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是作者去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鄉的刮然村,當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回來後,所寫的當地的風物。原文很長,有一萬三千多字,這隻是節選其中的一部分。圖片和文字均屬作者原創,為尊重原創作者,轉載請署名,謝謝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隐藏在大山深處的刮然村,俨然一個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遠離城市的喧嚣,青山環繞,綠樹成蔭,空氣新鮮,就如一個天然氧吧。因這裡地勢較高,時常下雨,空氣濕潤,一天到晚,随時都是雲霧缭繞的,宛若人間仙境一樣美麗。
去刮然需從怒江上面的這座吊橋過去
刮然村委員會,住着300多戶傈僳族人家,共有“抗魯”、“路本抗”、“東吾表”、“啊南悶閣”、“臘瑪嘎子”,“王底”、“刮然”、“那米”8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人口一千二百多人。各個自然村、組之間的距離較遠,通常,從這個自然村或組到另一個自然村、組,至少也需要徒步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距離刮然村委會最遠的“那米”,至今沒有通村公路,要從刮然村委會去那裡,需清晨七八點鐘就出 發,跋山涉水,還要過獨木橋,來回需要走上一整天的時間。
刮然的雲霧
這些村、組名稱聽起來都比較稀奇古怪,均為傈僳語漢譯音,并非我們通常概念裡用阿拉伯數字來區分。至于為什麼取這樣特别的名稱,據當地人說,多數都和村、組的地理特征等有關,比如“臘瑪嘎子”組,傈僳語的“臘瑪”是老虎,而“臘瑪嘎子”,傈僳語的意思就是:“追趕老虎的地方”,因為,過去這個地方,常有老虎出沒,當時的傈僳人以打獵為生,常去追趕老虎,故而得名。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90%以上的村民都不會說漢語,但村民們都是樸實,敦厚的好人,他們待人熱情,非常和善。
村民招待貴客的好東西就是煮洋芋
村裡的房屋除了政府按照國家的扶貧政策,為已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屬易地安置範圍的人建造的混泥土房屋外,多數老百姓的房子都是千腳落地式的篾笆房。房頂是石棉瓦或油毛氈,四周用竹蔑圍住,下面用無數根的木頭支撐着,樓上住人,屋子裡鋪上木闆,中間空出來一個地方為火塘,上面支一個三腳架,那是烹饪食物和一家人休息,議事的地方。而樓下則關牲口。這樣的房屋,看似簡陋又不衛生,但造價低廉,而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易于拆除,方便喜好遷徙居住的傈僳人搬遷。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的是當地的原生土著居民,有的,則是陸續從中緬邊境搬遷過來的邊民,由于搬遷回來以後,都沒有去派出所落戶,沒有戶口,孩子上不了學,因此,這些回流的邊民一家子全部都是文盲,半文盲。好在,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已前來為他們進行了戶口登記,以後适齡兒童都可以上學了。
從去刮然的路上拍到的怒江峽谷
這些傈僳人家,零零散散的居住在山腰,半山腰。各家各戶幾乎各自占據一座山,獨立而居。戶與戶之間都有較遠的距離,并不像平壩地區的居民,将房屋蓋得比較密集,緊緊挨着居住。
這裡的山路不隻是十八彎
由于村裡到處是山地、地勢又幾乎沒有一塊平坦的地方,村裡缺乏可以灌溉農作物的水資源,一到冬天,村裡的飲用水還會結冰,連飲水都成困難問題。加上土地貧瘠,這裡的農作物隻能種洋芋、玉米、荞麥,大豆等,無法種植水稻,小麥,大麥等莊稼。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多數以玉米為主食,除了極少數家庭比較富足的家庭,可以一年四季吃上大米以外,多數人家,在一年的時間裡,隻有偶爾幾個月可以吃得上大米,那也是需要将自家産的玉米,洋芋背到山外的集市上賣以後才能買回來。多數時間,他們都還是要靠吃玉米為生。目前,在村裡,尚且,還有的一部分人家,根本買不起大米吃,常年就靠吃玉米和洋芋為主食。這也是我們來搞精準扶貧的原因,旨在幫助他們早日脫離這樣貧困的生活。然而,他們卻很樂觀,看上去一副自得其樂,容易滿足的樣子,似乎并不覺得自己可憐。
幫父母親挑洋芋回家的小朋友,不小心把洋芋倒了,在揀。
兄弟二人,一人挑一頭,幫家裡人從地裡挑洋芋回家
刮然雲霧
刮然村的部分村民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社會那種刀耕火種的傳統勞作方式。他們日出所作,日落而栖,白天下地幹活,夜晚圍着火塘飲酒,唱歌。雖然生活是貧窮的,房子破爛,衣服褴褛,甚至一家人隻能共同擁有一張被子,沒有床,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連現在普遍人都能擁有的電視和手機,他們都有不起,但我從沒在誰的臉上看到過悲苦的神情。他們随時看起來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仿佛,沒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和他們相處,絲毫感覺不到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唯利是圖的市儈氣息。
