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末清初的那段歲月悠悠遠去,曆史已經快遺忘掉了決定那個時代曆史走向的特别人物們,明末清初群英荟萃,多是名将,很少有頂尖如張良、王猛、諸葛亮、張賓或者劉伯溫式的具備頂尖戰略眼光的人物,這也是為什麼那段曆史看起來很熱鬧,卻很少有閃光點的原因,時代孕育了無數慷慨之士,讓人心生悲壯,如毀家纾難的孫承宗,如難以描述的袁崇煥,如君命難違唯赴死的孫傳庭和盧象升,如用一場悲壯抹去滿身瑕疵的史可法。這些人當中有真英雄,也有真假難辨的英雄,在曆史的裝扮下,各有各的蓋棺定論。
而明末清初的這段曆史并不隻這些悲壯之士,還有農民起義軍,還有滿清貴胄,還有很多充滿争議的人物。有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有能征善戰的努爾哈赤;有極富政治才華的皇太極;有政治軍事一手抓的多爾衮,還有為滿清坐穩江山立下了不可磨滅功勳的範文程等人。
沖冠一怒為紅顔
但這些人在曆史上,都有着各自的定位,而曆史上,卻有這麼一位無法評價的風雲人物,以一己之力屢屢改變曆史的走向,他曾殺死效忠過的舊主最後的皇室血脈,後來也背叛了新主子,晚年獨自建國反叛卻不得人心,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郁郁而終,他的死也改變了曆史的走向,直接導緻了他所在勢力的崩潰。而他,就是吳三桂,關于吳三桂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物,真的很難評價。
他能打仗嗎?答案是很能打,吳三桂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帶兵作戰往往所向披靡,是清朝初年最頂尖的武将。他改變曆史了嗎?确實改變了,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盡殉國之時,吳三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推上了曆史的頂點,本來是一個小人物,卻成為了決定曆史轉變方向的指針。往南則是中國曆史上又一次農民起義成功,往北則是一直走到了現在并将通向遙遠未來的我們正在經曆和創造的這段曆史。而他有戰略眼光嗎?顯然是沒有,他一生有三段截然不同的經曆,而且軌迹都十分混雜,很難看出一個完整的規劃,而這就是吳三桂的一生。
總體而言,吳三桂就是明末清初的一個亂世枭雄,他沒有能夠成事的高度,但在那個沒有決定人才的時代,以他的能力,又不可能是個安分的主。
吳三桂
為什麼說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呢?
首先,我們講講吳三桂的生平,吳三桂出自将門世家,其父親吳襄,官至遼東總兵,明代的遼東總兵可是武将頂配級别,而吳三桂母親早逝,吳襄續弦娶了祖大壽的妹妹,這樣吳三桂白撿了一個總兵級别的舅舅。有吳襄和祖大壽這層關系,吳三桂在遼東可謂是順風順水,少年時期學了個文武雙全,長大後又通過了武舉考試。
不過因為家裡條件太好,吳三桂隻是跟着兩位總兵學了些戰争技巧,可是在很多戰略布局的事情上,并沒有讓吳三桂親力親為,更沒有好好的進行指導,所以等老一輩的人物們退去之後,到吳三桂親自挑擔子的時候,又趕上大明在遼東的大潰敗,所以并沒有親自實踐太多。在松山、甯遠、錦州等地相繼失守後,吳三桂以及手下最後的關甯騎兵退守山海關,成為了大明東北餓最後一道防線。
吳三桂獻關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内外交困之下,整個大明都已經無力支撐這種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躺平,坦然的接受改朝換代,于是經曆了無數次東山再起的李自成,連自己都沒想到,一次攻打京師的嘗試竟然如此成功,從西安出發,僅僅用了一個多月,就攻破了北京。要知道,從西安,就算一路步行走到北京,也得走将近一個月,所以可以知道,李自成一路幾乎沒有遇到抵抗。李自成攻破了北京之後,明朝幾乎所有的舊官僚都選擇了投降,崇祯自缢于煤山,大明就這樣亡了,大明留在南京的六部則在悲喜交加之間,另外創立了一個政府,那些在北京被淘汰下來的大臣們,萬萬沒想到在南京還迎來了第二春,成為了主角。
其實吳三桂一生有好多次選擇,但是可惜很多次,都沒有把握住,第一次就是山海關的故事。當整個南明還在緊鑼密鼓的重建新朝之際,似乎整個世界都遺忘了,在北方的角落裡,還蜷縮着一個吳三桂,以及他手下的五萬精銳。這五萬人雖然比不上大順的數十萬大軍,也比不上精銳的滿蒙聯軍,但是确實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至少可以将任意一方消耗大半。而其随意導向一方,都會造成勝利天平的傾斜。
