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羽毛球鞋的鞋底構造,大家的傳統觀念肯定是中底 中底墊 能量墊 碳闆(也有尼龍闆) 大底,然後用膠水粘合的中底球鞋,再加一雙單獨的鞋墊。毋庸置疑,這種結構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和認可。
久而久之,可能大家就會覺得,一旦跳出了這個框架進行設計,球鞋的性能是不是就會跑偏,很多人心中都會打出一個大大的問号。膠粘中底鞋的問題除了工藝更嚴苛,品控要求更嚴苛之外,還存在腳部有空隙的等問題,這也是為啥專業球員會使用定制鞋墊甚至定制鞋款的緣故,可是并不是所有人能用得起定制鞋墊。所以,未來是不是球鞋的形式能否突破現在模式,能否更便宜更劃算呢?
今天就來小聊一款跳出這個固有框架的球鞋,第一個試水的21年5月份VICTOR出品的内置中底羽毛球鞋VG1。可能是出于第一款試水型号的想法,這款鞋沒有花裡胡哨的外觀,樸樸素素簡簡單單的擺在了大家面前,供大家嘗試也供大家質疑。
内置中底科技
這并不是羽毛球鞋首創的科技,籃球鞋中早就有了内置中底這一說法,且内置中底的概念在很多籃球鞋的設計用已經在使用。
當時籃球鞋所主打的是360度無死角包覆,不過羽毛球鞋跟籃球鞋的側重不同。因為步伐特點的不同,羽毛球鞋對側向包覆和支撐會更嚴格。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VICTOR VG1的内置中底要比籃球鞋内置中底的側牆更高而且更陡峭。從設計上看這個也是沒有問題,重點反饋我們留給實戰。
另外一方面,在羽毛球鞋中使用内置中底這樣的技術,性能上跟傳統球鞋相比到底有沒有削弱,很多人都會持一種觀望的态度,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也就導緻這款球鞋出現在球館的概率并不大,很少會撞鞋,在我印象中,從去年發布到現在,我常去的幾個球館中見過這款球鞋的次數應該不超過10次,不像9200系列這種,一晚上都能看到好幾雙。
但交談之下,穿過VG1的人反饋都比較一緻,緩震佳、抗扭也不錯、不用洗換鞋墊等,有的人本來是買了試試玩,沒想到穿着穿着就變成了主打鞋,雖然樣本數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内置中底應用在羽毛球鞋上還是可行的。還有就是,這雙VG1是越穿越舒适,越能感覺腳感的舒服。不過不推薦扁平足或者低足弓球友,因為這雙鞋足弓位置隆起的緣故,估計扁平足選手穿多了會腳酸。
讓我們來看看VG1球鞋的結構
首先内置中底在鞋體内部嵌的非常緊密,要拿出來還是得費點勁,所以有些人對内置中底蹿動的擔心就不需要了。
取出以後可以看到内置中底非常厚實,不易塌陷,側牆向上延伸較高。相比傳統球鞋中底,它取消了碳闆(或者尼龍闆),而是由中底足弓部位設計的菱形網格及加強筋結構來提供抗扭,并且取消了單獨鞋墊。側向也沒有TPU,取而代之的是發泡中底的側牆。
整體看來内置中底就相當于鞋墊 中底 中底墊 能量墊 碳闆(或尼龍闆) 側向tpu 其它抗扭結構的集合體。實戰反饋是内置中底球鞋不亞于傳統中底的性能。
而相較于普通中底,VG1的内置中底腳感貼合更好,不會有多餘的縫隙。尤其足弓位置有隆起的位置。
側向支撐方面,傳統球鞋的腳側向是支撐在大底和鞋面中間,腳是不可能碰到中底的。而且縫隙是不可能解決的。内置中底的側牆因為是可塑性的材料,弧度貼合腳部就可以帶來很穩的支撐。
這裡要談談定制定制鞋墊的事情
在一些特殊腳型的專業選手裡定制鞋墊是必不可少的,加入定制鞋墊後也能達成類似内置中底的三足弓位置的貼合和減少縫隙。但是業餘球友想要去DIY一個适合自己的定制鞋墊,費時費力,也未必能搞定。關鍵也挺費錢的。
總體來說
以VG1 的腳感來看,内置中底羽球鞋比傳統鞋更包覆感更強,腳感越穿越舒适,這個必須要提一下,我在跟一些也入手VG1的球友讨論過一個事情就是,一開始的腳感跟傳統球鞋有很大不同,所以不很适應,但是磨合幾場球後,越來越感覺這雙鞋的舒适點。腳感回饋也更清晰,中底上設計的防滑紋路,能夠保證運動過程中腳掌與中底之間有足夠的摩擦而不會前後蹿動。
在羽毛球項目上,對于新技術的使用我個人是持比較激進的觀點,畢竟隻有不斷探索嘗試,才能有所改進變化,才能帶來更豐富的使用體驗,希望以後能有越來越多亮眼設計出現。同樣,我覺得不斷有新的形态出現時,舊的科技也才會慢慢變化。畢竟蘋果手機沒出來前,大家誰能想到智能機可以隻要用手指滑動點擊就可以了。
本文轉載自中羽在線LYJDOUBLE《[評測體驗] 被低估的羽毛球鞋VG1,談談未來球鞋的方向》,以上均為作者個人觀點,産品的描述及對比用詞與我司無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