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不良行為背後,都有其錯誤的目的(例如跟父母進行權利之争,或者對自己自暴自棄)、錯誤的認知(例如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相信自己)。
而往往作為父母,看到孩子不良行為後,多數想到的是糾正行為。但沒有幫孩子建立正确的認知、改變其錯誤目的,那麼孩子的不良行為還會再犯。
因此在糾正行為之前,我們要先鍊接,跟孩子的情緒處于一緻,我們才有可能建立平等尊重的氛圍,與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哭的背後,是孩子受傷的情緒
情緒是個複雜體,尤其孩子還小不能準确描述感受的時候,作為父母,更需要觀察,感受孩子的情緒。
什麼是情緒呢?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産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态。
小孩子是善良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其錯誤認知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斥責或體罰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而通過共情,了解其行為背後目的,與孩子共同找到正确解決的辦法,更有利于孩子内在成長。
在這裡,我們用了“共情”的小技巧,“共情”的定義是:能夠想象自己置身于對方處境,并體會對方的感受的能力。它最難的地方在于你能否真的将自己,當成是對方,去感同身受。
共情的句式在此分享給大家:“你感覺(感覺詞)……是因為(陳述客觀事實)……你希望(表達需求)……”。
舉例:到吃飯時間了,爸爸把電視關掉,而孩子哭着要看動畫片,不肯吃飯。
共情: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是因為你很喜歡看豬豬俠動畫片,而爸爸直接把電視關掉了,我猜你希望下次爸爸隻是提醒你,讓你自己關掉電視,對嗎?
共情句式很簡單,但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去感受卻是不容易,當我們走心了,孩子能感受到的。隻要情緒釋放了,行為才有可能走向正确。
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行為會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