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雙碳戰略和能源轉型

雙碳戰略和能源轉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18:35:49

一年前,中國對全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如今已經是全球最熱的詞彙之一。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對全球科技界提出了新考驗。

9月26日,2021中關村論壇“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召開。論壇内容涵蓋了從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化利用、新能源與儲能、工業過程降碳、生态系統碳彙以及能源政策等方面。

雙碳戰略和能源轉型(中關村論壇圓桌)1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華為集團的全球能源業務部首席創新官Edwin Diender,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碳中和中心主任劉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中國建材科技事業部部長郅曉在論壇上探讨“雙碳”目标下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技路線布局,以及如何形成全面支撐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标及碳中和願景的技術體系。

碳排放間接導緻極端天氣的多發,能源互補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标的核心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表示,以目前的工業模式來看再生産端以化石能源為主,工業生産即化工、冶金、鋼鐵、建材,排放了很多,加上交通和建築,這是不平衡的。

張鎖江指出,目前實現碳中和目标的關鍵技術,包括能源技術、低碳零碳工業技術、碳捕集和增彙的技術。低碳、零碳、工業能源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能源互補,即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補。

張鎖江表示,過去、現在到未來,是人類與自然命運共同體重塑的結果,流程再造需要大量科學創新,行業要耦合才能解決問題。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要發展推動示範和區域示範,做好頂層設計,“我們作為科研人員要關注關鍵技術、能源系統的重塑,工業流程的再造,促進碳中和目标的實現,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

“從我們更大的角度來說,談到碳中和,實際上就是人類的過分活動,使得上億年的自然系統儲存到地下的碳,在短短的一百年左右,被釋放出來,對地球的環境健康有比較大的影響。”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碳中和中心主任劉毅說道。

他指出,碳的排放導緻了全球變暖,最主要的還是溫室氣體,造成地氣系統的溫度、環境、生态一系列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必然導緻了全球地表溫度的增加,海洋熱量的增加、導緻了北極冰的範圍的縮小和虧損,整個地氣系統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我們中國表現的也是非常顯著,包括平均溫度的上升,海平面溫度的上升,還有東部的叫南澇北旱的趨勢,以及西北的暖勢化趨勢,特别是極端降水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數字化轉型是能源轉型的落地利器,企業應進行零碳或負碳嘗試

華為集團的全球能源業務部首席創新官Edwin Diender表示,面臨全球的碳中和趨勢,企業必須要在碳方面進行零碳或者負碳的嘗試和轉型,“在能源的轉型當中,我們不是說隻是轉換替代性得能源類型,而是說要将能源的轉型和碳中和進行結合,需要考慮能源如何生産,如何儲存,如何運輸,以及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進行能源的封存。還要保證電力系統的數字化供應,保證我們正常有序的運營”。

Edwin Diender稱,能源轉型中數字化轉型是強大的抓手和落地利器。當數字化轉型和能源轉型深度結合時,我們就能夠提出最為有效且最可能落地的碳中和的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表示在建築上實現零碳 值得關注,“建築房頂是發展太陽能光伏最好的資源,按照衛星圖片和現場抽樣調查的結果,我們組織了很大的隊伍在全國普查和在衛星高分圖片識别,中國城鎮建築,因為都是高樓大廈,屋頂不多,但是也能把空閑的地方能裝8億千瓦的光伏,一年發1.2萬億度電,隻夠建築1/3的用電要求。農村的屋頂多,再加上牛棚、豬圈的頂都可以用,能放19.7億千瓦的光伏,一年發3萬億度電,相當于2019年中國發電量的40%了,滿足農村生産生活各種用能還富餘一萬度電”。

江億表示,建築可以改變其自身的内部配電方式,變交流為直流,直就是内部直流配電,最後的目的是使得建築用電從目前的剛性用電變成柔性用電,從而有效的消納自己的光伏發電,有效消納外邊的風電、光電,有效為電網削峰填谷。

他預測,到2050年,未來的城鎮要是有300億平米的居住建築,100平米辦公建築和學校成了光儲直流,可以消納30億千瓦的風電、光電,支撐2.5億電動私人汽車。

亟待建立雙碳數據庫,配套基金鼓勵真正有突出低碳表現的企業

中國建材科技事業部部長郅曉談到如何實現建材領域的減碳,對碳中和至關重要。他指出,整個建材行業的排放量已經達到了16.5億噸,包括石灰石、石膏、牆體材料、玻璃、建築陶瓷等,間接排放還有一些,這樣總共下來每生産一噸水泥石灰石分解就要排放二氧化碳376.7公斤,煤燃燒排放約193公斤。

在建材行業,水泥占到碳排放的80%左右,建材行業又在鋼鐵、建材、化工基本占到了35%。在整個工業能源結構裡面,水泥又占70%。

郅曉稱,從2013年以來,全國水泥産量在22億噸到24億噸,進入一個平台期。2020年整個碳排放量達到13.2億噸,随着經濟穩步的發展,應該說還處在一個緩慢的上升通道,“我們對單位水泥的排放強度做了一個預測,這個相對來說是比較謹慎的。我們不考慮技術減排的因素,2023年可以達到峰值,接近14億噸。”

水泥工業要減碳很重要的就是需要燃料替代,郅曉稱,“我們也希望有一些颠覆性的技術出現,氫能和水泥熟料的聯合生産技術是颠覆性的技術,也是我們重點要推的,如果能夠引入氫能,每噸熟料消耗的氫能是22公斤,但是我們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排2/3,這個對我們來說就是氫能在水泥行業就是颠覆性的技術”。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們在燃料替代場景下,應用的場景是有的。我們對燃料結構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要不斷提升綠色燃料的應用比例。”郅曉表示,電石渣、鋼渣,每噸熟料可以減碳550公斤,比廢碳高,鋼渣如果我們含40%的氧化鈣,能夠用鋼渣替代20%的石灰原料,每噸熟料也可以減碳110公斤。

郅曉稱應建立建材行業的低碳産品的檢驗認證,以及對碳足迹的核算,建立雙碳數據庫,建立雙碳國際标準體系,發布相應的指數,同時鼓勵真正的在低碳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企業,“通過我們配套的150億的基金,我們希望能夠加速培養雙碳領域的冠軍企業,推出雙碳發展的新模式”。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程子姣 編輯 趙方園 校對 劉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