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新基建是什麼

教育新基建是什麼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3 19:28:09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确指出:“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教育“新基建”)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牽引力量,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

目前,教育“新基建”推進面臨哪些困難?學校如何克服困難,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學校如何進行教育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應用?《教育三人談》第10期邀請中小學校長參與主題讨論,共話基礎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

議題一:目前,教育“新基建”推進面臨哪些困難?

深圳市光明區百花實驗學校校長 劉全興

教育新基建是什麼(基礎教育如何做好)1

一是關于教育“新基建”

教育新基建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内驅,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舉國戰略。教育新基建主要從推動網絡新基建、平台新基建、資源新基建、校園新基建、應用新基建、安全新基建六方面着力。

教育“新基建”再認識

新認識一:相較于傳統面向連接的通信基礎設施相比,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以數據要素為核心,是整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數字底座,信息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重點。教育“新基建”不僅包括網絡、教室等硬基礎設施環境建設,還包括資源、應用等軟基礎設施支撐。

新認識二:建設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其内核就是打造兩個核心生産力:一是算力,二是聯接力。

教育“新基建”對教育的深遠影響

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5G基建、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領域,能夠與教育行業的關聯更為密切,對教育深遠影響。

深遠影響一:遠程教育。5G網絡低延時、廣連接、大寬帶的特點,将有效推動遠程教育的發展,帶來更為流暢的體驗,對于遠程教育來說,幾乎能達到跟面對面交流一緻的速度和效果。

深遠影響二:學科革命。新基建的發展和應用,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社會需求和發展必然對培養和提供人才的學校學科設置帶來一場變革。

深遠影響三:學習變革。新技術的發展,也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可對學生進行精準分析和個性化測評,為每個學生規劃合适的學習路徑,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實現因材施教。

教育“新基建”的挑戰

挑戰一:目前缺乏教育“新基建”整體解決成熟方案和具有全領域覆蓋能力的龍頭企業,現有的産品和解決方案與高質量教育升級要求尚有差距。

挑戰二:教育“新基建”的核心技術産品缺失。如芯片、基礎軟件、工控系統等領域長期受制于人,高端裝備、傳感器等産品對外依賴度高,面臨“卡脖子”風險,同時不同企業間存在嚴重的技術壁壘,需要制定行業生産标準。

挑戰三:新要求新技術新應用推廣難度大。教育環境在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基礎條件差異顯著,很多中小學校尚處于2.0或以下階段,初期集成化程度低、标準不一,造成平台無法互聯、數據孤島林立、業務協同困難等問題突出,造成資源浪費,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發揮最大功用。

挑戰四:資金和人才保障不足,開發和發展教育“新基建”,往往是投入大,周期長,需要複合型研發人才,也需對使用人員提出更高标準。

挑戰五:綜合配套服務能力不夠,信息流将帶動人才流、物資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的高效流通,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的前瞻性、系統性、安全性亟待提升。

二是深圳“新基建”及深圳教育“新基建”

深圳“新基建”。深圳已進入雙區驅動、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新基建”是深圳在新形勢、新任務下的必然選擇,是推動深圳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路徑。政府對“新基建”認識規劃超前,實施戰略搶抓機遇,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2月21日下發《深圳市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該計劃将利用“新基建”實施契機,将深圳打造成為世界先進、模式創新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标杆城市,網絡建設規模和服務水平全球領先。

深圳教育“新基建”。深圳教育“新基建”作為深圳“新基建”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續出台《深圳教育先行示範規劃綱要(2021-2035年)》《深圳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及《深圳創建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方案(2021-2025年)》等。其中在《深圳教育先行示範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七)款中:啟動實施未來教育探路工程,計劃開展加快建設深圳雲端學校,實施雲端課程、課堂、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行動;深度建設智慧校園,推進建設未來教育體驗中心、高新技術體驗中心、跨學科創新實驗室和數字化學科教室,首批建設10所混合式學習試點學校;探索“人工智能 ”新型課程教學,探索聯合上課機制,打造“教學共同體”。(十五)款中:啟動實施智慧教育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建設,出台工作方案,确定區、校級實驗項目并開展實驗工作;優化“深圳教育空中課堂”,升級數字化資源平台,選優秀教師備優質課程,推廣共享優質備課資源。

目前,深圳已建設深圳教育雲集成平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為“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撐,驗證了深圳教育系統信息化發展的成績。“千兆萬兆”光纖網絡到校,新建校5G網絡信息全覆蓋,已作為學校标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作為信息應用和電子研發先行城市,具有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融合研究的優勢。目前深圳的大型信息高科企業如與深圳教育系統開展教企合作,進一步開展教育信息技術成果轉化,将成為深圳教育“新基建”大亮點。

