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壇的女詩人并不多,在這些女詩人筆下,更多的是關于風月和愛情。因此,總體而言,很多女詩人的詩詞格調和境界并不太高。但是偏偏有一個女詩人,一生流傳的詩篇隻有《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卻将她推上了古代四大才女之首的寶座,她就是蔡文姬。《悲憤詩》是我國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叙事詩,而《胡笳十八拍》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蔡文姬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當年匈奴來犯她被左賢王擄走,曹操花重金将她贖回,而此時她已在匈奴育有二子。在與幼子分離之際,她寫下了這首五言《悲憤詩》。全詩洋洋灑灑共寫了108句,540個字,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個段落,單獨拿出來就是一個最有愛的母親,寫給兒子的訣别詩,可謂字字啼血,其中母子别離場景的描繪,簡直令人不忍卒讀。
悲憤詩(節選)東漢·蔡文姬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号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段落大意:兒子上前抱住我的脖子,問:“媽媽你要到哪裡去呢?别人都說媽媽你就要離開我了。媽媽,你還會回來嗎?媽媽啊,你平常是那麼仁慈,那麼愛我,為什麼今天卻要如此狠心丢下孩兒呢?我還沒有長大啊,為什麼你不留下來照顧我呢?”聽到孩子的話,我五髒六腑似乎都要頃刻之間崩裂開來。我的精神恍恍惚惚,目光呆滞地看着孩子,如癡如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就要啟程了,我用手撫摸着孩子,多次返回猶豫不決。
應該說五言悲憤詩最精華的部分就是上面這個段落。對于蔡文姬而言,或許曾經千萬次在内心渴求回到漢邦,那是她的家鄉,至親至友,都在那裡。從内心而言,歸漢是令人羨慕的;然而作為一個母親,歸漢就意味着和子女訣别。這樣的苦楚試問有多少母親難忍受。
這段詩一開始就用孩子的疑問起句,“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尋常人家的子女,都會有這般情狀,這是對母親的眷戀和依戀。然而蔡文姬清楚,這或許是最後的母子相聚了。可悲的是,孩子也悄然意識到這一點,繼續發問:“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孩子當然是希望媽媽能夠回來,但是蔡文姬知道,那不可能了。這其中孩子的期待與不可能回來之間,形成巨大的張力,将蔡文姬的心撕碎。
孩子畢竟無法理解媽媽的行為,孩子氣地責備自己的母親:“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與其說是責備,毋甯說是孩童心理的不解和疑惑。最後孩子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撒嬌,希望能夠挽回母親。“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可悲的是,無論孩子如何不解,如何傷悲,蔡文姬非走不可。
真到了離别當時,蔡文姬“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此時的她不再是什麼才女,不過是一位無助的母親而已,面對這種生離死離,她的又狂又癡,都隐忍在心中。最後一句是内心的不舍,這位無助的母親撫摸着孩子的頭,想走又不舍,欲留又不能。
蔡文姬回國後,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自此再沒與孩子相見,而這首《悲憤詩》卻流傳了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