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女性卵巢腫瘤

女性卵巢腫瘤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24 05:07:20

  女性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至今缺乏有效診斷方法,卵巢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仍較低,徘徊在25%~30%,随着宮頸癌及子宮内膜癌診斷和治療的進展,卵巢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婦女生命的惡性腫瘤之一。

  女性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至今缺乏有效診斷方法,卵巢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仍較低,徘徊在25%~30%,随着宮頸癌及子宮内膜癌診斷和治療的進展,卵巢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婦女生命的惡性腫瘤之一。

  一、卵巢上皮性腫瘤:發病年齡多為30~60歲。有良性、臨界惡性和惡性之分。臨界惡性腫瘤是指上皮細胞增生活躍及核異型,表現為上皮細胞層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是一種低度潛在惡性腫瘤,生長緩慢,轉移率低,複發遲。

  1)漿液性囊腺瘤:常見,約占卵巢良性腫瘤的25%。多為單側,球形,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囊性,壁薄,囊内充滿淡黃色清澈液體。有單純性及乳頭狀兩型,前者多為單房,囊壁光滑;後者常為多房,内見乳頭,偶見向囊外生長。鏡下見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内襯單層立方形或柱狀上皮,間質内見砂粒體,系鈣鹽沉澱所緻。乳頭分支較粗。

  臨界惡性漿液性囊腺瘤為中等大小,多為雙側,乳頭狀生長在囊内較少,多向囊外生長。鏡下見乳頭分支纖細而稠密,上皮複層不超過3層,細胞核輕度異型,核分裂相<1/lHP,無間質浸潤。5年存活率達90%以上。

  漿液性囊腺癌為最常見的卵巢惡性腫瘤,占40%~50%。多為雙側,體積較大,半實質性。結節狀或分葉狀,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有乳頭狀增生,切面為多房,腔内充滿乳頭,質脆,出血、壞死,囊液混濁。鏡下見囊壁上皮明顯增生,複層排列,一般在4~5層以上。癌細胞為立方形或柱狀,細胞異型明顯,并向間質浸潤。5年存活率僅為20%~30%。

  2)粘液性囊腺瘤:常見,占卵巢良性腫瘤的20%~30%。多為單側,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灰白色,體積較大或巨大。切面常為多房,囊腔内充滿膠凍樣粘液,含粘蛋白和糖蛋白。囊内很少有乳頭生長。鏡下見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内襯單層高柱狀上皮,産生粘液;有時可見杯狀細胞及嗜銀細胞。惡變率為5%~10%。粘液性囊腺瘤偶可自行穿破,粘液性上皮種植在腹膜上繼續生長并分泌粘液,在腹膜表面形成許多膠凍樣粘液團塊,外觀極像卵巢癌轉移,稱腹膜粘液瘤,占粘液性囊腺瘤的2%~5%。瘤細胞呈良性,分泌旺盛,很少見細胞異型和核分裂,多限于腹膜表面生長,一般不浸潤髒器實質。

  臨界惡性粘液性囊腺瘤一般較大,少數為雙側,表面光滑,常為多房。切面見囊壁增厚,實質區和乳頭形成,乳頭細小、質軟。鏡下見上皮不超過3層,細胞輕度異型,細胞核大、染色深,有少量核分裂,增生上皮向腔内突出形成短而粗的乳頭,但無間質浸潤。

  粘液性囊腺癌占卵巢惡性腫瘤的10%。單側多見,瘤體較大,囊壁可見乳頭或實質區,切面半囊半實,囊液混濁或血性。鏡下見腺體密集,間質較少,腺上皮超過3層,細胞明顯異型,并有間質浸潤。預後較漿液性囊腺癌好,5年存活率為40%~50%。

  3)卵巢内膜樣腫瘤:良性瘤較少見。多為單房,表面光滑,囊壁襯以單層柱狀上皮,酷似正常子宮内膜腺上皮。囊内被覆扁平上皮,間質内可有含鐵血黃素的吞噬細胞。臨界惡性瘤很少見。

