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烈士公園相親記

烈士公園相親記

娛樂 更新时间:2024-10-01 03:20:30

  除了民國時候留下來的老電影院,以及新建的劇院,剩下的就是建國後建的标準電影院了,大多是乙類電影院。

  因為住在附近,寶南街的建築工人俱樂部是我小時候去得最多的電影院。建築工人俱樂部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1790年)長沙泥木石三行的工匠在寶南街修建的魯班廟。1922年,長沙市泥木工會在此成立。民國時期,湖南省總工會、長沙市總工會也曾設在魯班廟。1938年,會館建築在“文夕”大火中全部被毀。建國後1950年在原址重建建築工人俱樂部,1988年,改名為長沙市建築工人文化宮。

  我在建築看得最多的是八個“樣闆戲”,每部都看過三遍以上。小時候能看的電影不多,1976年以後豐富了,不僅有些新電影可看,1950-1960年代的老電影也會輪番播放。有一次,頭天剛又看了遍老版的《南征北戰》(黑白片),第二天緊接着看新拍的《南征北戰》(彩色片)。

  最好玩的是1979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在此看了印度電影《流浪者》。這是部黑白老電影,是中國公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1955年就引進了,時隔二十多年又拿出來放。我首次見識又唱又跳的印度歌舞,大開眼界,裡面的《流浪歌》和《麗達之歌》也很好聽。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1)

  正趕上過年,看電影的人多,電影院與時俱進,大年三十晚上開了通宵電影場。三十晚上先跟小夥伴在外放鞭炮玩,到了三點多鐘,鞭炮全放完了,就跑到建築去看電影。

  買的是早上五點那場,前面演《拔哥的故事》,講的是廣西革命前輩韋拔群參加革命的故事,不明白為什麼要叫“拔哥”,聽上去江湖氣息好濃。還剛開映不久,電影院守門的人看我們是幾個細伢子,還都認得,就揮揮手:“大過年的,外面冷,反正裡面還有位子,你們提前進去算哒。”

  那時期,電影正片放映之前還會放上一段新聞或紀錄片,我們進去的時候《新聞簡報》剛剛放完,正片才放了個片頭,别提多高興了,花了一場的錢看了兩場電影。

  《新聞簡報》算是早期的影像新聞,包括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國内、國際新聞,就像後來電視普及後的《新聞聯播》,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長度約為10至15分鐘,在電影院正片開映前放映。1978年1月,《新聞簡報》改版為彩色片《祖國新貌》直到1993年結束。我看《流浪者》的時候其實已經改版成彩色的《祖國新貌》了,不過大家仍然習慣把正片前的片子叫做《新聞簡報》。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2)

  通宵場還有個好處,就是不斷片。一部電影到長沙,隻有幾個拷貝,電影公司騎摩托車送片的小夥子總是很忙,經常是放着放着,突然就停了,燈光全亮。大家知道,肯定是下盤片子還沒到,于是安安靜靜地坐哒等,聽到電影院外傳來“突、突、突”的摩托聲,大家歡呼起來,又可以接着看了。

  可能建築是長沙最先開始放通宵場的,别家影院都沒有,送片員一次把拷貝送過來就回家睡覺了,連續兩場電影,中間一次都沒停過。

  1980年代初期,我搬到窯嶺,常去的電影院從建築變成了建設。這家電影院是1970年代從順星橋搬遷過來的,位置在人民路上,附二醫院斜對面,地質中學旁邊,設施比較陳舊。

  我第一次約妹子看電影就是在建設,看的是部國産片,故事講什麼記不得了,因為全程都沒有任何心思看電影,在想何時牽妹子的手。一場電影看下來,手心裡全是汗,最終也沒牽到手。

  也許片名就預示了一切,叫《不該發生的故事》。過硬什麼都沒發生。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3)

  1996年,建設電影院被轟轟烈烈地改擴建為有數個大小影廳的長沙電影城,風光了幾年,最終還是倒閉了。建設電影院除了在順星橋營業過,還一度在河西溁灣鎮有家分院。

  南門口還有一家文化電影院,在學院街巷子裡,長郡中學邊上,建于1950年代。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4)

