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貝類毒素中毒提示
近期秀嶼南日島部分海域發現有毒赤潮,為确保群衆食品安全,防止貝類毒素中毒,特進行以下風險提示:
大多數貝類營養豐富、鮮美可口、但有時貝類會含有貝類毒素,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貝類毒素主要由浮遊藻類産生,貝類濾食有毒藻類後,毒素會蓄積在其體内。當海水裡的浮遊藻類大量繁殖出現赤潮時,生長在相應海域的貝類所含毒素可能會迅速增加,造成貝類毒化。貝類毒素有多種類型,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麻痹性貝類毒素。麻痹性貝類毒素存在于扇貝、贻貝、蛤等雙殼貝類中,通常在内髒中的含量較高,常規的烹調加工方式不能将其去除。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潛伏期較短,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初期症狀有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腸胃不适如嘔吐、肚瀉,嚴重者會出現吞咽及發音困難,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劑。
消費者:
不采購、食用赤潮污染海域的鮑魚、黃瓜魚、鲈魚、紅魚、黑鲷、真鲷等海産品。
加工新鮮貝類時要去除中腸腺等内髒;最好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盡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貝類;食用貝類後如出現疑似中毒表現,要盡快就醫;發生食物中毒的,應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海洋與漁業或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食品生産、經營者:
禁止采購、銷售、加工來自有毒赤潮區域鮑魚、黃瓜魚、鲈魚、紅魚、黑鲷、真鲷等海産品。
注意海洋漁業局等相關部門發布的海域赤潮信息,不要捕撈、銷售有毒赤潮海域的貝類;加工貝類時,要去除中腸腺等内髒;餐飲業加工貝類時,最好棄掉蒸煮貝類的湯汁。食品生産經營單位發生食用貝類中毒的,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海洋與漁業或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莆田市城廂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宣)
2022年6月4日
近日,涵江區市場監督局聯合涵江自然資源局開展水産品質量專項檢查。嚴禁采購、銷售、加工赤潮發生海域的貝類、魚等野生水産品和受赤潮污染的養殖水産品進入流通市場和生産加工企業。
↓↓↓
為保障全區群衆“舌尖上的安全”,連日來,涵江區市場監管局聯合涵江區自然資源局開展水産品質量專項檢查。
此次專項檢查以農貿(批發)市場和水産貝殼類經營者為重點,督促食品生産經營者落實進貨查驗、索證索票等制度,嚴禁采購、銷售、加工赤潮發生海域的貝類、魚等野生水産品和受赤潮污染的養殖水産品進入流通市場和生産加工企業。督促市場開辦者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入場查驗制度,嚴把食材安全“入市關”。
同時,涵江區市場監管局通過發放宣傳單和微信群等載體,宣傳受赤潮污染的貝類等水産品的危害性,引導食品生産經營者提高安全責任意識,引導消費者提高自我防範意識,不買、不賣、勿食受赤潮污染的貝類等水産品。
來源:今日城廂、涵江時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