  惡性為卵巢内膜樣癌,占原發性卵巢惡性腫瘤的10%~24%,腫瘤單側多,中等大,囊性或實性,有乳頭生長,囊液多為血性。鏡下特點與子宮内膜癌極相似,多為腺癌或腺棘皮癌,并常并發子宮内膜癌,不易鑒别何者為原發或繼發,5年存活率為40%~50%。

  二、卵巢生殖細胞腫瘤:來源于原始生殖細胞的一組卵巢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上皮性腫瘤,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青春期前發病率占60%~90%,絕經後僅占4%。

  1)畸胎瘤:由多胚層組織構成的腫瘤,偶見含一個胚層成分。腫瘤組織多數成熟,少數未成熟。質地多數為囊性,少數為實性。腫瘤的良、惡性及惡性程度取決于組織分化程度,而不決定于腫瘤質地。

  成熟畸胎瘤屬良性腫瘤,又稱皮樣囊腫,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占卵巢腫瘤的10%~20%,占生殖細胞腫瘤的85%~97%,占畸胎瘤的95%以上。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40歲居多。多為單側,雙側僅占10%~17%。中等大小,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壁薄質韌。切面多為單房,腔内充滿油脂和毛發,有時見牙齒或骨質。囊壁上常見小丘樣隆起向腔内突出稱“頭節”。腫瘤可含外、中、内胚層組織,偶見向單一胚層分化,稱有高度特異性畸胎瘤,如卵巢甲狀腺腫,分泌甲狀腺激素,甚至引起甲亢。成熟囊性畸胎瘤惡變率為2%~4%,多發生于絕經後婦女,任何一種組織成分均可惡變而形成各種惡性腫瘤。“頭節”的上皮易惡變,形成鱗狀細胞癌,其擴散方式主要為直接浸潤和腹膜種植,預後較差,5年存活率為15%~30%。未成熟畸胎瘤是惡性腫瘤。含2~3胚層。腫瘤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未成熟胚胎組織構成,主要為原始神經組織。好發于青少年。腫瘤多為實性,其中可有囊性區域。腫瘤的惡性程度根據未成熟組織所占比例、分化程度及神經上皮含量而定。複發及轉移率均高。但複發後再次手術,可見腫瘤組織有自未成熟向成熟轉化的特點,即惡性程度的逆轉現象。5年存活率僅20%左右。

  2)無性細胞瘤:為中等惡性的實性腫瘤,約占卵巢惡性腫瘤的5%。好發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婦女,幼女及老年婦女少見。單側居多,右側多于左側,少數為雙側。腫瘤為圓形或橢圓形,中等大,實性,觸之如橡皮樣。表面光滑或呈分葉狀。切面淡棕色。鏡下見圓形或多角形大細胞,細胞核大,胞漿豐富,瘤細胞呈片狀或條索狀排列,有少量纖維組織相隔。間質中常有淋巴細胞浸潤。對放療特别敏感。純無性細胞瘤的5年存活率可達90%。

  3)内胚窦瘤:其組織結構與大鼠胎盤的内胚窦十分相似得名。其形态與人胚卵黃囊相似,又名卵黃囊瘤。較罕見,惡性程度高。多見于兒童及年青婦女。多為單側,腫瘤較大,圓形或卵圓形。切面部分囊性,組織質脆,有出血壞死區,也可見囊性或海綿樣區,呈灰紅或灰黃色,易破裂。鏡下見疏松網狀和内皮窦樣結構。瘤細胞扁平、立方、柱狀或多角形,産生甲胎蛋白(AFP),故患者血清AFP濃度很高,其濃度與腫瘤消長相關,是診斷及治療監護時的重要标志物。生長迅速,易早期轉移,預後差。既往平均生存期僅1年,現經手術及聯合化療後,生存期明顯延長。