在刮然村,至今依然保持着“路不失遺,夜不閉戶”淳樸民風。有一天,在去“臘瑪嘎子組”搞貧情分析,我看到一些老百姓家的房子後面都懸挂着一排背簍,好奇心驅使,湊近一看,原來那是雞窩。背簍裡面鋪着厚厚的松毛,其中一個雞窩裡有大約七八個雞蛋,另一個雞窩裡也有幾個蛋,一隻母雞正安靜地蹲在窩裡下蛋,我湊近拍照,它對我的到來熟視無睹,依然低着頭,專心下蛋。
在專心下單蛋的母雞
同行的隊友告訴我說:“這可是正宗的土雞蛋,如果喜歡,就帶走吧,放下給他們幾塊錢就行。”我看到雞窩後面就是一條小路,就說:“這麼多的雞蛋,也不收起來放屋子裡,就這樣懸挂在外面,不怕過路人會偷雞蛋和雞嗎?”一起來的村委會主任啊南益笃定地說:“不會的,沒有人會拿的。在我們這裡,沒有小偷,即使人不在家,或者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我驚奇地笑道“這可真是“天下無賊”的地方了。”
路邊,挂在屋子背後的雞窩裡有很多雞蛋
另一組的路邊,有個雞窩,裡面也有雞蛋,居然都沒收起來,不怕偷
刮然的空氣是幹淨的,可人的内心也和空氣一樣幹淨。這裡的恬靜,祥和,讓我原本焦躁的内心遠離了浮躁,充滿了安甯與平靜。
刮然的村民
鄉下的夜晚很是靜谧。偶爾聽見遠處傳來一兩聲狗吠。黑夜似一張巨大的網,罩住了整個村莊。多年來,經常被失眠困擾的我,自來到刮然村以後,睡眠質量居然神奇地得到了改善,每夜都睡得很香。
雲霧缭繞的刮然
清晨,從夢中醒來,整個村委會的院子裡都是霧蒙蒙的。走出村委會外面,那小路、玉米地、樹林、山寨裡的房屋全都是灰蒙蒙的。整個山寨,霧氣彌漫,全都籠罩在霧中,仿佛一副渾然天成的具有朦胧意境的國畫。
村委會火紅的旗幟和青青的大山交相輝映
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幾乎看不清楚路面,需要走得很慢,否則,迎面走過來一個人,很有可能會撞上彼此。行走在雲霧中,内心是欣喜的,感覺自己也成了活神仙了。幾隻早起的喜鵲“啾啾”地叫着,歡快地從核桃樹上飛下來,在路上走來走去覓食,人走近了,也不飛走,也許是霧大,它們根本看不清楚來人,也或許,是它們知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不會傷害它們,因此,膽子比較大。
村委會外民的小路,霧大的時候,是看不見路面的。
中午時分,籠罩在村裡的霧氣就漸漸地散開了,瓦藍的天空中,點點白雲随風遊走,遠處山腰上的霧依然在翻滾不停。可晴朗的天氣并不會持續太久,不一會兒,天氣就會陰沉起來。淅淅瀝瀝的小雨,時下,時停。在一天的時間裡,晴,雨、陰,三種天氣總是在循環交替着。
在刮然,最美的就是霧了,變幻莫測。
雨中的刮然村,好似一副山水寫意畫。綠油油的包谷,高大挺拔的漆樹,核桃樹,全都沐浴在雨中,歡暢地享受着大自然賜予的甘露。雨後,空氣中夾雜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遠處的青山蒼翠欲滴,山腰不時有潔白的雲霧環繞,好似給大山圍上一條潔白的哈達。
雲霧中的山路
雲霧
山頂的霧
雲下的村莊,靜谧,安詳。傈僳人家的竹篾房,零零散散地分散在山腰一直蔓延到山腳,猶如一個個小小的黑色火柴盒,點綴在綠色的玉米地中間。到處是綠油油的玉米,它們站在陡峭的山坡上,猶如一排排整齊列隊的士兵,這些拖着長胡須的家夥,緊緊裹着衣服,一副倚老賣老,不苟言笑的姿态。
玉米地
白芸豆和南瓜正開花,長長的蔓藤攀援着青色的玉米杆。金黃色的南瓜花和白色的白芸豆花似親密的情侶般緊緊相依偎着。水冬瓜樹的葉子被雨水洗刷得發亮,銀翹花瓣上的雨珠在陽光下閃爍着水晶般的光芒。
路邊的連翹花
村裡的核桃樹和木瓜樹
太陽出來的時候,幾隻慵懶的小豬卧倒在路邊上,懶洋洋地享受着陽光的愛撫。
曬太陽的小豬豬
母雞帶着一群雞寶寶悠閑地在玉米地裡散步。幾隻穿着紅色羽絨衣的公雞陸續飛上了花椒樹梢,全都閉上了眼睛,悠然自得地納涼。路邊随處可見這裡一叢,那裡一叢的覆盆子,上面挂滿了黃色的果實,若不怕刺紮手,随手采摘幾顆,放進嘴裡,那味道酸中帶甜,還帶一點米酒的醇香,真是美極了。
覆盆子(當地人叫“黃泡””)
遠處依稀可聽見一兩聲喜鵲愉快的歌聲,路上,不時可見一隻黃狗蹲在路旁,見了人也不叫,隻是安靜地坐着,向遠處張望。個子不太高的向日葵張開着圓圓的笑臉,盛開在向陽的山坡上,一隻蝴蝶興許是愛上了她,停留在她的臉盤上貪婪地吻了很久,飛走以後又回來,遲遲不肯離去。
蝶戀花
雨後的葵花
海拔3000米以上的陡坡上,荞麥花開得絢爛,白的如雪,紅的似火。據當地的農人說,開白花的是苦荞,開着紅花的是甜荞。荞麥是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一種農作物,極其耐旱和耐寒,在寒冷和貧瘠的土地上也能欣欣向榮地生長。苦荞粑粑蘸蜂蜜,可算得上是生活在怒江的傈僳族人最喜歡吃的美食了。這不起眼的荞麥,不知養活了多少生活在高山上的傈僳人。看到它們,就讓人忍不住由衷産生贊歎和敬畏心理,它們那頑強不拔的精神,不正像生長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傈僳人嗎?