  圖源:《長沙晚報》 攝影:羅斯旦

  1980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百花争豔的年代,每年上映多達幾十部外國電影,還都是不同國家的,除了主流的歐、美、日電影外,我還看過越南、印度、突尼斯、朝鮮、土耳其、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墨西哥、加拿大、菲律賓、埃及、委内瑞拉等國的電影。

  除了這些正式上映的外國電影外,經常還有外國電影周活動,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或十天左右,不會全國性放映,隻在一些大中城市進行。這些電影有些後來會正式引進,像1978年的首次日本電影周放的三部電影《追捕》、《望鄉》、《狐狸的故事》後來都正式引進了。有些則不會引進,放完以後拷貝即被收回。

  我印象最深的幾部難得一看的電影,都是在文化電影院的外國電影周。一次是西德電影周,大概有三四部影片,後來都沒有正式公映。我記得一部是《古堡幽靈》,是我看過的第一部鬼片,十分刺激,五個幽靈搞怪又搞笑,估計後來的香港鬼片也是受了它影響;另一部是著名的二戰電影《莉莉瑪蓮》,片中的主題曲旋律我至今還記得。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5)

  另一次是美國電影周上放了部電影,名字不記得了,有相當多的露點和“床”上運動鏡頭,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要上這樣一部電影,可能是為了讓人們看清資本主義讓人變成鬼的罪惡吧。最尴尬的是,當時是跟還隻發展到牽手階段的女友一路看的,我看得面紅耳赤,極不自然,側眼瞟她,卻是一臉從容,見怪不怪,可見當時她比我成熟些。

  當時正式引進的電影,露點和比較暴露的鏡頭都被剪掉了,像原版《追捕》長度有2.31小時,共删去約40分鐘。三十多年後,我在網上找完整版看了,其中隻有兩段不到10分鐘的鏡頭,的确是按當時的放映标準非删不可。其他的删得有點莫名其妙,即使“山洞激情”一段,以今天的眼光看也屬正常。隻有最後一段真由美為阻止警長矢村在客房衛生間搜查杜丘,當面脫衣時,确實有露點鏡頭。

  外國電影周屬于文化交流活動,大多片子放的時候一刀未剪,也有稍稍删減的。這并不是我第一次看露點的外國電影,第一次是部意大利電影《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露點的女主演的是殺手的妹妹,也是黑道老大的情婦。這也是我看的首部黑幫電影。最驚悚的一幕,是把裸屍扔入建築工地正在澆注的水泥柱中。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6)

  外國電影周是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活動。除了德、美,日,我記得還有朝鮮、墨西哥、法國、意大利等國電影周,類型也是五花八門。好多外國電影都涉及陰謀,揭露政治黑幕、政權腐敗、警察機構的暴力等,像埃及的《咖啡館》、土耳其的《除霸雪恨》、意大利的《警察局長的自白》、美國的《摩羯星一号》等等,格外吸引觀衆,無非告訴大家資本主義如何腐朽黑暗。後來這樣的電影就很少引進了。

  說起電影的尺度,1980年代後期的國産片也不遑多讓。《瘋狂的代價》、《黑太陽731》、《遊俠黑蝴蝶》、《人奶魔巢》、《死期臨近》、《黑樓孤魂》等一大批重口味影片,其情節、畫面尺度之大能輕松碾軋本世紀出品的所有國産片。

  說回影院,文化電影院确實是一家有文化氣息的電影院。外國電影周的影片隻會在入選城市的一兩家影院放,文化每次都榜上有名。1990年代初,文化電影院還幹了件很轟動的事:把二樓全部改成雙人情侶雅座,票價比普通座貴。這在當時影院中獨此一家,确實也紅火了一陣。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7)

  文化還有一家分院,離得不遠,在書院路的碧湘街口上,是租的省冶金局俱樂部場地。兩家都在1990年代關閉,文化電影院在修建步行街時被拆除。

  很多人不知道,以前的桔子洲頭還有一家電影院,名字洋氣,叫水上文化宮劇場,其實就是圍起來的一片空地,是個露天電影院。

  另外幾家我沒去過或是很少去的,都是地域比較偏僻的電影院:伍家嶺電影院在伍家嶺波隆立交橋東北角的鐵路旁,東郊電影院在馬王堆,長沙縣電影院在唐家巷,韶山路電影院在韶山路的鐵道學院大門對面。這幾家電影院均在1980年代中期就拆了。

