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柳州市民向市12345熱線服務中心反映,他在馬鹿山公園大草坪上發現了大量蝸牛,從外觀上看疑似非洲蝸牛,此事引發市民關注。市民熱議,這不是普通的蝸牛,而是屬于入侵物種的非洲大蝸牛,有不少人表示在市内其他公園和小區綠地也曾發現過。為進一步了解非洲大蝸牛,記者進行了多方面的采訪和了解。
非洲大蝸牛并非初次現身在馬鹿山公園一隅,記者見到了非洲大蝸牛的身影,其蠕動着身體緩慢地向潮濕陰涼處爬行。它身長6厘米左右,背上的殼像螺蛳一般,體型相較普通蝸牛更為碩大。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我市公園裡發現非洲大蝸牛了。從老年大學到雕像廣場這段靠山的路,是非洲大蝸牛經常出沒的路段。”馬鹿山大草坪管理員梁宏宇介紹,山底陰暗潮濕,适宜蝸牛生存,每當入夜或雨後,總會看見有非洲大蝸牛爬出。
非洲大蝸牛頻頻出現,為何不開展大規模消殺工作?梁宏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别看非洲大蝸牛爬得慢,它的活動範圍可廣了,而且繁殖速度很快,公園工作人員如果貿然投放大量藥劑,容易導緻其他動植物死亡。”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人行道兩邊有不少非洲大蝸牛的空殼,這些空殼最大的長度近8厘米。
“目前我們已經在非洲大蝸牛頻繁出現的區域投放藥劑,保潔人員在打掃過程中發現蝸牛,也會收集起來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梁宏宇說,下一步他們将請專業人員尋找蝸牛出現的源頭,進行重點消殺。
非洲大蝸牛并非“善類”馬鹿山公園大草坪出現非洲大蝸牛的消息經“柳州1号”視頻号傳播後,不少市民在評論區發言,在市内其他公園和小區綠地也曾發現其蹤迹。
在枯葉堆裡發現的非洲大蝸牛屍體。
有網友評論:焯水後取出肉,可以爆炒、紅燒。但這些打趣食用非洲大蝸牛的言論很快被其他網友否定:觸碰非洲大蝸牛很危險,它身上有大量細菌和病原體,千萬不要食用。
市民韋先生表示,網友發表的打趣言論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對這種入侵生物缺少了解。“一些市民,尤其是小孩不了解非洲大蝸牛的危害,經常會拿在手裡把玩,這樣的行為很危險。”
為了進一步了解非洲大蝸牛的危害,記者聯系上市動物園工作人員張恒皓。
“非洲大蝸牛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于非洲,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基本覆蓋了全球各大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張恒皓說,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動物,經常吃各種植物、農作物、花卉,每年根據地方季節性不同,可以繁殖2次至4次,每次産卵最少有200枚以上。
張恒皓指出,非洲大蝸牛生活在潮濕陰暗的環境,體内很容易滋生病菌和寄生蟲,國内曾有媒體報道有人觸摸後患病的案例,市民如果不慎觸碰到,一定要馬上洗手。
“日常生活中看到非洲大蝸牛,可以撒上一些食鹽讓它脫水而死,不過最好還是遠離為妙。如果是大規模出現,建議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消殺。”張恒皓說。
來源|柳州晚報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運營部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