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春習俗 15個立春習俗你知道嗎

立春習俗 15個立春習俗你知道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9 05:20:56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那麼立春作為傳統節氣之一,都有哪些習俗呢?立春的飲食習俗以及立春的禁忌都有哪些呢今天作文庫知識百科的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立春的習俗吧!

  目錄

  1、立春節氣的基本介紹 2、立春節氣的時間

  3、立春習俗 4、立春民間習俗

  5、南方立春習俗 6、立春北方習俗

  7、立春飲食習俗 8、立春習俗禁忌

  立春節氣的基本介紹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幹支曆的歲首,建寅月之始日;到達時間點在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标志着春季的開始。今年的立春節氣從2月4日開始,到2月18日結束。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産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以後,由于陽氣上升、萬物複蘇、大地解凍、氣溫回升等因素,夜晚發出一種香甜,清新的氣味,取代了秋冬季節灰塵、落葉的氣味。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裡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裡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節氣的時間

  立春日位于公曆每年2月3-5日之間。而在夏曆(農曆)上,立春的日期并不固定,大概在每年正月初一前後;此因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日期以月相變化來定,不像節氣那樣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

  以公曆2014年為例,立春在夏曆(農曆)正月初五6:03,該時太陽位于黃經315°。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節。立春節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國以前皆是重大節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歲”和“年”在古代有嚴格區别。古人視立春為“歲始”,過“歲節”,往往比過“年節”的聲勢還大。從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為一歲的大典,民間有“立春大過年”的諺語。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緻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裡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

  到了唐代,在春節那天,從皇家到民間都要舉行多種活動,皇帝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郊祀“迎春”,以祈求豐收。唐代詩人沈佺期《奉和立春遊苑迎春》中所謂“東郊暫轉迎春仗,上苑初飛行慶杯”,說的就是這種風俗。

  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模

  1912年,清朝被推翻,曆法數序紀時的皇帝年号紀年被廢除,孫中山宣布使用公曆,把1月1日定為元旦,并沒有動“春節”。因為春節的存在對農業生産相當重要,有标志性意義。但後來袁世凱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如此,因為“春節”移植給以前的元旦,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立春節慶活動逐步消失,立春變身為普通的節氣。

  農曆大緻采用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閏年全年383~385天。如此便能很好地理解“無頭春”(無春年)、“兩頭春”(雙春年)現象:即二十四節氣一年輪回約365天,當農曆為平年時天數便少于節氣輪回,且該農曆年開始前不久就是立春時就會出現“無頭春”;當農曆為閏年時天數大于節氣輪回就會出現“兩頭春”。

  立春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蔔、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讨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衆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将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争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将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内。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内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後來人們根據曆象推算當年立春的時間,在春牛圖上表示出來,幫助農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将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将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于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着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于風水學等書籍上。由于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于己不利,便于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占氣

  立春是二十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颍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台,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豫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登高觀雲、占蔔測算巳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内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内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于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收成的辦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兇”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說,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幹,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兇。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幹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閑;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衆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衆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衆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隻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後飨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内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隻要你能在庭房檩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闆,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隻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绺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态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谷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于谷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将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立春民間習俗

  古人将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将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産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

  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

  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将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裡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并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志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争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并行,則春令适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

  随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将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挂“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内屋内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征着吉祥。

  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着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绫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绮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着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衆農家敲着鑼鼓,從田野裡将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并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着小鑼鼓,唱着迎春的贊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着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着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并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将春餅與菜同置于一個盤内。

  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靓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餅,并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并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着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随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面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

  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幹則最好。

  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阖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内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雲:“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

  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于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衆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

  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着挑子車串胡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将“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将紅蘿蔔芯按方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南方立春習俗

  立春到,北方流行吃春餅,那麼南方立春吃什麼呢?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有“咬春”的習俗,那麼南方立春吃什麼呢?下面小編盤點南方立春的食物。

  南方立春吃什麼?

  1、春卷

  立春,寓意着春季的開始,在民間立春有“咬春”的說法,北方要吃春餅,南方流行吃春卷。春卷,最初就包裹成春繭的樣式,後因蘇東坡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句,所以就叫其春卷。

  春卷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據古書陳元靓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号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卷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吃春卷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後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所以市民不妨在“立春”這一天多吃些春卷。

  春卷分餅和菜兩部分,卷菜的餅一定要是新鮮做得的燙面薄餅,講究圓、薄、滑。擀好的餅一定要再上面輕輕抹一層油,為的是不讓餅和餅之間粘連,同時吃起來口感也較為爽滑,配着卷在裡面咯吱咯吱作響的蔬菜,一軟一硬,口味一流。說完了餅,我們再來看看春卷裡的菜。

  立春吃春卷的包含了迎接新春的意思,這迎接新春就是通過卷在裡面的各種各樣的春季新鮮蔬菜來表現的。将新鮮摘好洗淨的豆芽、菠菜、韭菜等炒熟,再加入還熱乎的炒雞蛋和醬肉通通碼放在薄如紙的餅上,用筷子一卷,直接放入嘴裡用力一咬!

