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竈、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作文庫知識百科特别為您整理出山西各地春節習俗,讓您了解山西,走近山西。
山西風俗年
地下蘊藏着巨大能量的山西,似乎天然就注定了離不開“火”。“社火”、“生旺火”更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風俗,所以想要過個特别“紅紅火火”的春節,首選山西一定錯不了!
“社火”亦稱“射虎”,是指在祭祀或節日裡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到山西過年,一定不能錯過晉商“社火節”。現在除重大慶典活動外,每年元宵節期間為鬧社火的固定日期。
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包括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6個縣區市的重點景區,春節時有一系列特色濃郁的民間藝術活動,如擡閣、背棍、點旺火、放架火、絞活龍、挂祥燈、小花戲、八音會等。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斓。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别于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竈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紮,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紮,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财”、“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财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财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龛緻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财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于院内點燈七盞,象征北鬥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内,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衆往緻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别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内,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幹,攪在糞内,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内庭院,五日拂曉将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内。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擡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幹盞,内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内注油,将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台,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着馬,馬身上馱若幹口袋。将倉官爺燈放置碗内,飄浮在水甕内。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着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竈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擡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态。摘自《并州風情》,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