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8:08:34

筷子每天都在用,但筷子是誰發明的,卻有争議。

有人說是大禹,有人說是纣王,還有人說是黃帝。

說是大禹發明了筷子因為他治水的時候,奔波在野地裡,用手抓着吃太燙了,就用了一個小棍。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在春秋時候吃米飯不提倡用筷子)1

說是纣王是因為他和他媳婦妲己倆人你侬我侬的時候,一個人拿了一個小棍挑着吃,後來倆人雙劍合璧,發明了筷子。

說是黃帝則不需要理由,因為作為中華文明的始祖,隻要把任何發明說成是他的,一般情況都不會有人懷疑。

總之呢,筷子的發明權是誰的還真不好說。

要我說,筷子根本都不是任何人發明的,因為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筷子,筷子這個名詞要到明朝之後才出現。

明朝之前筷子壓根就不叫筷子,叫箸。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在春秋時候吃米飯不提倡用筷子)2

但在春秋早期,這兩根小棍連箸都不叫,叫“夾“——畢竟筷子的作用就是夾。

不過春秋戰國那會,各國文字不同,寫法就有點差别。

《禮記》就把筷子稱為挾,《管子》上把提手旁換成了木字邊,到了三國時,張揖編《廣雅》,解釋這個字的時候,寫成了草字頭改成了“莢”。

雖然部首不同,但強調的内容卻都是夾,充分說明那時候給這兩根棍取名字的時候強調的是它的實際用途,簡單明了。

雖然這兩根小棍開始使用了,但是在餐桌禮儀上卻不提倡。

《禮記》上明确要求:“羹之有菜者用挾,無菜者不用挾”——有菜的時候用筷子,沒菜的時候不要用筷子,還說“吃小米飯的時候不要用筷子(飯黍毋以箸)”,因為小米飯是一種可以祭祀天地的高貴食物,筷子這種東西是配不上他的,能夠配上小米飯的隻有“匕”——匙子。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在春秋時候吃米飯不提倡用筷子)3

想想挺有趣的,我們老祖先吃飯就跟現在吃西餐一樣,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勺子。

吃菜的時候用筷子去夾,吃米飯的時候用匙子去盛。

漢朝的時候,筷子就全面由夾改名為箸了。

至于為什麼叫箸,有人以為來源于煮,在煮菜的時候,要用筷子,筷子就叫了煮,後來為了區别才叫箸,也有的時候寫作筯,竹字頭下面一個助字,想必是幫助人們吃飯的意思。

改了名,筷子吃飯的限制估計一直存在。

當年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當曹操說出那句著名的“表揚與自我表揚”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時候,《三國志》說劉備吓得“失匕箸”,匙子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說明他面前擺放的就有筷子有匙子。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才去掉。

《世說新語》上王述性急,拿筷子紮雞蛋,結果雞蛋沒紮到,氣得他拿起雞蛋摔在地上用腳踩,可見這個時候人們在餐桌上已經沒有古人那麼多的禮儀了。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在春秋時候吃米飯不提倡用筷子)4

那麼為什麼箸又好好的改名叫筷子了呢?

因為封建迷信。

南方人多乘船,就害怕船到江心停“住”,也害怕船被蟲“蛀”,“zhu”實在是一個不吉利的發音。

偏偏吃飯要用的這個兩個東西就叫箸,不用還不行,于是幹脆反其意而用之,給他改個名字“快兒”。

一開始也就普通百姓這麼叫,《菽園雜記》上記載這個事的時候還頗鄙視稱作“此皆俚俗可笑處。”說得很是看不起。

南方人吃米飯用筷子還是勺子(在春秋時候吃米飯不提倡用筷子)5

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士大夫亦有犯俗而稱塊兒者。”這說明這股風已經漸漸影響到了上層社會,既然文人都用了,于是就有了專門的字“筷”,很快在口頭語中風靡開來。

一開始,上層還頗為抵制,清朝初年的《康熙字典》就不收錄筷字,顯示出對筷子的鄙視,但這個字的生命力異常旺盛,很快就在習慣上取代了所有稱呼,成了這兩根棍的專有名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