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說起來有點長,而且還得有點曆史特别是現代史的人才說的清楚。
建國初期,舉國體制搞建設,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國家對維系國計民生的大企業特别是特大企業,都是舉全國之力、動用最大的行政能力、調動全國範圍内可以調動的優勢資源來建設這些大企業、特大型企業、有戰略意義的巨無霸型企業的。
第二汽車制造廠,也就俗稱的二汽,就是在完全蘇式、蘇建的一汽基礎上,出于戰略考慮,有些三線工程味道的,舉全國之力新建的這麼一家汽車企業。
沒有建二汽之前,十堰市是完全沒有的,十堰市所在地,是屬于原先湖北省鄖陽地區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的一個鎮,當初選址這裡建設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廠,就是出于這裡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的地理優勢,可以扼守中國大的後方,具備無限的戰略縱深的考量。
不論是在經濟上、體制上,還是在行政上、政治上來說,都是先有二汽廠,後有十堰市的,沒有二汽廠,也不會有十堰市的。如果二汽不是建在這個區域,這個位置就還是原來鄖西、鄖陽縣的幾個鄉鎮了,還就是以農業為主體的鄖陽地區的一個山溝小鎮了。
在曆經了數十年構思後, 從1969年10月開始,在這個叫做十堰的偏僻的山區小鎮上來自全國30多家工廠、設計院和建築單位的建設者以及鄖陽、武漢周邊的兩三萬名民工,彙集在十堰鎮周圍的數十公裡的工地上,拉開了建設二汽廠的序幕。
當時有段打油詩形容這個建設奇迹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十堰真奇怪,一條馬路直通外;說它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它是農村,工廠山溝蓋。
再後來,十堰因為有了二汽、二汽規模擴大後成了東風了,在1965年6月的時候,鄖陽地委就把十堰鎮改成歸屬鄖陽地委的十堰辦事處了;1969年12月,又撤銷了十堰辦事處,成立了縣級十堰市;1973年2月,鄖陽地區所轄的縣級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了。但當時的十堰市還隻管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公社。那時,十堰市和二汽實行的是政企合一,一個機構、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到1982年4月,十堰市和二汽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了十堰市委、市政府。當時的十堰地級市和鄖陽地委是平行的,鄖陽地委還是管着六個縣的;一直到1994年10月,湖北省撤銷了鄖陽地區,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合并後的兩個地級單位合稱為地級市十堰市了。
在中國這樣的地級行政單位還有幾個,大多是由很強、很大的工業企業演變成的。比如四川的攀枝花市、黑龍江的大慶市;類似的内蒙古的包頭市,安徽的銅陵市、馬鞍山市,江西的新餘市,湖北的黃石市都是因廠建市,先有廠後有市的。
說十堰成也二汽敗也二汽,估計是因為二汽把車橋、轎車這些賺錢的車子轉移到襄陽、武漢去了,連總部也移師武漢了。所以,有些失落感,而且,十堰因為二汽的搬遷,GDP有所減少,這也是事實,但是,貨車、商用車不是還是留在了十堰,而且二汽在十堰這些年的存在,已經把農業為主的鄖陽地區改變成了以汽車業為核心的工業城市了,這已經是不争的事實了。
現在很多城市都這樣的,過分依賴一個、兩個特大企業的存在其實是不合理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也是不太妥當的。企業是市場的産物,當然往市場發達的地方走,企業向中心城市聚集是個趨勢,研發、銷售、人才、資金這些要素,當然還是大城市、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好些。而大城市在金融、信息、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具備的先天優勢也确實是地級市、特别是偏遠地區的地級市所無法比拟的。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對不對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