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即将到來也預示這天氣會越來越炎熱了,小暑氣候特點就在于它的來到,說明了盛夏的來臨。今天就給朋友們簡單的介紹喜愛小暑的氣候特點有哪些,同時為大家介紹下在小暑的時候各地都有怎樣的小暑習俗!
首先說到氣候,影響最大的便是農事了,而炎熱的小暑可以讓農作物快速的生長。人們看到豐收的希望,自然滿臉的喜悅。
氣候與農事
1、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産上主要是忙着田間管理了。
早稻處于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獲,要保持田間幹幹濕濕。
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蘖,應及早施好分蘖肥。雙晚秧苗要防治病蟲,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協調植株體内養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
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适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
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
2、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解析
小暑之後緊接着的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氣候特征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小暑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贶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贶節。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荞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将面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
小暑這個炎熱的季節加上各地區的風俗,給這個夏天增添了色彩。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是台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産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鲷。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産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産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結語:小暑的到來隻是炎熱夏天的開始,雖然說這炎熱的夏天讓我們大汗淋漓,但是農作物的豐收讓我們對它又愛又恨。每當到了小暑這個節氣的時候,各地不同的風俗,讓我們領略到了老一輩在炎炎夏日的智慧結晶。可以說古代的發展至今影響着我們,延續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