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新華社發文《調查揭秘網紅服裝店超長預售》稱,“預售不告知”“預售期間商家取消訂單”“超出預售時間發貨”等現象備受诟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讨厭預售”“抵制超長預售”等話題引發網友關注,相關浏覽量高達568.9萬。在南甯,也有不少市民表示,電商動辄十天半個月的預售令人受不了。
超長預售惹人嫌
電商預售原本多适用于首發的新品和制作工期長的商品,如今卻随處可見,普通服裝甚至也開啟了“超長預售模式”。
市民邵女士關注的一家網紅服裝店,推出新款時會上架少量現貨,搶購不到就隻能等預售。一開始,邵女士覺得預售随時都能下單也挺方便,可後來漸漸發現,“預售時間越來越長,從3天、10天到1個多月,甚至換季了也沒發貨”。現在,她更願意搶購現貨。
電商對預售商品的标注并不統一,預售期從3天到一個月不等。 受訪者供圖
市民李女士認為,在商家主動說明的前提下,有制作工期的手工制品采取預售模式可以理解,“但有些衣服真的要等太久了”。她在2021年12月18日下單購買了一件大衣,收貨時已經是2022年1月9日,“時間長到我都忘了自己買過這件衣服”。
出于對商品的喜愛,一些消費者願意接受預售,但也有消費者表示,一件普通衣服毫無理由地要等一兩個月,這種“過度預售”是在消耗人們的購買欲望,不少網友直言:“現在看到預售都會繞着走”。
預售背後“坑”不少
3月21日,市民譚女士在網上書店下單購買了兩本書,可等待多日快遞遲遲不到,她檢查網上訂單時才發現有一行小字:4月21日24時前發貨。客服稱一般能拍下付款就是有貨,預售商品拍下付款後發貨時間以标題标注的為準。對此,譚女士感到不快:“下單前沒有提示說是預售,感覺吃了個悶虧。”
據了解,電商對預售商品的标注并不統一。有的會在标題中标注,有的則是在加入購物車時顯示預售,有的則在提交訂單頁面的配送服務裡附上一行小字,更有甚者在付款後才提示是預售。
客服對于預售商品的解釋。 受訪者供圖
此外,預售期還有“工作日”一說。去年4月,市民周女士下單一款“預售30天”的鞋子,過了30天周女士催促商家發貨,卻被告知“30天指的是30個工作日”,這意味着,算上周末、節假日,周女士實際需要等待的時間會更長。
雖然多個電商平台在訂單詳情頁設有提醒發貨按鍵,但不少網友表示,提醒發貨沒用,客服回答:“請耐心等待,到貨後會第一時間發貨。”
預售模式需監管
作為一家網店的主理人,陳女士告訴記者,商家采取預售模式多是出于資金考慮,因為擔心會積壓貨品,所以會通過預售摸清大概的單數,再向工廠下單。
廣西财經學院營銷系老師李思捷也表示,電商預售可以為企業生産籌集資金,同時為廠商節省開發、生産成本,達到零庫存、無浪費。“服裝行業款式多、更新快,容易出現滞銷、庫存積壓的情況,一些商家通過‘超長預售’提前試探市場反應,如果預售不及預期,就取消訂單,這或許是在把試錯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針對超長預售引發的消費者不滿,李思捷認為,平台應引起重視,并加強預售商品的審核,如在醒目位置明确告知發貨日期,約定違約責任,超出合理預售期限的商品不予上架等。而對于預售期擅自取消訂單、發貨時間一拖再拖的商家,應依法予以處罰。
對于預售中常出現的“坑”,南國法援公益律師吳藝霞表示,商家應誠信守法經營,并嚴格履行訂單義務;“預售不告知”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可能涉嫌欺詐,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可以要求商家三倍賠償。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