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人都會想到中藥,因為中藥對人體的副作用是最小的,而且中藥的味苦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才有了“良藥苦口利于病”的說法。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中藥的知識,看看奇特的九對同物對藥有哪些吧!
中醫中藥
中藥的種類繁多,幾乎一花一木皆為中藥的範圍。那麼還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它們具有兩種中藥為一身,具體如下。
金銀花 金銀藤
金銀花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木質藤本忍冬的幹燥花蕾,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因其功善清熱解毒、散癰消腫,所以說其為治瘡癰要藥。
金銀藤又名忍冬藤,為忍冬的莖葉,性味歸經與金銀花相似,又善通利經絡,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
兩藥伍用後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益母草 茺蔚子
益母草,為常用的養血活血藥物,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膀胱經,具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本品苦洩辛行,主入血分,功善能活血調經,擅治婦女血瘀經産諸證,為婦科經産要藥,故有“益母”之稱,又善利尿消腫,兼可清熱解毒,對水瘀互結之水腫及瘀毒阻滞之熱毒癰腫,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茺蔚子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細葉益母草的果實,味甘、辛,性涼,有小毒,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清肝明目之功效。
兩藥伍用後能活血調經、涼肝明目。
瓜蒌根 瓜蒌皮
瓜蒌根又叫天花粉,為清熱瀉火的中藥,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不但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而且還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瓜蒌根既善清肺胃之熱,又能養肺胃之陰而生津止渴。
瓜蒌皮為清熱化痰藥,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偏利氣寬胸。
兩藥相伍後能清熱生津、寬胸散結、潤肺止咳。
槟榔 槟榔皮
槟榔為驅蟲藥,為棕榈科常綠喬木植物槟榔的成熟種子,味苦、辛,性溫,歸大腸、胃經,具有驅蟲消積、行氣利水之效,既善驅殺多種腸寄生蟲,尤以對縧蟲療效最佳。
槟榔皮又叫大腹皮,為理氣藥,為槟榔的幹燥果皮,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具有行氣導滞、利水消腫之效,本品辛散溫通,性善下行,既善于行氣寬中,又能利水消腫,适用于胃腸積滞、水濕内停之脘腹脹滿、水腫腳氣、以及濕阻氣滞之腹脹便秘或瀉而不爽等。
兩藥相伍後能理氣消脹、利水通便。
枳實 枳殼
枳實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甜橙的幼果,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破氣消積、導滞通便、消痰除痞之效。
枳殼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品種未成熟的果實,味苦、酸,性微寒,歸肺、脾、大腸經,具有理氣寬胸、行氣導滞之效,枳殼作用較緩,長于理氣寬胸,消脹除痞,用于胸腹氣滞,痞滿脹痛。
兩藥相伍後能寬胸利膈、宣肺下氣。胸腹并治,理氣消痞,氣行則痞滿自除,疼痛自止。
青皮 陳皮
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味苦、辛,性溫,歸肝、膽、胃經,具有疏肝下氣、消積化滞之效,長于疏肝膽、破結氣。
陳皮又名橘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成熟果實的果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效,《本草彙言》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
兩藥相伍後能調和肝脾、理氣止痛。
赤芍 白芍
芍藥之名,初載《神農本草經》,陶弘景分赤芍、白芍兩種,但未分用,成無忌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斂”。赤芍為清熱涼血藥,其為芍藥科植物芍藥、川芍藥、草芍藥的根,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效。
白芍為補血藥,其為芍藥科植物芍藥的根,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汗柔肝之效。
兩藥相伍後能清熱涼血、養血活血。對陰虛夾瘀有熱之證最為适宜。
生地黃 熟地黃
生地黃為清熱涼血藥,其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熟地黃為生地黃塊根經酒炖或酒蒸後的炮制加工品,其為補血藥,性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能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兩藥相伍後能清熱涼血、養陰補血、益精填髓。
生甘草 炙甘草
甘草生用甘平,炙用甘溫。歸心、肺、脾、胃經。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兩藥相伍後能補中益氣、瀉火解毒,對虛實摻雜之證用之适合。
中藥常識
1、中藥配伍變化
例如麻黃本為發汗藥,但如配用适當量的生石膏,則可減少它的發汗作用而發揮其宣肺平喘、開肺利水等作用;荊芥為解表藥,如配防風、蘇葉則為辛溫解表藥,如配薄荷、菊花則為辛涼解表藥,防風可以治頭痛,如配白芷則偏于冶前頭痛,配羌活則偏于治後頭痛,配川芎、蔓荊子則偏于治兩側頭痛。再如黃連配肉桂可治心腎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藥方的組織,也常因一、二味藥的加減而增強治療作用。
例如四味補氣湯(舊名四君子湯:參、術,苓、草)為健脾補氣的方劑,但脾的運化功能差者容易産生胸悶胃滿的副作用,末代名醫錢乙,在這個藥方中,加入了一味陳皮,以理氣和中,糾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異功散”,而成為臨床上常用的着名方劑。再如用補中益氣湯做動物實驗證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藥方中對其他藥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并能增強這些藥物的作用強度,尤其在腸蠕動方面。
如去掉這兩藥,該方對腸蠕動的作用即現減弱。若單用這兩藥,則無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對茵陳蒿湯做了動物實驗,發現把茵陳、栀子、大黃三藥分開,單味投藥時沒有明顯利膽作用。隻有把茵陳、栀子,大黃(即茵陳蒿湯)三藥合起來使用時,才見到膽汁排洩大量增加,并且是量與質的排洩同時增多,可見藥物的配伍變化非常重要。
2、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也有很大關系
例如桂枝湯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營衛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為治太陽病誤下,轉屬太陰,因而腹滿時痛的方于,小建中湯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為溫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劑了,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三個藥方都是厚樸,楓實,大黃三味藥組成,因三藥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證不同。
再如清瘟敗毒飲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川黃連大劑四鏡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并指出:“六脈沉細而數者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可見用量的變化,在處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藥物的用量也與年齡的大小,體重的輕重,病邪的猖衰,身體的強弱,氣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關系。臨床用藥如果不注意配伍變化和藥重大小的變化,即使是立法和處方的大原則基本上是對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成無效。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中醫中藥和中藥常識等有關内容的具體介紹,大家對于中醫中藥的了解是不是比之前更加豐富了呢?如果大家對這些知識有興趣的話,不妨在學習的時候分享給你身邊同樣需要它們的朋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