,咬緊牙關艱難挪步,苦不堪言……
“方便”之後,我被送往醫院:急性腎炎!好在,沒什麼大礙,休息了一陣就繼續生龍活虎花枝招展了,也沒什麼後遺症,呵呵。
吃一塹長一智,自那以後,我每次回農村婆家,都牢牢記住:擠上“人肉罐頭”之前一定要先光顧WC、一定要少喝水,這樣才能在坎坷的回鄉路上盡情享受“免費過山車”嘛。
2006年,從市裡到小鎮,修了一條比較平坦的國道;2008年,從小鎮通往婆婆家村子的道路也已經全面整修。坎坷路漸漸遠去,“過山車”的刺激漸漸遠去……所以2009年的春節,我們才一路從北京開到了南方的農村婆家。否則照以前那路況,車子不得“脫胎換骨”啊!
一番坎坷之後,城裡媳婦好容易下了鄉進了村。然而,生活環境和習慣差異太大,各種農村風俗,讓城裡媳婦措手不及焦頭爛額。
經曆一番坎坷總算下了鄉進了村,俗話說“入鄉随俗”,但是種種措手不及的風俗卻讓城裡媳婦焦頭爛額,“随波逐流”不是那麼容易滴。下面我就把在農村婆家過年的尴尬事兒,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挨個兒叨叨。
(1)天為被,地為床,天寒地凍住農房!
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有暖氣,即便外面冰天雪地,屋裡仍是暖意融融。現在很多南方的家庭都在屋内安裝了空調、電暖氣、壁挂爐等等,感覺也會舒适不少。然而農村的條件有限,一般不會安裝這些現代化設施;再加上農家住宅粗糙簡陋,比不得城市高樓的建築質量一磚一瓦密不透風;另外,村裡家家戶戶都是敞開大門前後通風,仿佛置身廣袤的田野,呼呼。
吃飯冷,一桌子盛宴還沒上全,菜已經涼了一半。趕緊喝兩口熱湯扒幾口飯,再在北風呼嘯之中慢慢喝酒吃菜。不行,越坐我的腳越冷,幹脆端起碗站起來蹦達蹦達。
睡覺冷,一進被窩就是如履薄冰四面楚歌啊,剛泡了熱水腳也在瞬間被“冰塊”融化。趕緊壓上厚厚的兩床棉被,哎,現在明白了為啥有“找個老公暖被窩”這句話了,對付的就是此等“冰窖”啊!好容易捂熱了,再也不願意挪動,再也不願意起床。
用水冷,在北方屋裡有暖氣,自來水和室溫差不多,洗臉洗碗洗衣服都比較舒适。但是在南方,臘月寒冬裡的水,沾一下都是如刀割般刺骨啊!洗一次臉,我得燒兩壺開水,才能湊活與冰水抗衡。
“方便”冷,不用多說,露天的嘛,即便不是露天的,也是通風的。
(2)不寒而栗的茅廁,讓我想絕食。
上篇坎坷路中提到“可憐城裡嬌嬌體,難受鄉間處處窪。”其實,沒事的時候颠簸幾下也不至于如此難堪,都怪俺,擠得水深火熱颠得前仰後翻的危急時刻居然還想“方便”,哎!所以今天我就接着說第二條,估計所有城裡人到了農村都難免頭疼心生恐懼的一件事:上茅廁!
鄉下的廁所一般都是在土地上挖一個坑,然後在上邊架上兩個條石,就算是蹲位,周圍用磚頭壘四方半人高的牆,再開一個口子,找一塊廢棄的木闆往上一擋算是門。假如沒有屋頂,做成露天式的,那麼在夜間,可以一邊欣賞星空,一邊制造肥料。當然,前提是你必須帶足夠的氧氣,否則,會窒息。
鄉下人用慣了這樣的廁所,從來沒覺得有何不妥,可城裡媳婦就不行了。刺鼻的氣味撲面襲來,滿地的污垢難以落腳,(如果在夏季,那麼還有不計其數的蒼蠅左右圍繞,肆無忌憚地翩翩起舞嗡嗡歌唱……)媽呀,即使是捏着鼻子、捂住眼睛,令人作嘔的氣味還會順着手指縫,毫不留情地侵襲全身,令人發抖……媽呀,那一刻我怨恨自己為什麼要喝水要吃飯?
更要命的是“安全問題”,老擔心有人“誤闖”進來,聽到一點風吹草動貌似腳步聲的動靜,就大喊“廁所有人”!所以一般都要拉老公去“站崗放哨”。
短短的幾秒鐘幾分鐘,對我來說像是過了幾小時。“方便”之後我用最快的速度沖出廁所,瞬間的一個念頭,就是回家親吻我的馬桶。
(3)抵不住鄉親熱情似火,一天之内我吃了15個雞蛋。
何止“拉撒”是問題,“吃喝”也是個大問題。這下不是說條件差,而是,好的讓人尴尬!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吃的都是綠色食品,蔬菜瓜果是自己田裡種的,豬啊雞啊是自己圈裡養的,城裡哪有這些?
新媳婦回來婆婆當然高興,又是炒又是燒,雞鴨魚肉忙活了滿滿一大桌。婆婆一直熱情地招呼我吃吃吃,還親自動手一個勁地夾菜給我。我本來平時飯量就不大,也不愛吃葷,盛情難卻之下勉強狼吞虎咽。然而,我畢竟是一介柔弱女子,沒有海量大肚,哪能像無底洞似的填不滿?
城裡媳婦:“媽,你慢慢吃,我吃飽了。”
農村婆婆:“什麼?才吃了這麼點就吃飽啦?飯量太小了,虧了不種地,要不然哪來力氣幹活?……嗯,再來一塊雞腿!……還有,多喝點湯,鄉下都是土雞,營養好,你那麼瘦,該補補!對了,這青菜剛從地裡摘的,鮮嫩的很……”
……
除了自家婆婆,村裡的鄉親個個熱情似火。
話說大年初一那一天,老公拉着我挨家挨戶拜年。事先我并不知道,村裡的習俗是,給到訪的客人來一碗水煮雞蛋,3個一碗,蛋是七分熟,能看見透明的蛋黃,再加點糖水。
剛到第一家的時候,我盡情享受美味,土雞蛋果然香醇啊,3個雞蛋連同蛋湯我一股腦兒咕咚下肚。
再到第二家,我一看同樣的“招牌”,心想:營養學家好像說一天吃2個雞蛋比較合适吧?還沒等我行思明白,老公已經談笑着在一旁大口吃蛋、大碗喝湯了!得兒,人家哪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營養學?吃~~~囫囵吞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