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在德谟克利特之前,哲學和美學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蘇格拉底時代。而他卻轉向社會、轉向人。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論雖然存在着錯誤和不完善,但對後世物質理論的形成仍然具有先導的作用。德谟克利特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驅。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圓錐體、棱錐體、球體等體積的計算方法。他對邏輯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心理學、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許多方面,據說一共有五十二種之多,遺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數都散失或隻剩下零散殘篇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稱他是古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谟克裡特,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原子。這裡的原子隻是一種哲學概念,是一種不可感知,無法分割的最小粒子。德谟克裡特心目中的原子,并不像許多近代人所設想的那樣,是數學中的點,或者力的中心,原子是有廣延的。既然原子有廣延性,它就不是數學上不可分的點,而是物理上不可分的微粒。
所有的原子在質上是相同的;它們既不是土、氣、火,也不是水,也不是具體類别的根源。它是非常小緊密的物理單元,在形狀、大小、重量排列和位置上不同。它們是非派生性的,不滅而且不變。它們現在是這樣,過去和将來也是這樣。換句話說,原子是一個不可被進一步分割的細小部分,是不可分的存在,每一個原子都具有永恒、不變和不可分的特性。
原子與虛空 :
德谟克利特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共同組成的。原子是構成一切事物最後單位。原子具有如下特點:内部充實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雖然是構成一切具體事物的最後單位,但是原子本身卻是不可感知的;是數量無限,性質相同,相互之間隻有形狀、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原子構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構成單詞一樣;在虛空中作直線運動,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旋渦運動并構成萬物,受因果的必然性決定。是不生不滅的本源,萬物的産生與毀滅不過是原子的聚散。
原子與運動:
原子與種子的另一個重要區别在于原子具有能動性。德谟克利特否認原子受其他東西的支配,而主張原子本來就在運動的觀點,他把運動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屬性。同時,德谟克利特又認為,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是由原子構成的,從而否定心靈自身的獨立性,根本取消了用外在的精神性原因來解釋物質運動的可能性,從而在原子與虛空的基礎上确立了物質統一性。
原子與影像:
德谟克利特在認識論上提出了一種比流射說更接近科學的影像說,他認為每一物體,都會發出一種與自身形狀相似的影像,這種影像通過空氣的作用而在我們的眼睛裡壓下印記,從而形成人們的感覺和思想。這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的首次明确的表達。
人雖然能感知到物質的影像,但這種影像并不是所有人統一的。比如有人色盲,我們雖然看的是同一朵花,但這朵花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并不相同。因此,通過感覺獲得的知識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知識,德谟克裡特稱其為暗昧的認識。因為世界的本質還是那個不可感知的原子,這是隻有通過理性才能把握的東西;所以,通過理性推理把握的知識才是明晰的,可以稱為真理的認識。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希臘自然哲學發展的高峰,它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較為完滿地解決了一與多、存在與非存在、本原與運動、理性與感覺等重大理論問題,使古希臘的結構自然觀達到了完備形态。這種形态首次做到了不用任何神或精神的力量來解釋自然界,而隻憑自然物質本身來解釋自然,對後世一直到現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研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圖是同時代的人,兩人一個作為自然哲學的巅峰,一個作為形而上學的巅峰,共同構成了同時代的哲學雙壁。而兩者的思想洪流最終共同彙入亞裡士多德體内,打通其任督二脈,使得古希臘哲學進化到最高形态,成為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哲學大宗師。宗師也有不同點:
第一,世界觀不同。柏拉圖認為存在才是一,而德谟克裡特認為存在是多。柏拉圖用他的理念型相說來論證一是實在和世界的本原;而德谟克裡特則通過原子說來論證多是世界的本原和實在。
第二,人生觀不同。柏拉圖認為人的本質在于精神,而德谟克裡特認為人的本質在于物質。柏拉圖認為,感性的物質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如連續三輩子都學習哲學,靈魂就能夠長出翅膀,飛向諸神生活的聖潔世界。而德谟克裡特認為,所謂的靈魂不過是一種精緻的原子,如果身體内這種精緻的原子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人就斷氣死掉了。
第三,倫理價值觀不同。柏拉圖敵視個性和激情,而德谟克裡特則提倡尊重個性和激情。表現在生活上,柏拉圖提倡是禁欲主義,德谟克裡特卻并不否定欲望,他最多隻講節制欲望。表現在政權上,柏拉圖提倡集體生活和專權統治,德谟克裡特則維護民主制度和個體的權利。
以德谟克利特為代表的原子學派是自然哲學中的巅峰,自然哲學探讨宇宙本原。要了解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就要理解自然哲學家的思想。特别是哲學家遺留下來的問題,須知西方哲學是在前人遺留下來的問題中,通過邏輯延展來建構自己的學說的。西方一般把自然哲學家的思想分成四部分來思考。
其一、探讨的思路
自然哲學乃至所有古希臘哲學家,他們都相信,感官造就的複雜、流變的世界是一個假象,在這個世界背後有一個主宰者存在,他是永恒不變的。至于既然目标是探讨這個背後的本體,為什麼還要探讨前面這個假象世界,按照哲學家的話就是意見盡管不真,你還是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徹底的全面鑽研,才能對假象作出判斷。他們一方面極為重視理性,但是也并沒有忽視感官。他們是通過否定假象來探讨本體的。
其二、探讨的方向
自然哲學家有兩類:一類認為某種質料是事物的本原,代表學派是米利都學派、艾菲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納克薩哥拉。另一類,他們講自我的邏輯延展的産物是為本原,代表學派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和埃利亞學派。這些哲學家都相信,真正的世界是不變的,即使赫拉克利特也不例外。
其三、遺留的問題
自然哲學家雖然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但是邏輯模型多少都存在某種問題。如以質料為主的哲學家,像一元質料探讨的哲學家,他們提出的邏輯模型是一個有界無限的循環結構。并且任何一個質料都可以再分,并不能确切成為本原。以多元質料探讨的哲學家他們提出事物演化的原因,是機械的,如果解釋不清楚,就用虛構的力量搪塞過去。形式為主的哲學家,盡管形式比質料更為永恒不變,但是對于探讨形式的哲學思想,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把形式視為本原,就沒有辦法去詢問形式本身是什麼?即問,畢達哥拉斯的數是什麼?巴門尼德的存在是什麼?他們隻能緘默不語。
其四、虛空和目的
早期的哲學家對于虛空的探讨是持反對态度的,最鮮明的就是巴門尼德。他認為無是難以想象的,他說因為它完全的、不動的、無止境的。而存在是充實的,它所以不能運動,是因為它沒有虛空,因為如果虛空,它就向空中移動了;既然沒有虛空,也就沒有可寄托移動的空間了。所謂虛空,類似于抽掉質料以後,那個留存下來的空間。由于探讨形式的哲學家,他們已經假設形式本原是圓滿的,自然不可能留存下來這樣一個空間。
原子是無限多的,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結合産生各種各樣事物,分離使得事物消亡。雖然表象的世界變化萬千,但是本質上,原子是不生不滅的。
科學和哲學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運用理性,不同之處,科學隻探讨具體問題。因此,西方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哲科文化,哲學和科學是密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論就是一個例子,再有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笛卡爾的《解析幾何》,萊布尼茲的《微積分》,康德《星雲說》,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等。
再看,分析哲學家,語言哲學家,締造着一場又一場的認知革命。所以哲學不僅僅是一個純粹文科的學科,而是偏向于理科思維的學科。哲學和數學、物理學一樣極度依賴精密邏輯,從曆史發展序列看,哲學可謂是科學的前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