  長沙所有的電影院裡我感情最深,也是看過最多次電影的,是烈士公園電影院,位置在烈士公園西門邊。這家電影院的噱頭,是買了電影票後就不用買公園門票了,所以雖然位置較偏,生意一直還不錯。年青人談戀愛去公園,先買好下午或晚上的電影票,上午就可免費進公園玩。

  我進烈士公園從來沒買過門票,小時候是翻圍牆,到了高中,班上有位叫大俠的同學是公園子弟,就住在北門邊上。高中畢業後,他直接進了烈士公園工作,在電影院當放映員,我們自然經常去他那裡看免費電影。

  有段時間我在工廠當工人,幹的是三班倒,有大把的時間,天天騎單車跑到烈士公園去玩,有時甚至睡在大俠家裡。電影放映員是個很枯燥的工作,六小時一班,一個人坐在狹小的放映間,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他也樂意有人陪他上班。

  電影院用的放映設備是那種笨重的老款座式放映機,兩米來高,不能移動。一盤拷貝能放二十多分鐘,放映機上有兩個盤口,可放兩盤拷貝,一盤放完後自動接第二盤。大俠一個人工作的時候老老實實認真工作,放第二盤的時候就取下第一盤,裝上第三盤。我們一來,他隻顧着和我們聊天,聊理想,聊人生,當然聊的更多的是妹子,于是常常忘了換盤。第二盤放完,咔嚓一聲,放映機就停了。

  那時候的觀衆耐心好,以為是下盤片子沒來,都靜靜地坐着等。片子沒趕上是常事,一般情況下影院會在片子沒到時把廳裡的燈全打開,或是在銀幕上打出一張準備好的幻燈片,畫面是一個騎着摩托車送片的小夥子,正中一行大字:影片未到。問題是大俠和我隻顧着聊天,根本沒想到機子裡的片子沒換,燈也沒開。最長的一次,觀衆在黑暗中等了十多分鐘,忍不住發出噓聲,大俠才想起要換片子了。

  後來大俠還跟我感慨過:“我放了十來年電影,大大小小的放映事故怕莫出過幾十次,居然冇一次被人投訴。”

  除了忘記換片,大俠還出過把影片放倒的笑話,銀幕上的人腦殼都在下方,看起來頗為魔幻。最搞笑的一次是放一部國産偵破片,片名為《白霧街兇殺案》,那天放的是晚場,這片子我們頭一天就看過了,不好看,就搬了箱啤酒,弄了點花生米,和大俠在放映間開喝。

  這次大俠倒是記得換盤,也沒有放倒,隻是把順序放錯了。每盤拷貝上面都标有序号,他把第三和第四盤的順序搞反了,觀衆們看得一頭霧水,卻也沒有人發問。

  正巧我中途出來到影院裡上廁所,聽到有個小滿哥自作聰明地跟旁邊的妹子科普:“你曉得啵,咯喊倒叙的手法,先放後面的情節,再回顧前面的。”

  我頭天看過這部電影,自然知道沒這回事,趕快回放映間告訴大俠,肯定是放片順序錯了。大俠倒是很鎮定:“錯哒就錯哒啰,未必我還重放?時間也不允許,别的影院還等哒咯盤片子。”

  不知當年在烈士公園看這部電影的觀衆心裡是怎麼想的,隻怕大多數人都雲裡霧裡。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8)

  我在烈士公園電影院還有過一次豔遇,那次是跟幾個同學一起看日本電影《阿西們的街》,因為我們人多,加上這部片子我們都沒看過,所以沒在放映間(大俠當時還在當學徒,旁邊有師父在,也不方便進去),而是坐在影院裡看的下午場。

  這部片子講的是工人的故事,主題曲很好聽,是首搖滾歌曲,嘶吼的唱法當時沒聽過,覺得很新奇,就跟着哼了起來。那時候外國電影都是中文配音,但歌曲肯定是日文原文,而且沒字幕,不曉得是什麼意思。我同學聽我唱了幾句就笑:“你咯唱的是:吃不飽我就要拉稀,吃飽了就不拉稀,阿西拉稀。”

