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鄂溫克族有什麼風俗習慣?鄂溫克族的來曆習俗

鄂溫克族有什麼風俗習慣?鄂溫克族的來曆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4 06:32:48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讷河縣和内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

  鄂溫克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鄂溫克族的來曆習俗

  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桦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

  鄂溫克族的名稱由來

  鄂溫克族是有悠久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溫克語言屆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北語文——鄂溫克語文,分布持哈、莫爾格勒、敵魯古雅等方言,沒有文字。牧區通用蒙文,獵區、農區和山區通用漢解放前隻有少數知識分子能懂滿、蒙、漢、俄四種文字。

  鄂溫克族由于曆史上的不斷遷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來往少,處于隔絕,逐漸形成區域間的經濟和生活略有差異;曾被其它民族分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霍恩克爾”、“喀木尼堪”、“特格”等。事實上,這幾部分人本是一個民族,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隻是在生産、生活上有某些差異。如被稱“索倫”的人數最多,約有兩萬三幹多人,分布在輝河、伊敏河、莫和爾圖河、雅魯河、濟沁河、綽爾河、阿倫河、格尼河、諾敏河、甘河、油漠爾河流域。這部分鄂溫克人從事狩獵業和畜牧業及半農半獵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過農業;被稱“通古斯”的兩幹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錫尼河中上遊一帶,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被稱為“雅庫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和貝爾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

  鄂溫克族人民在曆史上從不承認自己是“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他們祖祖輩輩都自稱是“鄂溫克”。然而,他們恢複本民族自稱的願望,在曆代統治階級民族壓迫的制度下,始終未能實現。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根據鄂溫克族人民的願望,在呼倫貝爾盟民族事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曾專門組織他們的代表人物座談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民族名稱問題,并組織鄂溫克族的廣大群衆對族稱問題廣泛地進行醞釀、讨論。他們列舉了大量事實,證明三部分人本是一個民族——鄂溫克族是無疑的。人民政府根據他們一緻的要求,恢複了原來的真正族稱——鄂溫克。

  鄂溫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溫克族大部分信仰薩滿教,牧區有些人還信仰藏傳佛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習慣上主要有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過去實行天葬(即風葬),後來多改為土葬。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

  鄂溫克族的飲食

  純畜牧業生産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奶茶,不僅以奶茶為飲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幹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塗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隻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炖,清炖魚時隻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采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面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制品已廣為使用。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

  吃飯時,全家人圍繞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鐵鍋,将捕獲的駝鹿或其它獵物切成肉塊,放入沸滾的鍋裡涮着吃。涮出的獸肉多挂着縷縷血絲,半生半熟。人們認為這樣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餘的大量獸肉,鄂溫克人晾曬成肉幹和肉條,貯存起來慢慢吃,外出狩獵時,把它裝在鹿包兜裡當幹糧。

  鄂溫克族的節慶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和瑟賓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産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号等,并舉行宴會。瑟賓節是每年的6月18日,“瑟賓”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會身着盛裝參加聚會,由酋長來主持節日,節日上會有搶銀碗,米日幹車,賽馬等各種體育競技。還有人們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儀式,之後會圍着篝火載歌載舞。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賓節和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着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産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号。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保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隻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别)。

  米闊魯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個木盤,盤裡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周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緻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彜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别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