  三、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來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間質組織,占卵巢惡性腫瘤的5%~8%,一旦原始性索及間質組織發生腫瘤,仍保留其原來的分化特性,各種細胞均可構成一種腫瘤。

  1)顆粒細胞-間質細胞瘤:由性索的顆粒細胞及間質的衍生成分如纖維母細胞及卵泡膜細胞組成。

  ①顆粒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腫瘤,占卵巢腫瘤的3%~6%,占性索間質腫瘤的80%左右,發生于任何年齡,高峰為45~55歲。腫瘤能分泌雌激素,故有女性化作用。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現假性性早熟,生育年齡患者出現月經紊亂,絕經後患者則有不規則陰道流血,常合并子宮内膜增生過長,甚至發生腺癌。多為單側,雙側極少。大小不一,圓形或橢圓形,呈分葉狀,表面光滑,實性或部分囊性,切面組織脆而軟,伴出血壞死竈。鏡下見顆粒細胞環繞成小圓形囊腔,菊花樣排列,即Call-Exner小體。囊内有嗜伊紅液體。瘤細胞呈小多邊形,偶呈圓形或圓柱形,胞漿嗜淡伊紅或中性,,細胞膜界限不清,核圓,核膜清楚。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為80%以上,少數在治療多年後複發。

  ②卵泡膜細胞瘤:為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實性腫瘤,因能分泌雌激素,故有女性化作用。常與顆粒細胞瘤合并存在(以顆粒細胞瘤成分為主者稱顆粒-卵泡膜細胞瘤,以卵泡膜細胞瘤成分為主者稱卵泡膜-顆粒細胞瘤),但也有純卵泡膜細胞瘤。為良性腫瘤,多為單側,大小不一。圓形或卵圓形,也有分葉狀。表面被覆有光澤、薄的纖維包膜。切面實性,灰白色。鏡下見瘤細胞短梭形,胞漿富含脂質,細胞交錯排列呈旋渦狀。瘤細胞團為結蒂組織分隔。常合并子宮内膜過生長,甚至子宮内膜癌。惡性卵泡膜細胞瘤較少見,可直接浸潤臨近組織,并發生遠處轉移。其預後較一般卵巢癌為佳。

  ③纖維瘤:為較常見的良性卵巢腫瘤,占卵巢瘤的2%-5%,多見于中年婦女,單側居多,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或結節狀,切面灰白色,實性、堅硬。鏡下見由膠原纖維的梭形瘤細胞組成,排列呈編織狀。偶見患者伴有腹水或胸水稱梅格斯綜合征,腹水經淋巴或橫隔至胸腔,右側橫隔淋巴豐富,故多見右側胸水。手術切除腫瘤後,胸水、腹水自行消失。2)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又稱睾丸母細胞瘤,罕見。多發生在40歲以下的婦女。單側居多,通常較小,可局限在卵巢門區或皮質區,實性,表面光滑而濕潤,有時呈分葉狀,切面灰白色伴囊性變,囊内壁光滑,含血性漿液或粘性液體。鏡下見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支持細胞及間質細胞組成。多為良性,具有男性化作用;少數無内分泌功能呈現女性化,雌激素可由瘤細胞直接分泌或由雄激素轉化而來。10%-30%呈惡性行為。5年存活率為70%-90%。

  四、卵巢轉移性腫瘤:體内任何部位原發性癌均可能轉移到卵巢。常見原發性癌有乳腺、腸、胃、生殖道、泌尿道以及其他髒器等,占卵巢腫瘤的5%-10%。庫肯勃瘤是一種特殊的轉移性腺癌,原發部位為胃腸道,腫瘤為雙側性,中等大,多保持卵巢原狀或呈腎形。一般無粘連,切面實性。膠質樣,多伴腹水。鏡下見典型的印戒細胞,能産生粘液,周圍是結締組織或粘液瘤性間質。

  關鍵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