  别說,這幾句歌的日語發音還真有點像這意思,惹得我們幾個人都狂笑。結果旁邊的幾個不認識的妹子不樂意了:“聲音細點啰,吵哒我們咧。”

  我們趕快道歉,又出去買了汽水請幾個妹子喝,大家年紀差不多,看完電影後熟了起來,就約了晚上一起去跳舞。再後來?我不告訴你們。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9)

  1990年代後期,烈士公園電影院關閉了,大俠在遊樂場承包了一個遊樂項目維持生計,他告訴我,遊樂場這裡以前是個露天電影院,不過我從來沒在這裡看過露天電影。現在的電影院被改造成為一間餐廳,門朝外開了。

  前幾年大俠因病英年早逝,我還經常夢見以前在放映間度過的快樂時光。

  1980年代,長沙正規對外售票的影劇院就是以上這三十多家,不對外售票的單位電影院,更多,基本都是大單位的禮堂,平常開會聽報告用,經常也會放電影或搞演出。最高檔的是省委禮堂、省政府禮堂、省軍區禮堂、省委接待處等政府禮堂,這些地方都是要通過熟人關系搞到票,才能進去看到内部電影。

  潇湘電影制片廠有個小影院,當時也不對外。

  據我一個住在省委的同學講,蓉園5号樓的小影院是條件最好的,一般都是逢年過節才放電影,要憑請柬才能進入。廳不是很大,座位都是很寬闊的老式沙發,還有服務員端茶倒水,令我們這些平民子弟很是向往。

  内部電影是當時的時代特色,放的電影一般不對外,或是在正式公映前提前播放。我家裡出身不好,又沒什麼過硬的關系,隻在省軍區禮堂看過一次,是部美國戰争片,叫《中途島之戰》(并不是前兩年上映的《中途島》)。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10)

  還有露天電影,四十歲以上的人幾乎都看過,隻要是大廠礦,條件再差,夏天的晚上也必在籃球場放幾場電影。大家搬着闆凳早早去占位子,小孩子有時還特意坐到銀幕的反面。

  我小時住寶南街,居委會居然在建湘路的人行道上(拐彎處有個空坪)放過露天電影,想起來真是奇觀。對露天電影描述最好的是郁冬的那首老歌《露天電影院》,我每次去KTV必唱。

  1990年代以後,随着電視和其他娛樂形式的興起,電影院慢慢進入低潮,長沙城内一度隻有不到十家影院營業。不過新影院從2010年又開始爆發式增長,猛增到三十家左右。現在的新影城布局主要選址商業中心或者新興的人口密集地,大多數都與大型商業綜合體‘抱團’。因為消費者的觀影要求不斷提高,除了觀影效果要好,還要求可以一站式娛樂休閑。

  不過缺乏好的國産電影,電影院發展的不成熟,産業體制的不完善,影院票房的不平衡,影院消費的虛高,影院分布的不均衡等等,都成為了抑制電影院發展的絆腳石。

  現在的觀衆也比以前挑剔,效果不好,服務不好,甚至是爆米花味道不好,都有可能讓顧客不再來看電影。

  之前的電影院基本是單廳放映,1990年代,電影廳雖經過陸續改造,但其實還是多功能俱樂部形式。現在的影院大多是這幾年新建,雖然裝修高檔,視聽效果震撼,但最多能容納一兩百人的小廳裡,大多的時候還坐不滿,通常都是稀稀落落的十幾個人,尤其是一些小衆的文藝電影。像我去年看《岡仁波齊》時,整個影院隻有我一個人在看,完全沒有過去上千人共同坐在大廳觀賞的那種熱鬧的感覺——那時候你去得晚了還找不到位置,甚至還有專門的引座員打着手電筒引着遲到的人到處找座位。

  本文中提及的三十多家長沙影院,絕大多數在1990年代後已關閉或拆除。原址存活的隻有湘江劇院(改建後剩了一半,已不放電影)和紅色劇院(改成歌廳)。另有幾家在原址拆除後重建,其中紅旗(田漢)劇院已不放電影,隻有新、老工人和青少年宮重建後可能還會放電影。

  作者介紹

  烈士公園相親記(烈士公園電影院裡的豔遇)(11)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長沙,做過工人、會計、财務總監。現為資深高級會計師。

  來源:故事長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