傈僳人的火塘,做飯,休息的地方。
扶貧幹部在傈僳族人家中做入戶調查
傈僳族小孩
火塘夜話
村幹部在火塘邊和村民聊天,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
正是洋芋成熟的季節。不遠處,山坡上,有人揮舞着鋤頭在挖洋芋,竹編的背簍随意地丢在地裡,大大小小的洋芋,這裡一小堆,那裡一小堆地堆積在田邊。
收獲
挖洋芋
挑洋芋的小朋友
傍晚時分。晚風習習。走在逶迤的鄉間小路上,不時會遇見一兩條黑色的蛇,不緊不慢地出來散步。路邊的野生連翹花絢爛盛開,黃色的花朵随風搖曳,還有一些淡藍色、紫色、白色的,不知名野花也毫無示弱地和連翹花競相媲美,在晚風中翩然起舞,舞姿曼妙,風姿卓越,風情萬種。
不知名的野花
連翹花
夕陽西下,天邊晚霞如火燃燒。一群群黑山羊從野外歸來,羊脖子上的鈴铛叮當作響。晚歸的牧羊人,揮舞着鞭子,大聲吆喝着,跟在羊群後面。看到我們,他露出了友善的微笑,雖然我們之間沒有一句對話,但看到那溫暖而又質樸的笑容,心裡是溫暖的。晚飯後的閑暇時間,我喜歡一個人吹着口琴,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散步。沐浴在輕柔的晚風中,盡情呼吸着空氣中青草和野花的芳香,深深地呼氣,吸氣,一首首動聽的曲子就飄蕩在了玉米地上空。此刻,我覺得,自己也變成了路旁的一株玉米,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玉米地
玉米地,郁郁蔥蔥的。
山路下的玉米地
黃昏時分,袅袅的炊煙從竹篾房裡飄出,停留在屋子頂端的喜鵲,在暮色中梳理着羽毛。霧霭随風舞動,邁着輕柔的步子,一點點從山的那邊走到這邊,直到漸漸籠罩住整個村莊。
小蘋果
翠竹掩映
峽谷深深
黑夜慢慢地浮了上來。狗吠聲穿過灰黑的夜色,竹篾房裡傳出了歡快的酒歌,這火塘邊醉倒的傈僳山寨也似乎睡着了。
作者簡介:雪薇,原名:劉春娥,怒江州作家協會會員,泸水市作家評論家協會理事,怒江州導遊協會會員。籍貫:雲南省劍川縣,白族;出生于1983年,200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業餘文學創作十餘載,體裁涉及詩歌,散文,小說,作品見《邊疆文學》、《時代風采》、《花港詞刊》、《七彩詞花》、《齊魯文學》、《現代作家》、《雲南林業》、《大理旅遊》、《大理文化》、《怒江》、《怒江文藝》、《怒江人文地理》、《麗江日報.文化周刊》、《邊屯文化》、《麗江》、《河口文藝》、《德宏文藝》、《騰沖文創》、《怒江報》、《怒江報.泸水版》、《泸水》、《石月亮》、《貢山》、《蘭坪》、龍源期刊網、起點小說網、雲南文藝網、怒江大峽谷網、西祠小說吧、“大怒江在線”、“微怒江”、“愛在怒江“、“保山旅遊”等雜志、報刊和網絡媒體。有散文、詩歌入選《新時期雲南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白族卷》、《滇西作家筆下的大理》、《中國散文精選三百篇》、怒江少數民族女性文學作品集、《貢山往北》等文集。現居怒江六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