三是基礎教育學校的“新基建”個例實踐

深圳市光明區百花實驗學校作為2019年新辦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建校三年初步建成設計理念先進的現代智慧學校。主要做法是:一是合理安排好新校開辦經費,适度優先布局校園智慧建設,完善智慧教學設施。二是校園智慧建設規劃要适度超前,避免功能重複浪費和提前淘汰,學校超前裝配了機器人、AR,VR,MR、無人機等技術和體驗裝置、智慧教學系統。三是校園智慧建設要合理架構,具有強拓展性。我校智慧校園總體按實體校園和虛拟校園兩園規劃,其中實體校園按功能子模塊建設,主要分成智慧管理子系統(分成辦公、總務、人事、安全、财物、學生、教師、教研、教學)、智慧教學子系統(課前管理、課中管理、課後管理、大數據輔助決策)、環境支撐子系統(硬件管理環境,軟件支撐環境,資源配套環境)。四是為提高場地場館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建議将功能教室進行多功能融合,我學校文化館、科學館、心理館等均配套了先進的設備,可滿足多學科多功能使用。

議題二:學校如何克服困難,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校黨委書記,校長 林豫

教育新基建是什麼(基礎教育如何做好)2

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校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創建于1954年。我校在沙坪壩區信息化建設與“沙坪壩區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建設融合中,發揮學校特色,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多措并舉,打造支持信息化教學的教育環境

一是改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近兩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專項經費,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完成對全校教室班班通一體機設備的升級。

二是推進交互式課堂建設。創造性建設智慧筆交互式課堂,将物聯網、電子書包、互動教學有機融合,通過新型專業化智能化交互設備和集中化管理,營造全新的智慧學習環境。

三是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基于釘釘的管理系統平台,實現了公文流轉、請假等模塊化的網絡校園管理。通過教委雲平台建立校本資源庫、教師個人空間建設。

建用結合,夯實支撐信息化教學的雲教育服務平台

一是增強雲教育服務平台功能。依托重慶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成富有沙坪壩區特色、符合國家标準規範的沙坪壩區智慧教育雲平台。學校教師在雲平台人人有空間,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學校之間的應用數據實現共享,基本滿足學校信息化教學需要。

二是促進雲教育服務平台應用。我校有序組織開展平台應用及推廣培訓,組織教研組、備課組參加平台應用專題培訓,全員參與全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員培訓項目,将雲平台的使用納入培訓和考核範圍。

項目引領,構建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模式

一是成立項目研究團隊。實行以點帶面策略,采取項目推進方式,由課程中心牽頭,将聚焦學習單元的智慧學本教學模式的構建列為學校重大項目,負責建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專家與本校研究人員的研究組,集中力量攻克難題,為學校及時提供決策建議。基于素養本位教學的改革方向,将”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分解為多個重點項目:評價機制構建、信息技術支持、學習主題确立、核心任務架構、目标系統制定、評價學習設計、學習情境創設、問題支架設計、學習過程策劃、檢測作業設計、學後反思引導。

二是研制項目研究計劃。各個項目組将教學設計站位從課時提高到單元,在全面關注本項目與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模式構建、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關系基礎上,協同制定為期一個學期的研究計劃,探索構建本項目所涉單元教學要素的設計依據、設計原則、設計操作辦法、設計規範。

三是落實項目研究方案。項目組以線上與線下、文本與口述等多種形式開展研究活動,在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下,項目組利用暑假時間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研究成果,為教學提供支持。

活動驅動,助推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

一是“學本研修節”活動帶動。區教師進修學院牽頭舉辦每年1次的學本研修節活動,為全區中小學幹部教師集中呈現指向核心素養聚焦學習單元的學科研課活動。研修節呈現的學科課堂教學、學科組的議課充分體現了活動的主題——指向核心素養聚焦學習單元的學本教學。全校學科教師通過線上直播實時進行學習,感悟信息化建設與“沙坪壩區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建設高度融合,并指導教學實踐。

二是“沙磁杯優質課比賽”活動驅動。由區教委名義發文,區教師進修學院具體負責,組織開展了校、校際共同體、區“三級”沙磁杯優質課比賽活動。賽課活動指向核心素養,聚焦學習單元,融合信息技術,彰顯學本教學。學校積極參與,初期組織開展“校内練兵”,優勝者進入校際共同體組織初賽,最後參加區級決賽。每年開展“骨幹教師展示課”活動,帶動課堂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三是“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引動。利用每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契機,學校幫助參評教師運用智慧型單元化教學理念打磨參評課例,将信息化建設與“沙坪壩區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建設融合于課例的高質量呈現。

培訓跟進,提升幹部教師信息技術融合應用能力

一是開展系列化專題培訓。圍繞“智慧型單元化學本教學改革”,開展長程式孵化型培訓,着力提升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方位促進信息技術與單元化學本教學融合。

二是開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班。充分利用新教師崗前培訓、學科教學能力培訓、寒暑假集中培訓時間,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增設學本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課程。

專項評價,确保學校高質量開展工作

一是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評估。每學期開學第三周對各項目組工作計劃、學期研究計劃等進行評估;每學期結束前二周對當期相關活動記錄、研究工作總結、學科單元設計與實施作品等進行評估。

