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的曆史中,有個地方經常被提起,對于明清朝皇帝來說,更算是舉足輕重。這個地方就是順天府,而負責這個地區的官員,就是順天府尹。順天府在哪?就是今天的北京,這個地方在遼宋時期就已存在。被稱為順天府,則是在明朝。
明朝的朱棣做藩王時,就是受封在這裡。因此當他奪到皇位後,就做了一件大事,把明朝的都城搬到了北京。當時北京被稱作“北平府”,是朱棣為了表明自己的皇位是順應了天意,因此才把都城的名字改成了順天府。從此,這個名字就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沒有改變。
由于順天府尹管理的是京城重地,因此這份官職也不是普通的官員能當的。一般地方的知府,大多是四品的官員,而順天府尹則是正三品,都是由尚書、侍郎級别的大臣擔任。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現今的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所以别看隻是一個地方知府,級别卻比同僚要高出很多。
就說知府的大印,一般地方知府的大印都銅制的,而順天府尹的大印卻是銀子制成的,這樣的規格通常隻有總督和巡撫,或邊疆大吏才能擁有。以此能看出,皇帝對順天府尹的期望和要求,比普通地方官員要高出很多。其實這也是正常的,順天府是京畿要地,是皇帝住的地方,也是全國政治的中心,各地的官員要拜見皇帝都是奔着這個地方而來,如果這裡的治理出現問題,丢的可是皇帝的臉面。
在行政事務的處置上,順天府尹也更接近皇帝,處理事情的效率更高。普通的地方知府,要向皇帝奏明事務的時候,中間還要經過總督或者巡撫這些上級,但是順天府尹就權利大的多。這個官位大臣,擁有當機立斷的權利,隻要不是事關重大的要務,他們都能自行裁斷,不需要向總督彙報。當然,這樣的特權并不是設置這個職務的第一天就有的,而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在乾隆年間才确定。
乾隆深刻認識到,流程卻繁瑣複雜,辦事效率越低,最高層傳達的旨意越容易被誤解。因此為了提高順天府的辦事能力,他特準順天府尹能直接專折上奏。這點意識,與現代企業内的管理也非常相似,一些不是非常重要的高層管理崗位,反而會拖累整個集體的辦事效率。
另外,順天府的級别比普通地方知府要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能受理來自全國各地的訴狀。這個功能,等于替皇帝分擔壓力,成了皇城的秘書或皇帝的助理。影視劇中那些到京城告禦狀的,就是要把狀紙交到順天府,可見這個官職并不是好當的。
十分難得的是,如今順天府衙門在北京還留有保存,就在鼓樓東大街附近。曆經了幾百年的滄桑的大堂,經過修葺後還算保存完好。如今這裡已經被一座學府使用,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産。
清朝時期,順天府居住着大量滿人和漢人,同時這裡又是京畿要地。如何調節民族關系,如何管理京城治安,如何穩妥的處理外地訴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物,沒有真本領,還真的很難勝任這個工作。
參考文獻:《明史》丨《春明夢餘錄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