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3:01:36

道家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早在中國的上古時期就已經産生了,堯舜時代的許由、商初的伊尹、周初的姜子牙等人,都是中國上古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中國道家智慧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道家思想的理論體系,老子也被後世的人們稱為道祖,并在道教中被尊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經》,以其精深的思想、精妙的闡述、嚴密的邏輯、樸實的教誨、簡潔的描寫,從而成為了道家思想的經典之作。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1

與老子同時代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是在中國上古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細化和發揮而創立儒家的,并從上古的道家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派新的文化思想。

直到東漢的明帝時期,佛學才開始傳入中國,并逐漸與中國的儒道思想互相融合,最終共同組成了中華傳統文化。

作為道家文化的最基本概念,就是人們常說的道,道絕對是道家文化的核心。

對于我們後人來說,隻有正确理解了道這個核心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道家文化,如果連道這個概念都理解不清或者理解錯了,一切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在《道德經》中,老子是如何來闡述道這個核心概念的呢?

查遍了所有從古墓中出土的文獻資料,包括戰國郭店楚簡、西漢馬王堆帛書、西漢竹書,還有傅奕古本,也翻遍了《道德經》五千多字,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對于道這個概念,是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闡述的。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2

這個章節就是傳世本《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從最古老的戰國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來看,《道德經》的原文中是沒有“周行而不殆”一句的,最早出現這一句的版本是西漢竹書,作“偏行而不殆”,可見這一句話的出現,是在西漢時加入到《道德經》的,應該不是《道德經》的原文。

至于《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意思,還是比較簡單的,就是說有一個東西,在宇宙天地産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宇宙天地萬物都是這個東西所生的,這個東西是虛無缥缈的,是獨立存在而不會改變的,勉強給這個東西取個名字,就叫做道,也可以叫做大。

從《道德經》的這段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道是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天地萬物都是這個道所生的,所以道是先天的!宇宙天地萬物都隻是後天的東西。

先天這個概念,非常非常重要,正如道家祖師王重陽的詩中有一句“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這首詩在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作為全真七子出場時的吟詩也出現過,先天指的是事物未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東西,平常我們在讨論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時,說這個人“先天不足”,指的也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道是先天的,是先天的道生了宇宙天地萬物,所以才說道是混成的,如果道不是混成的,而是單一的,那麼道的所生之物也隻能是單一的,也就不可能出現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了,《道德經》中的“有物混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3

有些學者專家,把“混成”解釋為道的狀态是混然而成的,把“混成”理解為渾樸,很顯然,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

正因為道是先天的,是先于宇宙天地的,而萬事萬物和人類都是後天的,因而在天地之内是找不到道的,所以才說道的形體是寂兮廖兮的,是看不見、摸不着、聽不到的,是虛無缥缈的,《道德經》中也多次講到了道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第二十五章說的“先天地生,寂兮廖兮”,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道是先天的,是在宇宙天地之前的,是獨立于天地萬物之外而存在的,所以道本身的形體和道的作用,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獨立而不改”。

正因為道是先天的,宇宙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的,所以道對天地萬物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這就是《道德經》其他章句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所以,道“可以為天下母”。

綜上所述,因為道是先天的,才可以為天下母,才可以生成宇宙天地及萬事萬物,如果道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是在宇宙天地産生之後才有的,怎麼還可能成為天下之母呢?

因為道是先天的,所以才連個名字都沒有,隻能勉強取個名字叫做道,這就是“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4

因為先天的道能生萬物,所以道是最大的,因此還可以按照道的特性,再給道取個名字叫做大,這就是“強為之名曰大”。

從《道德經》中可以看出,老子反複闡述的,就是道早于宇宙天地而存在,是道生了天地萬物,這個思想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理論基礎。

所以,凡是客觀規律、自然法則、科學定律,包括天地運行的規律等等,都不是道,而隻是道的産物,天地本身都是道的産物,何況天地運行的規律!

非常遺憾的是,現在還有不少讀者網友,在評論區裡這樣發言:“我的理解,道指的是規律。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大自然在規律的作用下,自我繁衍”、“其本質是大自然的根本運行規律,仙是天人合一的具體呈現。”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強調道是先天的呢?把道理解為規律法則,為什麼不可以呢?

如果把道理解為規律法則,那我們的心靈就會被限制在規律法則之内,如果我們的心靈,不能跳出宇宙天地的限制,不能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那我們的心靈就不可能達到道一樣的虛無空靈,也就不能夠無中生有地産生智慧了。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5

用道家的話來說,如果自己的思想始終在天地之内,那就始終要受天地規律的束縛,也就不可能達到道家“朝遊北海,暮宿蒼梧”的逍遙自在,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姑射山神女這樣的境界,隻能永遠是一個凡夫俗子。

在所有的道家内丹術中,無一不強調先天一炁,無一不強調内丹的根本必須是先天之炁的發動,如果自己的内心都達不到先天的境界,怎麼可能得到先天一炁的發動呢?

在另一部道家經典《陰符經》中,講到道家可以達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如果自己的心靈還在宇宙之内,怎麼可能“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呢?很顯然,隻有讓心靈跑到宇宙之外,達到心包宇宙,才能回過頭來掌控宇宙,對不對?而宇宙之外,不就是先天的道嗎?

甚至在《封神演義》、《西遊記》這樣的神話小說中,若要形容一件厲害的兵器法寶,就會說成是“先天之物”,或者說是“來自先天”。

如果還要在佛學的修行中達到禅定的境界,那更加要理解道是先天的,因為四禅八定的境界,沒有一個不是超越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天地的。

因此,對于道的理解,絕對不能離開“先天地生”這一根本核心。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的屬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揭示)6

綜上所述,對于道的領悟,絕對不能隻停留在天地萬物的表面,還要從天地萬物的來源上,追溯到天地萬物的未生之前,從而領悟到在宇宙天地的前面,還有一個先天的道。

對于道的體會,還要從萬事萬物所表現出來的變化中,體會到隐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這股來自于道的生力,才推動了萬事萬物的種種變化發展,如果能夠體會到這股生力的作用,就可以獲得無中生有的智慧,從而讓自己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對于道的修煉,更要讓自己的心靈,清空一切後天的思想觀念,從而讓心靈達到虛無空靈,這樣才能進入先天的境界,才能得到先天一炁的發動,至于先天一炁的重要性,那就不必說了吧。

所以說,要學習道家文化,就必須要認識到道是先天的!

從《道德經》看老子的智慧

老子是如何見到道的,請看《道德經》四十七章

從老子《道德經》領悟傳統文化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