二是采取學校自評與區評、統一評與抽樣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過程性評估。區域在過程性評估中,每所學校對所有指标均進行自評,并按10分制打分;部分指标每所學校都接受區評,以區評分為準;另一部分指标按随機抽樣進行區評,未接受區評的按當期“(參評指标區評分÷參評指标自評分)×未參評指标自評分”計算得分,每所學校被抽到的總次數相等。

三是采取釘釘系統與智慧教育雲平台等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估信息采集。我們在釘釘系統建立評估群,發布和反饋評估信息,利用“文件收集”功能收取材料,利用“智能填表”功能填寫相關數據;通過鍊接分享或直接登錄,采集各項目組在智慧教育雲平台所呈現的學校、教研組計劃、總結等相關信息進行評估。

四是采取及時通報評估結果,根據指标屬性分類計入總分的方式進行量化評估。每個單項均按10分制評分,每個時間節點的評估結束後,及時通報評估結果,結果與教師每個人專業成長,優秀教研組、備課組評價挂鈎。

議題三:學校如何進行教育新型基礎設施的創新應用?

陝西省米脂縣華潤希望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高海東

教育新基建是什麼(基礎教育如何做好)3

随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出現,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各級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為切實增強我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适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根據省教育廳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制定了特色化發展方案。

指導思想

以全國教育大會及陝西省教育工作大會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陝西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陝西省教育廳《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精神、按照《榆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及區縣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制定我校“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

信息化環境分析

首先是對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進行分析,對學校現有的信息化設備和教室數量進行彙總,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方案制定。其次是總結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目前學校教師對教學資源平台的應用不熟悉,檢索資源能力相對差,對基本教學應用軟件的使用和制作能力相對薄弱,比如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PPT課件制作能力弱。Excel數據處理軟件環境相對陌生,對網絡教學平台的使用相對薄弱,使用技巧單一,整合資源能力一般。課堂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融合度低,使用信息技術學科較全面但僅限于教學課件,媒體音影的播放。課堂形式單一,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常态化有待完善。

研修目标

總目标是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模式;探索骨幹引領、學科聯動、教師選學的應用能力提升新路徑;形成校有規劃、組有計劃、師有清單的“整校推進”新機制。

年度目标包括開展通識培訓,使全體教師認識并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的内涵,更新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觀念,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意識;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修方式,力争使每位教師完成整校推進中微能力點的選擇學習與應用,使簡單技術常态化;通過混合式校本研修提高各教研組的教研水平,促進全校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和信息化專業素養的提升;初步建立校本教學資源庫,嘗試利用各種技術整合信息化教育資源,改變教學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研修任務及措施

7月份成立管理團隊,包括組長、副組長、信息技術骨幹、骨幹教師。8月份安排管理團隊參與線上培訓,認識、理解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内涵,制定“整校推進”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和校本研修應用考核方案。9月召開全校“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專題大會,學習中央、省市關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各級各類文件,研讀學校的校本研修實施方案。9月份中、下旬技術骨幹培訓全體教師,指導教師結合校情和自身特點,根據四個維度、30個能力點,選擇兩個微能力點進行線上自主研修。10月份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圍繞學校管理團隊選定的6個微能力點,開展專家培訓講座、教研組集中交流研讨、年級組集體備課、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例聽、說、評研讨等活動,使信息化教學手段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達到信息化教學與課堂教學融合創新。10月份集中進行研修成果提交、展示,将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及展示活動的情況(将教師制作的課件、微課程、教學實錄、教學設計、STEM課程案例、信息化案例等),收集整理到學校的資源庫。

預期研修成果

學校成果: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通過混合式校本研修,更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理念,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

教研組成果:通過開展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嘗試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

教師個人成果:通過研修,完成線上線下50學時的培訓任務,積極參加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大賽、課件及微課制作大賽等活動,實現簡單技術常态化,努力成長為新時代具備信息技術素養的創新型教師。

研修組織保障

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學校各層幹部一定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校長要全面負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工作,明确任務,逐級負責,線上線下培訓時間不少于50學時。

強化管理,精心組織實施。要卓有成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必須注重校本培訓的制度化、規範化建設,逐步建立健全校本培訓的學習制度、考勤制度、考核、獎懲等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實施過程中,要及時做好培訓記錄,健全培訓檔案和教師成長檔案。要加強過程性督導檢查,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培訓,抓落實,求實效。

落實經費,保障培訓條件。教師培訓所需經費學校應統籌考慮,優先安排;加強多媒體教室的建設,管好用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充分利用國家投入的相關設施設備加快校園網和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設施建設,努力為校本培訓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确保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各項培訓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發展理念,加強信息技術學習,根據學校技術骨幹提供的信息技術二維碼,結合自己研修的能力點,學習相關技術,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使信息技術應用常态化。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