  在這一天大家吃春卷,最主要是圖個喜慶,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還因為春卷裡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鮮的蔬菜,因此營養價值非常高。因為立春一般在農曆正月前後,和春節相隔很近。現在,春卷不僅是立春節氣的必備食品,也成了春節期間待客的時令佳品。

  2、生菜

  立春日吃生菜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風習。晉唐人的許多筆記都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号春盤。”蘆菔即蘿蔔,春餅就是薄餅,生菜是春天初生的野菜。現在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紅蘿蔔、南方生吃生菜。據說“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生菜算是中西方人通吃的一種蔬菜了,它一年四季都可以成熟,但是春天吃是最好的,既應季蔬菜,口感上也是最嫩的。生菜屬于莴苣類的蔬菜,含有莴苣素,莴苣素具有鎮定、降火的功效。

  生菜的含水量很高,營養非常豐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低脂、高維生素。生菜中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E等,此外富含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多吃生菜,對于人的消化系統大有裨益。

  生菜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對于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生菜能夠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另外,生菜對于膽汁的形成也有促進作用,并且可以為血液消毒。最近有研究表明,生菜(結球)中含有的一種物質可以有效抑制一些髒器的癌變,包括胃、肝、大腸等重要髒器。

  生菜應該怎樣吃?生菜生吃蘸醬和清炒是最常見的吃法。其實比起生吃來,用少許油炒過的生菜,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立春北方習俗

  立春日:北京“鞭春”“咬春”迎春到

  在位于金寶街的麗晶酒店門前,東城區居民們推選出的“春信子”與打扮得漂亮喜慶的小牛童和春姑娘一起揮鞭打牛,共同為地區百姓祈福,迎接春天的氣息。

  活動由着名民俗專家王作楫主持,在他的指揮下,來自東城區的領導和“春信子”與春姑娘各揮三鞭打春牛: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鞭牛過後,由小牛童将牛肚子裡的20袋裝滿紅豆、薏米、玉米、小米、江米、紫米等六種雜糧的袋子掏出,分發給現場居民和嘉賓,寓意豐收、和諧。

  鞭春牛活動結束後,别開生面的“咬春”儀式在金寶彙商廈開始了。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嘉賓與居民代表共同吃春餅,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咬出的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據主辦者介紹,立春日鞭打春牛民俗活動中同時融入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風車制作特色,很受社區居民歡迎,許多年輕人和外國友人也積極參與進來。主辦者說:“隻有在文化傳承中有所創新,春節等傳統年節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希望以此活動更好地向全國展示北京和東城區的良好形象,打造繁榮和諧建國門,為十八大獻禮”。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的時間一般都在公曆年2月4日前後。立春這日,北方流行吃春餅和水蘿蔔,南方則喜食春卷,民間謂之“嘗春”或“咬春”。到底北方立春吃什麼?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春餅

  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曆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内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于唐。《關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北京人吃春餅是用白面擀成圓形的餅,經烙制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面醬,卷洋角蔥後食用。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各種熟食和炒菜。因其葷素搭配,食物種類繁多,故各種營養成分均很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鉀、鎂、硒等礦物質。又因平時家中不常制做,故而新穎别緻,令人見了胃口大開,可以養胃生津、滋陰化燥,特别适合老人孩子食用。

  吃春餅時,每人面前最好放一隻幹淨的平碟子,将春餅置于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着吃。在吃春餅的同時,還可以配些湯水來滋潤。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湯,或其他湯類,亦無不可。

  2、蘿蔔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過去“咬春”就是買個蘿蔔來吃,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擔子在胡同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李時珍對蘿蔔更是贊譽有加,認為它“根葉皆可生,可熟,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您看,李時珍開出了一串蘿蔔的食譜。而且,蘿蔔還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它可祛痰、通氣、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補脾胃、禦風寒。由此可見,吃蘿蔔表面看來僅是一種風俗,實際上它是古人關于營養、健身、祛病的經驗之談。

  民間也有“蘿蔔上市,醫生沒事”的記載。蘿蔔中還有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内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蔔或者水蘿蔔,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夠吸收食物中的澱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積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預防胃痛和胃潰瘍。

