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經文】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緻诘(jié)④,故混而為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文】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緻诘(jié)④,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jiǎo)⑤,其下不昧⑥,繩繩(mǐn)⑦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⑧。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⑨。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今之道,以禦⑩今之有⑪,以知古始⑫。是謂道紀⑬。
【考注】①夷:無色無形不可捉摸。②希:無聲。③微:隐藏,隐匿。如微服私訪。夷、希、微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形容人無法憑感官把握“道”。④緻诘:窮根究底。诘,追問。⑤皎,皎潔、清晰、光明;⑥昧,陰暗、晦暗。⑦繩繩:茫無涯際的樣子。⑧無物:無具體形态之物;⑨惚恍,似有還無,指"道"。⑩禦:統率,統禦。⑪有:有形事物,具體事物,萬事萬物。⑫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古,開始,開端;始,根本,本源。如《國語》:“堅樹在始。”再如《素問•王冰序》:“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⑬紀:要領,要義,根本遵循,真谛所在。如《呂氏春秋》:“義也者,萬事之紀也。”
【考譯】看不見叫做“夷”,聽不到叫做“希”,摸不着叫做“微”。它的這三個特征無法窮根究底,不可分割地集中體現在它身上。它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晦暗,連綿不絕,難以言說和形容,總之就是一個無色無形無象的東西,或者就是“無”。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象的形象,就是“惚恍”。想迎着它,不見它的頭,想跟随它,不見它的尾。
遵循此大道,去正确應對萬事萬物,去探求宇宙的端始。這就是“道”的真谛。
【導讀】在第1章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然後在第4、6兩章,老子借助具體的形象來描述“道體”——以“沖”“淵”“湛”形容道的虛空,以“谷神”“玄牝”比喻“道”是萬物起源。本章承接第4、6兩章,老子從“夷”“希”“微”,到“歸于無物”“惚恍”,繼續引領我們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領略道體的樣子。在此基礎上,老子指出“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揭示了道的真谛在于以它為指引,去正确應對萬事萬物,去探究整個世界的本原,這才是修道的根本。
概言之,本章兩層:第一還是老話“道不可道”,第二是升華總結了“道”的真谛和價值所在。第一層講道體,第二層講道用。
本章還是講“道”的,講“道”的樣子,更講“道”的本質,脫離這個主題就會導緻理解上的混亂。
【辨析】“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道”的三個特征“夷”“希”“微”總起來就是無色無聲無形,即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表明“道”是不能憑感官可以感知的,需要通過理性思維去把握,即“道”作為本質和規律是隐藏在事物現象背後的,因此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事物複雜的現象把握到它。這三個屬性相互滲透和包含,很難截然分開,故“三者不可緻诘”,不可分割地集中體現在“道”的身上,即“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
上面不亮,下面也不暗,若明若暗、若隐若現,連綿不絕,難以言說和形容,總之就是一個無色無形無象的東西。初看,若明若暗、若隐若現,再看連綿不斷,但也還是看不清、說不出,或者根本就是“無”。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無狀”“無物”可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象的物象,或者叫做“惚恍”,即不真切,模糊不清。想迎着它,不見它的頭,想跟随它,不見它的尾,即“繩繩兮”“綿綿若存”(6章)。
從第1章開始到現在,老子把“道”的樣子基本上向我們描述完了,但我們還是難以想象“道”的樣子,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1章)。
對此,韓非子指出:“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韓非子•解老》)。韓非子是說,人們很少能見到活的大象,卻能得到死象的骨路。依據死象骨路的模樣來想象活象的樣子,所以人們據以想象的東西都叫做“象”。現在“道”雖然聽不到看不見,聖人根據它所顯現的功效來推得它的形象,所以老子說:“道是沒有顯露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事物的物象。”
綜上三句,老子認為,“道”虛無飄渺,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不可憑感官感知,然而它又确是客觀實在并發揮着作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亘古永在,如磁場,如電波,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象)之象”。
又想起牛頓在《光學》中的一段話,他說:“從現象中不是可以看出有一位神嗎?他無實體,卻生活着,有智慧而無所不在。”抛開有神論無神論之别,牛頓跟老子的描述是共通的。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可道,非常道”,牠無形無象,但卻涵蓋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遵循此大道,就能正确對待萬事萬物,就能進一步把握宇宙的本原。這才是“道”之真谛、“道”之根本。老子列舉了遵循大道的兩大價值。
什麼“今之道”“古之道”,“道”隻有一個,沒有今古之分。那為什麼老子加以“今”字呢?理由有二:第一,前面三句老子向我們描述了“道”的樣子,通常來說,接下來老子闡述“道”的價值的時候肯定得用“這個道”如何如何,此處的“今”字就是“此”“這個”的意思,這也是“同一律”的邏輯原則所要求的;第二,為了語言上的整齊和美感。若無“今”字便是“執道,以禦今之有……”,表達上是不是遜色很多?老子5000言都是散文詩一樣的語言,他老人家是斷不會讓這樣的句子出現的。
通行本為“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導緻了解讀混亂,有的把“古之道”理解為“古代的道”,有的理解為“古老的道”,有的還翻譯為“亘古不變的道”,哪有什麼亘古不變的道?有的被字面上的“古”“今”兩相對應所蒙蔽,把“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理解為“執古禦今”“以古鑒今”“古為今用”,使遵循大道變成了“以史為鑒”,嚴重脫離了本章“言道”的主題。其實,“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的實質是“執道禦有”,“道”是普遍規律,是共性和一般,“有”是具體事物,是個性和個别。
本章難點就在這最後兩句,傳統的解讀不夠準确到位且五花八門,本人遍查資料、認真甄别思考,做出不同的解讀,請用心體會。
到本章為止,老子向我們闡述了“道”的兩層内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本原、萬物的本始,第1、4、6三章是這層意思;一是指物質世界萬事萬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本章即是“規律”這層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