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美食家袁枚也是一個圍棋愛好者,他寫的《詠觀棋》一詩很有深意:
詠觀棋
清•袁枚
悟得機關早,都緣冷眼明。
代人危急處,更比局中驚。
張步臨奔海,陳宮見事遲。
分明一着在,未肯告君知。
肯舍原非弱,多争易受傷。
中間有餘地,何必戀邊旁?
另外還有一首棋詩《春日偶吟》也很有意味:
攏袖觀棋有所思,分明楚漢兩舉時。
非常歡喜非常惱,不看棋人總不知。
作者介紹: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1] ),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2] 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随園老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于,曆任溧水、江甯、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隐居于南京小倉山随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随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铨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随園詩話》及《補遺》,《随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
生活情趣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甯縣令時,在江甯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随園。随園舊為織造園(或為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此稱為“随園”在《雜興詩》描寫随園景緻:“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遊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複作出仕之念。随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六十五歲以後,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蕩、四明、雪窦等山,安徽遊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采茶娘。”描寫身着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産生了特别的興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遊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遊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随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橼,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确能滌淨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産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着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号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餘昨日過随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願在官場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羁無絆,優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願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着獨到的政治眼光。曾經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後面的事實證明,之後,和珅之後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将領,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随園詩話》 、 《子不語》 、 《續子不語》 中,一再談及龍陽之美,心向往焉。因為他翰林文人、風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懷送抱者頗多。 《随園轶事》 中載:“先生好男色,如桂官、華官、曹玉田輩,不一而足。而有名金鳳者,其最愛也,先生出門必與鳳俱。”
袁枚在《子不語》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對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為了維護貞潔不受某粗魯的第三者的玷污,合力将之殺死并因此伏法被誅。袁枚寫道:“二少年者,平時恂恂,文理通順,邑人憐之,為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号雙花廟。”這枝風姿綽約的杏花,幾乎伴随了袁枚一生。直到年過花甲,他還收了年輕美好的劉霞裳為弟子,每次出遊登山,必與同行,所謂“從遊朝臘屐,共寝夜連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對于他人的質疑、腹诽,袁枚不以為意。
藏書之好
袁枚作官後,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築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
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隻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盡情遊曆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遊曆了天台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遊曆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遊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遊江蘇沭陽,77歲二遊天台山,79歲三遊天台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麼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緻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遊,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铄可見一斑,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贊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注:本文根據網上資料由圍棋寶典合作夥伴“圍棋百科”整理而成,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