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來自網絡)
舞龍(來自網絡)
紅網新化縣分站3月31日報道
清明臨近,各地清明味漸濃。新化鄉親們也各自忙活起來:做紙錢、買香火。清明節是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盛大儀式,是屬于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屬于新化人民。那麼在新化又是如何表達她的風韻的呢?為此,筆者尋根溯源,上山入林,探訪新化清明的幾點風俗。
風俗一:燒香跪拜,清掃雜草,祭祖舞龍
新化屬古梅山區域,立春10天後的第一個10天為第一個社,為已故一年的親人挂頭青。第二個10天為二青,為故去2年的親人挂青。第三個社叫圓滿青。親人離去的前3年裡,無論再忙,孝家都要趕回家挂青。
3年以上的青,用平時敬神的燒紙串起,叫大青,在清明前後10天挂都可。但是為了顯示家族人丁興旺,在清明前7天,大家就争先恐後地開始挂了。除了遷離本地、路途遙遠的外,大部分都在清明前3天挂完。且都在上午進行。
清明節前一天不挂青,相傳為紀念介子推。清明節那天培土、豎碑不要看時辰、不要請法師,百無禁忌。所以挂青者都帶有柴刀、火源,以便堆土,砍去刺、草等,一些大的家族還在清明節舉辦祭祖儀式。因挂青時要燒紙、放鞭炮,引發山火的事每年都有發生。
社會在發展,新化的清明風俗也悄悄的發生了變化,紫色筒、錢紙筒、花筒、彩布筒、彩紙筒,沖天響炮慢慢流行。
清明節在新化人們眼裡,是祭奠祖宗,先人的重要日子。清明祭祖也被視為後代是否孝順的标準之一,所以,在清明前或在清明這一天,在外的新化遊子都會趕回家在清明這一天祭祖。祭祖掃墓儀式通常在清明節這一天完成,通常是在清明的清晨或上午之前完成。在這一天,人們通過上墳,掃墓,燒紙錢,跪拜,鳴鞭炮,挂槍(新化方言,是用紙錢做成的)等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在清明這一天,除了緬懷先人,也有踏青等活動。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由于遊子都趕回家,所以在今天,清明也是全家大團圓的好日子。在上午的掃墓儀式過後,一家人會聚集在一起聊天,促進家庭氣氛融洽和諧。
風俗二:杯子糕、馬練王
杯子糕最早不是下茶填饑的糕點,是用來祭祀鬼神和祖先的供品。據傳宋神宗熙甯五年,潭州大将經略梅山,征服蠻王置新化縣,設罹天大醮超度戰死冤魂,杯子糕即已出現在供桌上。
新化圳上鎮曾經流行每年春冬兩次祭祀家廟,要準備齋席、供品,有杯子糕和齋粑,還有可以插得進筷子的整豬頭。齋粑和杯子糕在祭祀完後,散給小孩子們分享。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元、明三朝,紫鵲界一帶瑤民起義不斷。傳說中死傷千萬,屍骨撒遍紫鵲界。瑤人為了紀念心中的英雄和死去的亡靈,每當清明節以及陰風怒吼的天氣,就在紫鵲界地區擺設杯子糕、馬練王等祭品。而“馬練王”取自曆史上訓練梅山騎兵的“長官”的名字。祭祀完後,就是山民的“挂青”,挂一種打上密密麻麻錢币的毛邊紙,風一吹,漫山遍野紅的、白的紙錢漫天飛舞,加上難懂的梅山山歌中的唱詞和曲調,顯得既悲涼又隆重。時至今日,上了年紀的人,仍稱紫鵲界為紙錢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