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
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但是:
看!——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裡的雷聲萬裡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着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蓦然變成牛皮鼓面了,隻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衆的心上,觀衆的心也蓦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好一個安塞腰鼓!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急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隻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除了黃土高原,哪裡再有這麼厚這麼厚的土層啊!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為觀止。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緻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作者與背景
劉成章,1937年生,陝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于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0世紀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劉成章先生,“中年變法”,放棄了原先所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尋到散文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其實,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還是激揚的浪漫,還是“信天遊”的旋律。當他遠離家鄉來到省城後,腦際裡回閃着“安塞腰鼓”那踏破歲月、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象,耳畔裡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發的鼓點。面對20世紀80年代我們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的景象,他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呢?他怎能不為之而歡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轉化成劉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複合物的東西”(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語),即“安塞腰鼓”。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
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曆史。
擊鼓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以秦國為最。以後各代多用于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号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于邊關。
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甯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
知識積累
《安塞腰鼓》
1.樸實:淳樸誠實。
2.忘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狂舞:縱情地跳舞。
4.閃射:閃耀,放出(光芒)。
5.火烈:像火一樣熱烈。
6.燥熱:炎熱。
7.恬(tián)靜:安靜。
8.飛濺:向四外濺。9.亢(kàng)奮:極度興奮。亢,過度,極,很。
10.蕭蕭:象聲詞,形容風吹、馬叫的聲音。
11.晦(huì)暗:昏暗。這裡是迷惘、糊塗的意思。
12.大徹大悟:徹底覺悟或醒悟。
13.羁(jī)絆:纏住不能脫身,束縛。羁,約束。
14.蓦(mò)然:突然,猛然。
15.冗(rǒng)雜:繁雜。
16.搏(bó)擊:奮力鬥争和沖擊。
17.燒灼(zhuó):燒、燙,使受傷。
18.磅礴(pángbó):(氣勢)盛大。
19.歎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20.奔突:橫沖直撞;奔馳。21.輻(fú)射: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着直線伸展出去。
22.翻飛:飛舞,飄揚。
23.戛(jiá)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
理解主旨
《安塞腰鼓》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贊美了陝北高原人們粗犷、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
寫作特色
《安塞腰鼓》
1.多用短句
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湧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隻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铿锵激昂。
2.大量運用排比句式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内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裡,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弘,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3.快速的節奏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内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把握重點
《安塞腰鼓》
1.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後的代名詞,作者為什麼這樣歌頌西北漢子?
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為什麼這樣深情地歌頌這片土地?歌頌什麼?——“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複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内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這裡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裡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後是暫時的,隻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并不遙遠。
2.“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句中“那麼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麼?是什麼“束縛”“羁絆”“閉塞”了“那麼一股勁”?談談你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該句的理解。
“那麼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體現出來的激昂勃發的生命力:擺脫束縛、打破閉塞……讓生命充滿激情的力量。
3.結合全文,試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千裡的雷聲萬裡的閃!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大徹大悟! 4.“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麼?不能。詞義和力量的程度一個比一個深。
5.文中“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這一句該怎麼理解?
這句話中表達了那些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消化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竟然勃發出如此激昂奮發、奇偉磅礴的生命力,實在令人欽佩和震撼。
6.“沉重而紛飛的思緒”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緒?
痛苦與歡樂、生活的夢幻、擺脫與追求、生命與激情、力量……
7.對文中“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的句子如何理解?通過對後生們的動作描寫,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關系,生命因力量而再現其奇偉磅礴的氣勢。
8.文中“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麼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麼?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作者是寫後生們的動作,突出了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
9.作者寫腰鼓的響聲,為什麼要寫“山崖蓦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和“觀衆的心也蓦然變成牛皮鼓面”?這種是側面烘托的寫法,用環境、和觀衆的感受來烘托鼓聲,使鼓和周圍的環境、和觀衆融為了一體。更能表現出腰鼓的震撼力。
10.為什麼每寫完一個方面,作者就要寫“好一個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覺得重複嗎?“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現有什麼作用?這種方法叫反複,它的作用是使語言有了一種鼓的韻律,形成回環往複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文章中還多次運用反複,如:詞語的反複:隆隆,隆隆,隆隆……句子的反複:愈捶愈烈!……愈捶愈烈!……愈捶愈烈!…… 段與段的反複: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反複出現了四次,形成了回環往複的氣勢,而且在反複詠歎之中常有變化,每次都有新意,層層遞進,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更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
拓展閱讀
《安塞腰鼓》賞析
金 梅
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裡,安塞腰鼓,并非隻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征;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緻,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内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複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态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安塞腰鼓,是屬于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内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并閱讀,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歡迎多多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