清軍入關
吳三桂這個時候,其實有三種或者說四種選擇。其一,做孤臣,死守山海關,為大明耗盡最後一滴血,誓死與北方的清軍和南方的農民軍死戰,畢竟農民軍和清軍都不想對方得到山海關,最終的結局自然是吳三桂或許還有些生機,但是希望不大,極有可能是和其中一方消耗之後,被另一方收了漁翁之利。不過這樣的做法,可以青史留名,吳三桂可以成為一個曆史标杆,進而跻身明朝的文天祥。但是這種舍身求名的做法最不符合實際,一般不會有人選。
其二,率部突圍,不過當時整個北方已經淪陷,沒有堅城作為依靠,突圍困難重重。而走海上需要很多時間來準備,而顯然,吳三桂并沒有那麼多的準備時間。突圍隻能選擇陸上,當時的局勢是,山東大部分地區還在南明手中,而吳三桂可以選擇的三條路線。
向西去大同,然後繞道往南,這路途遙遠且關隘重重,又是農民軍腹地,很難成功。其次,攻打北京,然後順勢南下,這是一條不錯的路線,缺點在一路上會遇到農民軍的層層堵截,而一旦吳三桂棄山海關,清軍會南下,到時候腹背受敵,根本沒有成功機會。其三,就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佯攻北京,實際從通州以南,今天津附近,沿着京杭大運河南下,從德州過黃河,進入南明勢力範圍,一旦逃脫,大順勢必會和滿清來一場不知鹿死誰手的對決,以吳三桂的實力完全可以在南明朝廷中隻手遮天,隻是這麼辦的話,留在京師的全家就會蒙難。
其三、投奔李自成的農民軍,這條路很難走,即使投奔農民軍,還是會被李自成當成馬前卒,留在山海關抵禦清朝,而等待當炮灰的功能結束之後,就會成為大順朝廷所需要消滅的對象。參考漢家王朝的政治手段和内鬥猛烈程度,吳三桂的結局或許比加入清朝的結局更慘。
山海關
其四,就是吳三桂所走的那條路,就是選擇加入清朝,成為清軍的馬前卒,幫助清軍掃平農民軍之後,然後南下掃平南明,然後裂土封王,等清朝坐穩江山之後,被新王朝殘酷清洗。
其實,對于吳三桂來說,能選擇的不多,選擇大順王朝可以救全家,但是結局一定會不好,同樣會背負罵名,而且所得不會很多。所以,對吳三桂來說,其實最好的選擇就兩個,要麼選擇從天津突圍南下,去南明當個大哥,隻是風險有點大,需要奮力一搏。其次就是加盟實力稍弱的滿清,成為滿清創業的一個小股東,最終在平定天下之後分一杯羹,但是結局不會很好。所以,在當時山海關,吳三桂必然不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最符合當時利益的一種選擇。隻不過,就長遠來看,缺乏亂世立命的勇氣,缺乏舍我其誰也的責任感,這也是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的體現,其就應該義無反顧的南下。
真正讓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的是之後的一系列操作,首先是在滿清執掌下,甘當馬前卒,拼命進攻南明,雖然操作猛如虎,卻失去了天下民心,不僅僅自己軍隊損耗過大,更是坐實了漢奸的罵名。其就應該學韓信,給自己安排一個進攻路線,最好是走西北後下西南,割據半壁江山,坐山觀虎鬥,然後給自己第二次待價而沽的機會,也再給自己一次人生的選擇,畢竟這個時候,吳三桂是可以争取主動的。
吳三桂起兵
但是吳三桂,沒有選擇這條路,而是在多爾衮的指揮下,不遺餘力的追殺南明殘軍,從漢中一路殺到四川,再殺到雲南和緬甸,直到将永曆帝殺死,冒天下之大不韪,為後世所唾棄。之後吳三桂就追求做大清王朝的沐王府,永鎮雲南。
可是當時,多爾衮去世了,大清失去了絕對的軍政核心,而順治帝也隻活了二十多歲便去世了,繼任的康熙帝年幼,吳三桂卻沒有在這個時間點反叛,而是等到康熙坐穩江山之後,正式削藩之時,才被動起兵,這是絕對沒有戰略眼光的做法。畢竟,反叛這件事宜早不宜遲,等天下安定下來,百姓就不可能再跟随你去打仗。試想,如果吳三桂在順治帝去世之後,直接揮軍北上,先取人口損耗巨大的四川,再取湖廣,兩路北伐,一路進挺關中,一路直取中原,那滿清豈能安坐江山?
吳三桂勢力
然而吳三桂卻将一手好棋下得稀爛,等滿清坐穩江山,有恃無恐的削藩之後,才聯合其他勢力反清,浪費了自己一身才華,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不錯的形式,但是面對滿清的四處圍攻,吳三桂年邁體弱,有心無力招架,最終衡州稱帝之後,郁郁而終。在吳三桂死後,其勢力也很快覆亡。
所以,空有一身善戰本領的吳三桂,因為缺乏戰略眼光,充其量隻是個亂世枭雄,也就僅此而已。這個人無君無父,鼠目寸光,最終還是浪費了一身本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