  立春飲食習俗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号'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挂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裡吃。

  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靓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号‘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于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轼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

  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

  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髒之氣、健身防疫。

  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于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并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内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随意搭配。

  吃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為:面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制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裡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别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

  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号‘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晚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幹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别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别是對于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并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

  中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能,還有促使血凝塊溶解的作用。

  芹菜含有揮發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壓、鎮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類食物有些抵觸,這時可把芹菜、姜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來炒飯。

  此外,将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但烹饪時間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保留越少。

  立春之後依然比較幹燥,喝花茶可以幫助驅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内的寒氣和邪氣。由于每一種花、草都有其相應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當,花草茶的确有一定的保健療效,但需根據自身的體質進行調整,飲用過量也會造成身體不适。

  性溫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時,那些藥性溫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除了藥性搭配,喝花草茶還需注意身體狀況。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特别的功效,所以在選擇時,一方面需分清自己的體質情況,如熱性體質的人,宜選用性寒的花草,而虛寒體質的人則适用性溫的花草,對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則大多都可選用。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藥物,選用花草茶更應慎重。

  綜合新的一年到來了,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節氣——立春。立春,标志冬天的過去和春天的到來。中醫認為,春季保健,應該要特别注意對我們的肝髒進行保養,因為春季是屬于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所以,根據以上特點,應多吃一些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這其中,蘿蔔和生姜正是立春時節最佳的保健食物。

  1、蘿蔔

  蘿蔔又名萊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涼,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有“小人參”之美稱。民間也有“蘿蔔上市,醫生沒事”的記載。

  白蘿蔔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食物,其中含有的維生素C以及酶都是對于身體很有好處的元素,維生素C的功效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了。而白蘿蔔中的酶更是對于健康很有好處,能夠促進消化功能提升,幫助預防腸胃疾病。

  菜品推薦

  白煮蘿蔔

  在菜肴比較豐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個白菜蘿蔔湯,不但味道鮮美,還可以加速消化,養胃暖身。做法非常簡單,将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與豆腐洗淨,切成大小相似的長條,在沸水中焯一下撈出待用。鍋置火上,放入适量油燒至五成熱,炒香辣椒醬後倒入清湯,把白蘿蔔、胡蘿蔔、豆腐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後加入大白菜,再次煮開,用鹽、味精調味,最後撒上香菜末盛出即可。

  拌蘿蔔絲

  白蘿蔔去皮、切成細絲,越細越好。撒鹽腌數分鐘後,擠淨水分。将醬油、米醋、白糖、味精,以及蔥末、香菜末、蒜泥等置一碗中,加燒熱香油,潑制辣椒油,倒入調料汁中。用此調味品調拌白蘿蔔絲即成。功效:這是一極佳美的涼菜,香、辣、爽口,回味無窮,可解酒、開胃、消食。

  2、生姜

  現代醫學認為,生姜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發汗,有散熱退燒功效。生姜還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能。生姜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内吸收消化後,能産生一種有抗衰老活性的抗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抑制體内脂質過氧化物和脂質褐色素──老年斑的産生,延緩衰老的出現。俗話說的“晨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有其科學道理。此外,生姜對風寒感冒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春天生發的時節應該适當吃一點。

  立春吃春卷菠菜一定要放

  立春吃春卷是我國傳統的一個民間習俗,就像端午時節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餃子一樣,伴随着人們千百年來一直延續下來。春卷也叫春餅,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還因春卷裡通常都包含大量春天新鮮的蔬菜,因此營養價值非常的高。

  關于春卷,其實有很多的講究,首先,立春之日吃春卷被稱為“咬春”,意思是防病去災,迎接新的一個春天的到來。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号'菜盤'。”可見早在唐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有這個習俗了。

  春卷分餅和菜兩部分,卷菜的餅一定要是新鮮做得的燙面薄餅,講究圓、薄、滑。擀好的餅一定要再上面輕輕抹一層油,為的是不讓餅和餅之間粘連,同時吃起來口感也較為爽滑,配着卷在裡面咯吱咯吱作響的蔬菜,一軟一硬,口味一流。

  說完了餅,我們再來看看春卷裡的菜。立春吃春卷的包含了迎接新春的意思,這迎接新春就是通過卷在裡面的各種各樣的春季新鮮蔬菜來表現的。将新鮮摘好洗淨的豆芽、菠菜、韭菜等炒熟,再加入還熱乎的炒雞蛋和醬肉通通碼放在薄如紙的餅上,用筷子一卷,直接放入嘴裡用力一咬!滿嘴盡是春天的味道,心裡頓時也一片陽光了。

  吃春卷是立春一個比較重要也是比較常見的習俗,而對于春卷中的食物,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适的蔬菜哦!但是如果想要更加健康的話,那就可以試試在春卷中加入菠菜這一蔬菜,對于身體來說,好處多多哦!

