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裡有秘密的人

心裡有秘密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7:28:53

從前有個很聰明的人,被稱為智者。

有一回,這個很聰明的人家裡丢了一把斧頭。

經過缜密的分析,他覺得自己鄰居的嫌疑最大。

此後,與鄰居打交道的過程中,他覺得鄰居走路的樣子像是一個偷了斧頭的人,說話的樣子,也像是一個偷了斧頭的人。

再後來,那把斧頭竟在家中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翻出來了。

這個智者再去看鄰居的時候,走路也不像是偷了斧頭的人,說話也不像偷了斧頭的人了。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智子疑鄰,它告訴我們,就算聰明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為什麼?

一句話,心中有事,看别人都是事。

張先的《千秋歲》,可以同理: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心裡有秘密的人(心中有秘密的人)1

一、惜春折殘紅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

鶗鴂,即子規,又名杜鵑。

皎然在詩作《顧渚行寄悲方舟》中曾如此寫道:

“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可見在詩歌中,鶗鴂鳴叫能表達春天流逝的意象。

張先在《千秋歲》中,不單使用了這一意象,還惟恐這意象不夠通透,無法清楚傳達他的心意,于是直接點出了“又報芳菲歇”。

芳菲歇,萬千姹紫嫣紅,就在這輕飄飄的一句中被交待了。

一個“又”字,更是将這莫名傷景的沉痛指數成倍拉升——

既然是又,肯定不是一次,而至少是兩次,甚至是數次!

于是,憐惜被一回回複盤,傷痛被一遍遍重演。

欲止卻起,方停又升。

這注定是一個永無盡頭的傷心輪回。

惜春更把殘紅折。

對于有些人而言,殘紅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顧之物,隻應該被忽略,被随手丢棄在塵土中。

可是對于有心人來說,殘紅意味着春天最後的美麗,留住它,也就是延緩了春天離開的腳步。

所以,惜春更把殘紅折的重點不在于殘紅,而在于惜春。

一個珍惜春天的人,會把春天一點一滴的美麗都看在眼中,記在心中。

所以,真正的春天并不僅僅在于芳菲本身,更在于留意芳菲之人的魂魄裡。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滿天飛雪的,那不是柳樹的挽留,而是惜春之人無聲的歎息。

爛漫一地。

心裡有秘密的人(心中有秘密的人)2

二、莫把幺弦撥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殘月挂在天邊,天色将白而未白,這是新的一天悄悄開啟的神秘儀式。

全程目睹這儀式的人,卻并非為了欣賞,而是因為一夜無眠。

睡眠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在的時候,你渾然不知;它走的時候,你痛苦不堪。

何止睡眠如此,天下所有被人視之為常的事物,身邊一切被人習之慣之的存在,有一天悄然而去之時,就是被發現其不可或缺之日。

不被注意的一切如此,更不用說日日放在心上的那個人兒。

天不老,情難絕。

這仿如誓言的詞句,一字一聲,聲聲都讓旁人動容。

隻是,那個人在的時候,說這句話是一回事;那個人不在的時候,說這話,是另一回事。

所謂人走茶涼,其實是常态。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如此,愛情,往往也逃不過這道坎。

正因為如此,那些在愛人離别之際仍能堅持初心的人,被稱為忠貞。

忠貞,這種從一而終的品性,踐之于愛情,早已經不知不覺将其升華,帶着飛蛾撲火般的決然,以及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樸素而又純粹的信念。

一念及此,便是一生,哪管這一生是坦途還是泥濘?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

幺弦自然是能撥的,但那是對于未曾嘗過幽思之情的男女。

不痛不癢的幽思除外,那其實與幽思無關,無非是一種孩童過家家式的模仿,有趣,誘人,但是卻淺嘗辄止。

怨極弦能說,一旦開啟了情感宣洩的閘門,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的人,又如何能停得下來呢?

莫把幺弦撥,一撥淚成河。弦聲寂寂時,離人惆怅多。

心裡有秘密的人(心中有秘密的人)3

結語

秘密是藏不住的。

心中有秘密的人,就像那個懷疑鄰居偷了自家斧頭的人,所見之處,皆是秘密。

所以,秘密隻有兩種可能,要麼是有,要麼,就是沒有。

一個心中有秘密的人,如何能撥動幺弦呢?

情至深處,不能自已,一撥之下,琴弦就成了心弦,聲聲催淚。

怨極弦能說,尤其是聲音細碎的幺弦。

弦當然是能說的,但弦能說的,不是它自己,乃是素手撥弦之人。

終歸,弦也無情,弦也無怨,情難絕天不老的,隻有空望東窗未白凝殘月的離人。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

一片芳菲,一片心事。

在一個又一個明媚的春光中,任時光青了梅子,折了殘紅。

那個疼惜自己又被自己疼惜的人,到底去了哪兒,又到底什麼時候轉回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