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的病因以及症狀和治療 性愛解惑
在正常社會生活條件下對同性成員在思想、情感和性愛行為方面持續表現性愛傾向,而對異性缺乏性愛傾向或十分淡漠的現象。同性戀亦可有正常的性行為,在同性戀與異性戀兩極之間,是一個連續的帶譜。
病因與發病機制
同性戀的原因和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在19世紀,一般将同性戀歸因于遺傳。1890年德國人R.von克拉夫特一埃賓,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是由于患者腦内遺傳結構上有大量異性物質的緣故。1941年蒙特蓋卓提出感覺神經異位的理論,他認為原本分布于陰莖的感覺神經移位到了直腸,于是情欲區也随之發生移位。1941年亨利研究過250例同性戀和異性戀者,他發現同性戀組有較多的人表現為素質性的軀體異常。1952年,卡爾曼研究過85例同性戀男子,他們都是雙胞胎,其中40例為單卵孿生子,45例為雙卵孿生子。卡爾曼發現,在單卵孿生子中,雙雙同患同性戀者為100%;而在雙卵孿生子中,同病率僅為15%,與常人無異。也有不同的報告,1960年雷納發現7例單卵同性戀者,其胞兄無一例同病。研究結論不一,說明遺傳因素在同性戀發病中的作用尚待進一步考查。1971年科羅米發現35例同性戀男子的睾丸酮含量減低,提示内分泌系統(尤其是性腺)活動紊亂與同性戀有關。也有學者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在同性戀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在性愛的個體發展史中,先出現同性戀階段,然後向異性戀階段逐步過渡,最後達到完全異性愛的階段。童年特殊的教養環境和人物接觸,如果抑制了異性愛的發育,便可能使患者固着于同性戀階段。
臨床表現與症狀特征
同性戀可以系純精神性的,并無肉體接觸。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性戀者之間都發生不同程度、具體的性行為。在男性同性戀中,性行為的表現主要包括、相互手淫或肛門性交。在肛門性交中,彼此可互換角色,但更多的情況是一方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的人常常是真性同性戀者。在女性同性戀中,除了采用口腔一生殖器接觸和手淫的方式之外,還采取擁抱、陰部相互摩擦加壓,或使用人工陰莖、電振蕩器等器具。她們之中的真性同性戀者,在性行為中總是扮演主動角色。同性戀者之間的性伴關系,女性之間比較固定專一,男性之間則較不固定,可有性伴若幹。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性戀者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的身份與其實際性别相稱。部分同性戀者兼有異性性關系,并結婚或生育。亦有同性戀者喜歡從事異性愛好的職業和業餘嗜好。如男性同性戀者喜歡織毛線,女性同性戀者抽煙喝酒等。心理學家曾使用多種心理評估工具測查過同性戀者。1957年胡克使用洛夏墨迹測驗評估30例男性同性戀者和30例男性異性戀者,沒有發現兩組被試者的人格有明顯差異。1964年迪安和他的同事使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研究40例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同性戀者,并用40例同等學曆的男性異性戀者作為對照。結果表明,在其中的一個分量表即“男性一女性傾向量表”,同性戀者的評分明顯高于異性戀者。而其他分量表分,兩者均無明顯差異。需要說明的是,男性一女性傾向量表原本就是為檢測出同性戀者而專門設計的,在男性,評分越高就越具有女子氣,對女性來說,評分越低表明被試者越有拒絕男性的傾向。其他的心理測驗較為一緻的發現是,而焦慮評分卻高于異性戀者。
診斷
成年同性戀者之間私下交好,是否觸犯刑律,各國立法不一,大多數國家對此并不追究刑事責任。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将其視為一類性心理障礙。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标準(CCMD-2-R,1995)的規定,同性戀的診斷标準包括:①從少年時期開始,在可與異性經常接觸的環境中,持續表現對同性成員的性愛傾向,不論個體對此種傾向和諧接受或厭惡煩惱,均屬此診斷;②對異性成員可持續缺乏性愛傾向,因此難以建立和維持與異性成員的夫妻關系;③除性心理方面異常外,其他與之無關的精神活動均無明顯障礙;④并非其他精神障礙所引起。
病程轉歸和預後
同性戀的病程轉歸和預後尚無權威性的參考資料。有人把同性戀分為真性同性戀與假性同性戀兩種。真性同性戀症狀持久,男性真性同性戀者往往處于被奸位置,女性真性同性戀者往往充當主動角色。所謂假性同性戀,是指其同性戀行為多為境遇性的,是由一定的環境因素所引起,如軍營、海輪、監獄、修道院以及男女分開的學校,缺乏接觸異性的條件,因而促使某些人産生同性戀行為。一旦環境改變,其同性戀行為多會自行終止,而被異性戀行為所取代。
治療和預防
對于同性戀的問題應以預防為主。由于同性戀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加之同性戀者通常不願積極主動地放棄自己的性偏好,因此同性戀一旦形成,治療就十分困難。預防應從童年開始,如果發現兒童有些模糊和不自覺的同性戀行為時,應加強教育和引導。強化兒童自身性别的認定,注意對其進行性别角色的訓練,以及正常的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對成年同性戀者矯治是否有效是一個有争論的問題。1962年拜波曾報告,用長達350個小時以上的精神分析療法治療100例同性戀或雙性戀男子,随訪5年,約有1/3的人轉為異性戀。行為療法的治愈率也與此近似。較為普遍使用的行為療法是“厭惡療法”,即将某種懲罰性的刺激與同性戀行為聯系起來,建立起一種新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形成之後,一旦重新出現同性戀行為,患者便會産生被懲罰的體驗。為了避免痛苦的、令人厭惡的體驗,同性戀行為便會減少或消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