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你了解由愛生恨的感覺嗎

你了解由愛生恨的感覺嗎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2-23 01:45:17

  極端的愛是一種病态自戀

  “愛始于自戀止于自卑”,愛是一種個人化的内心情感體驗,其中包括很多自戀的投射因素。新聞上常見的求愛不成将對方殺害的案例,多是畸形的愛,它旨在為極端自戀的“我”服務,而非渴望對方幸福。

  弗洛伊德認為“自戀”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歲左右至三歲之前的嬰兒時期。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以自我為中心,當需求被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會因需求遭受挫折而暴怒,大哭大鬧。

  當然,并非所有自戀都是病态的,在生活中随處可見類似自戀人格特征的人。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将病理性的自戀如此定義:需要贊美的、表現在幻想上和行為上的彌漫性“無所不能”,缺乏共情,常始于幼年,并一直持續到目前。符合的标準中就有:被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唯一的;有特權感,可享有特殊優待或他人自動的順從;缺乏共情的能力,無視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等。自戀者“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相信自己才是唯一的最好的,他人應該認同自己,自己的願望也應該馬上得以滿足。當現實表現出與自己想法存在差距的情況時,病理性自戀者往往會做出出格的行為,帶來巨大傷害。而在他自己意識裡,卻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愛在動機,還是愛在效果?

  你愛一個人,對方如果給予回應,你就會處在無限幸福的感受裡,誤以為自己有權完全占有所愛之人獨享他的所有關注。由愛生依戀,由依戀生占有欲,當愛變成控制的時候,動機仍然是愛,但是行為已經蛻變成占有。

  但愛不在動機,而在效果。你使出渾身解數,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如果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就感受不到愛,反而會覺得你不理解,是在傷害他,這種對沖的壓制會引發他的敵對情緒。控制不是愛,因為控制者根本不顧對方的感受。這常體現在親子關系中,家長會說“都是為你好”,他們把自己認為是“對的”和“好的”的東西強加給孩子,以各種方式甚至不惜傷害孩子的心靈。社會上一度引發熱議的“父母禍害論”就由此而來,那些受到傷害的孩子們控訴着父母的“迫害”。

  愛≠控制

  其實,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越是親密越嚴厲,越會怒其不争,恨鐵不成鋼,卻忘了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思想,需要被尊重。

  愛恨同源

  愛可謂人類情緒體驗中最強烈的一種。從心理學上講,愛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心理能量的最大調動,當被調動起來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釋放的對象,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空虛、絕望、痛苦、憤怒、悲傷,而在這種心理狀态下常會做出失控行為。

  研究證明:愛和憤怒在大腦中是聯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員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以發現回報和憤怒是如何緊密纏繞在一起:刺激一隻貓的回報反應區,這貓會感覺到強烈的快感,如收回刺激它就會咬人。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的憤怒過程和額葉前部皮層中心緊密相連,後者是跟“回報”有關的結構,如赢得愛人的回報、認同,這種期待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應被認為是“受挫-敵對假設”。所以,當愛的動力受到阻礙時大腦就會将激情轉變成憤怒,産生負面情緒甚至攻擊行為。

  另外愛恨同源,我們對同一個人會同時懷有愛恨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因為他身上同時具備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如果關系比較疏遠,愛和恨會顯得比較微弱,接近中性;如果關系非常密切,愛和恨就會變得很強烈。有人問,為什麼有的情侶或夫妻一直相愛看不出恨的痕迹?精神分析學認為,他們的恨被抑制住了。不管多相愛的兩個人,相處中都會有摩擦和矛盾,所謂的“打情罵俏”弗洛伊德稱為“诙諧”,但诙諧的本質是攻擊,不過換了件輕松的外衣,是變相的攻擊,是攻擊的升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