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階級标準 關于性美的階級性,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有過精辟的論述:“豐衣足食而又辛勤勞動,因此農家少女體格強壯,長得很結實,——這也是鄉下美人的必要條件。‘弱不禁風’的上流社會美人在鄉下看來斷然是“不漂亮的”,甚至給他不愉快的印象,因為他一向認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結果。在勞動人們心目中,健壯的少女是美的,因為這樣的體型是與勞動相适應的。“上流社會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由于無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來愈小……病态、柔弱、萎頓、慵倦,在他們心目中也有美的價值,隻要那是奢侈的無所事事的生活的結果。”上流社會之所以崇尚婦女的纖弱美,乃是階級偏見所緻,是鄙視勞動的結果,因此,“假如上流社會的婦女大手大腳,這不是她長得不好就是她并非出自名門望族的标志。” 再以性愛為例。勞動人民對它的追求是熱烈、摯着、真誠的,并且大都具有忠貞的品格。相反,統治階級在物質生活方面是奢侈揮霍的,在性愛方面也大都是荒淫無度的,忠貞專一的品格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貪婪的占有欲卻是普遍的。可見,性美的标準是因階級不同而相異的,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識,也形成了各自的審美标準,當然也包括性美的标準。 2、時代标準 曆史上每一時代都有特定的政治面貌、經濟狀況、社會風尚等等,這些因素也必然影響着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 以女性形體美而論,在先秦時代,以碩大健壯為美,《詩經》中寫到美人時屢屢側重于這方面的的描繪,如:“碩人其颀”(《衛風.碩人》)“有一美人,碩大且卷”(《陳風.澤陂》)“猗嗟昌兮,颀而長兮”(《齊風.猗嗟》)碩,大也;颀,修長也;昌,壯盛也。這些詩句都頌贊女性的強壯之美。到魏晉時代,瘦骨清相就成了人體美的标準,這可以從該時代留下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印證。而唐代,由于經濟發達 ,生活安定,豐滿微胖則成為女性美的模式。今天,人們則把苗條修長、胸臀豐滿、腰肢纖細、眉清目秀等素質當作女性美的條件。 再以女性精神美為例。在封建時代,三從四德是婦女的行為規範,符合這一規範,就是美的。“三從”出自《禮記.喪服.子夏傳》,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嫔》,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就是守節操,“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時代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說都是頌其貞節的。婦女一旦失貞,那就非死不足以謝天下了,死後仍不失為“烈女”而傳為美談;倘若失貞後居然還活着,就淪為不齒人類的妖孽了。婦言是要求婦女語言美,講話講究分寸、得體,不講粗話。婦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為悅己者容”,要以端莊娴雅的容貌取悅于丈夫。婦功是指勞動,如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等,婦女也隻能在這個範圍内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當代社會“三從四德”的女性美的标準早已被人們唾棄了,婦女有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有再婚的權利,能夠象男人一樣參加各種社會工作,能夠具有自己的理想和獨立的人格,這才是當代女性的心靈美所在。在兩性關系人,時代的烙印也是十分明顯的。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被視為兩性行為美的規範,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雜坐,不同巾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連醫生為婦女探脈,還要以薄紗罩手。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産,使婦女走上了社會;男女在更多的場合中可以相處。我國受西方影響,也顯示了這種趨向。但直到解放前和解放初,還有許多女子學校。今天,這些界限都打破了,有些學校(如護校)和職業(如幼兒教師、護士)雖然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但這隻是培養目标和職業性質的要求,并不含有性禁忌的内容。 3、民族标準 所謂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這個定義中所說的“共同心理素質”是包含着審美觀在内的。 拿女性形體美來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審美标準,真可謂千奇百怪。非洲尼日利亞的伊博族婦女以胖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從事任何勞動,吃飽睡足養得腰圓體胖,才能成為受歡迎的新娘。非州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史爾瑪族婦女以大唇為美,女孩從四五歲開始,就用陶碟撐在嘴裡,等适應了以後,再換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彈性,變得寬大了。南太平洋馬拉庫勒島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顆牙齒的婦女看作是美的,為了美觀,婦女們隻好忍痛敲掉門牙。在印第安人看來,臉龐扁平寬闊、小眼睛、高顴骨,乳房又大又寬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在中國,直到解放前,纏足習俗還普遍流行,小腳成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并且美其名曰“三寸金蓮”。 再以對人體的态度而論。總地說來,西方民族能夠較為坦然地對待裸體。早在古希臘,公元前720年奧林匹克第十五屆運動會上,就開始了裸體競技,就連領袖人物亞力山大在東征大流士時也曾與将士們裸體競走;許多祭祀活動也裸體進行,古希臘人相信,裸體少女冒雨而立,可以制止暴風雨;裸體少女給病人喂藥,可使疾病很快痊愈。文藝複興以後一直到今天,西方的裸體藝術(繪畫、雕塑、攝影等)的精品數不勝數,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泉》,羅丹的《青銅時代》等,都是藝術中的驚世之作。生活中,盡管古希臘以後再沒有出現裸體風尚,但仍以突出性的特征為美,“豪乳、細腰、豐臀”始終作為女性美的模式,甚至在服裝設計上也作必要的誇張,如帶襯墊的胸罩,帶裙撐的“雞籠裙”等等。中國則不同,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裸體藝術真可謂鳳毛麟爪,無非是紅山文化中的陶雕,敦煌石窟中的四個裸體飛天,杭州飛來峰的少女裸雕等,寥寥可數。中國人以裸體為恥,古代隐士桑扈反對世俗,裸體而行,結果受到後人哂笑。對于人體第二性征,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也視為羞恥的器官,甚至把胸脯豐滿當作春心蕩漾、欲火旺盛的表現,由此而形成了束胸的惡習,至于象西方那樣露肩半袒胸(現出乳溝)的服裝,中國至今也沒有出現。 4、性美标準的普遍性 不同時代對女性的審美标準不同,但女性以陰柔為美,與男性的陽剛之美形成對照,這一觀念卻貫串整個人類曆史。就連馬克思也說:“男人是陽剛的一半,女人是優美的一半。貞操作為道德美的重要标準,無一例外地指向女性,任何時代皆然,即使在今天,男性擇偶時,仍把這一因素放在顯著的地位。再如重男輕女的觀念,自從父系社會确立以後,男性就成為社會的中心,在中國堪稱”數千年一貫制,男為天(乾),女為地(坤);男為尊,女為卑;男為主,女為從。今天,婦女有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如選舉權等),但實際上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如就業機會男女有别,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也很普遍,最嚴重的問題是堕胎,據統計,通過B超鑒定胎兒性别之後要求人工流産的90%以上都是女胎兒。這些現象說明,重男輕女的觀念不但曆史久遠,而且根深蒂固。 不同民族性美标準的普遍性根源于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随着政治、經濟、科學、藝術等方面的交流,性審美觀念也必然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社會越發展,民族間交流越頻繁,相互影響的程度就越大,審美标準的趨同性也就越明顯。性美标準一方面存在着階級的、時代的、民族的差異,另一方面又由于階級思想互滲、曆史繼承性、民族文化交流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差異性是絕對的,普遍性是相對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