  菠菜含有豐富維生素C、胡蘿蔔素、蛋白質,以及鐵、鈣、磷等礦物質。可養血滋陰,對春季裡常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糖尿病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因此,是春天裡的一種絕佳的養生蔬菜。

  春季多吃菠菜能夠通腸導便,防治痔瘡,因為菠菜裡面含有大量的植物粗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利于排便;其次,常吃菠菜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菠菜中所含的胡蘿蔔素,在人體内轉變成維生素A,能維護正常視力和上皮細胞的健康,增加預防傳染病的能力,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當然,菠菜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特性還是它對缺鐵性貧血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另外,菠菜還有延緩衰老和美容養顔的效果。可見,春天多吃一些菠菜會對我們的養生保健有着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們不妨在吃美味春卷的同時,加上這個營養豐富的蔬菜,過一個健康的春天。

  立春必須要吃的經典家常炒菜

  在傳統的觀念中,立春才是一年的開始,也是春季的開始。在這一時期,萬物生長,爆發出勃勃生機,那麼面對春季衆多的新鮮食物,吃什麼才比較适合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兩款适合立春的養生食譜,讓大家能更好的呵護自身的健康哦!

  1、韭菜蝦皮炒雞蛋

  材料:韭菜一把洗淨、雞蛋2-3個、鹽、蝦皮适量。

  做法:韭菜洗淨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鹽,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陣即可。

  功效:韭菜含大量膳食纖維,可清潔腸壁,促進排便。加入蝦皮後,更加适于春季食用。這道菜營養豐富,所含熱量少,并能溫中養血,溫暖腰膝。是很好的春季家常菜。

  2、豌豆炒牛肉粒

  主料:豌豆、牛裡脊肉、新鮮紅尖椒兩根、醬油、白糖、生粉、胡椒粉、鹽、料酒、花椒粉、大蒜瓣、食用油。

  做法:先将牛裡脊肉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醬油及一點白糖、料酒和胡椒粉、清水拌勻,再加入生粉繼續拌勻。燒開水,加入一小勺油及一點鹽,将洗淨的豌豆米倒入燙一分鐘,撈出後放入冷水中浸泡至涼備用;

  紅尖辣椒切片,鍋内倒油燒熱,将牛肉粒中加一勺食用油拌勻後下入熱油中,翻炒至牛肉粒約七分熟時盛起備用;鍋内的餘油中下入辣椒煸炒出香味時,再将大蒜瓣剁碎成茸入鍋内一同煸炒出香味時,将氽燙好的豌豆和炒好的牛肉粒一同下入鍋中,翻炒均勻,撒上一點花椒粉、鹽調味,最後淋上一點味汁關火,趁着鍋中的餘溫再翻炒一下盛盤即可。

  功效:牛肉營養健康,能迅速提升體力,豌豆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複能力。并且其中富含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能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立春習俗禁忌

  通常大家會認為春節才是一年的開始,其實正規來說立春才是一年的開始。這一天萬物複蘇,春回大地。人們往往對這一天寄予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兇的預兆。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過去,立春更加倍受重視。今天小編就對立春節氣的由來、禁忌以及有趣的民間習俗等等做個闡述。

  立春是24節氣之首,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是我們先輩了解自然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當太陽黃經為315度時就到了立春。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産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着,不能适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的第一候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緻,但将立春作為春季開始的标志,卻有些過早。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紮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裝的幹果食品,随之抛灑一地,兒童争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曆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雲可以“卻春困”。

  由于立春這天寄托着人們的希望,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1、在立春的時辰不可以躺着。因為這天是陽氣開始起步、起升的時刻,應該站立或者坐着來迎接美好的時刻,有午覺習慣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為自己讨個吉祥。

  2、不要做口舌之争,這是老傳統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穢言語。和和氣氣,歡度節日。

  3、立春這天建議大家去田地公園,吸收新鮮空氣,感受自然,迎來立春,為自己的明年讨個吉利。

  4、傳統上認為,立春當天天氣晴朗,則來年豐收,如果當天陰天則來年收成欠豐,諸事不吉。

  5、忌諱吵架、罵人、看病、理發、搬遷等等。

  結語:對于立春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呢?如果以前并不是很了解的話,那就不妨跟着小編介紹的這些内容學習一下,并且最好能夠親身體驗一下哦!立春有很多有趣的習俗,能夠給生活增添趣味,非常值得一試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