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
3年前,劉湘明在白沙島給人指完路後,坐着休息,感覺像個賣魚郎
8月5日下午,劉湘明發朋友圈說:“就像一個當地人一樣。”
島上一景
山海美景(本版圖片由劉湘明先生提供)
借助于數字技術的沉浸式旅遊,能不能成為國内旅遊的新“風口”尚有待觀察。
舟山一方面要關注這種新的旅遊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背後的機會——沉浸式體驗的極緻是生活化旅遊。
總部位于北京的钛媒體集團聯合創始人劉湘明喜歡上舟山,是因為他在一個小島上“沉浸”到了極緻。
2015年,劉湘明将科技跑的概念引入舟山群島國際馬拉松比賽,他和國内大批IT界大咖因此和舟山結緣。
是什麼讓劉湘明對海島如此鐘情?
他的體驗,或能給舟山海洋旅遊如何吸引高端客戶帶來一些啟示。
1.觀察時代“風口”的媒體人
8月5日下午約2點半,普陀白沙島。
來自北京的劉湘明先生趿着塑料拖鞋,一身家常地測完核酸,踱到所住民宿附近一家便利店買了支冰棍,坐在店門口的木質長椅上慢慢吃完。
他将這一幕發到了微信朋友圈,文末特意提到一句:“就像一個當地人一樣。”
梭羅有一句名言:推開眼前這一切物事,盡其所能去生活。
旅行族喜歡用另一句話來表達:生活本身才是最高級的旅行。
這些,實際上都是沉浸式旅遊的深層次思考:沉浸式體驗的極緻是生活化旅遊。
沉浸式旅遊是用高科技手段構建起的全景式的視、觸、聽、嗅覺交互體驗,通過虛拟等技術,給遊客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有着深厚IT背景的劉湘明,卻用一句很普通的話,跨越數字化,解構着旅遊的哲學意義。
劉湘明1994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随後進入媒體業,曾任《IT經理世界》總編,這本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主辦的IT專業類刊物,當時被打造成了中國最好的技術商業雜志。
2009年,他擔任北廣傳媒集團旗下《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
2014年,《商業價值》和钛媒體合并,實現優質内容和強勢平台的強強聯合。
2021年,钛媒體宣布全面進行财經化升級,打通一二級市場信息、産業數字化壁壘,打造全球領先的财經信息服務平台。
作為業内享有盛名的資深媒體人,劉湘明對互聯網、新經濟、企業文化和全球化有深入研究,近年來一直從科技的視角觀察着中國經濟“風口”和走向。
他和舟山結緣,恰是科技牽的線。
2.一眼定緣——劉湘明的舟山情結
8月7日下午,劉湘明在朱家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舟山,給我有一種家的感覺。”
這種感覺,萌發于2015年。
“當時,阿裡巴巴的王堅博士(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記者注)來到北京,說舟山要搞個馬拉松,咱們怎麼一起來把它搞得跟别的馬拉松不一樣,讓各種科技元素進來。”劉湘明回憶說。
這屆“舟馬”,是2015年在我市朱家尖召開的首屆國際海島旅遊大會的配套活動之一,旅遊大會由國家旅遊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阿裡巴巴集團為特别合作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屆旅遊大會是舟山海洋旅遊向縱深發展的響亮号角。
因為有衆多IT企業的支持,智慧,成了2015舟山群島國際馬拉松賽事的主題之一。
钛媒體派出由近500名IT從業者組成的“Smart Run”跑團出戰,這支用科技“武裝到牙齒”的“奇兵”驚豔全場。
資深跑友劉湘明是領跑者之一。
美通社在當年11月6日發布的一則新聞中說,舟山将迎來一場由钛媒體領軍人物領跑的科技酷跑,科技圈裡衆多CMO、CEO、COO也加入了豪華領跑團隊。
一批IT大咖,用科技推動了海洋體育的時代之變。
這一類精英客戶,在旅遊業中又被稱為鑽石級客戶,因為他們對價格并不敏感,隻在乎能不能從旅遊中得到自我滿足。
活動期間,聽說普陀白沙島上沒有汽車,劉湘明便帶着好奇“慕名”前往,沒想到一眼定緣,看到了适合自己個性的原生态生活。
從2015年至今,他十多次到舟山工作、度假,白沙島始終讓他覺得是個可以“沉浸”的地方。他評價舟山有“一線城市的硬件、三線城市的生活”,以白沙島為例,獨特的山海景色、淳樸的漁村風土人情,使他“的确特别喜歡”。
這是白沙島的旅遊發展定位在一位遊客心中的成功。
“生态之島”是白沙的定位之一,它力圖保留最接近曆史的風貌,讓遊客原汁原味地體驗到當地的海洋文化。
此前,我市旅遊繞不開普陀山一島獨旺而其他島嶼發展乏力的局面。2018年前後,我市發力全域旅遊,“一島一特色”為小島旅遊注入強勁活力,白沙島和東極諸島、嵊泗花鳥島等被列入主題旅遊示範島,“旅遊 ”“ 旅遊” 的産業鍊開始延伸。
全域旅遊是供給側制度改革下,舟山旅遊産業的又一次創新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舟山旅遊在“主題”“文化”“特色”上,升級态勢明顯。
生活化旅遊的理念,随着“文化為魂”認識的逐步深入,開始如潮湧動。
疫情多年襲擊下,突然慢下來的節奏,也使人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
劉湘明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舟山旅遊發展“才剛剛開始”。
3.小島,更應賦能生活化
近年來,我市一批小島走紅網絡,東極“後會無期”、花鳥“藝術之島”、嵊山“綠野仙蹤”等主題都被人津津樂道,而白沙當時提出的“海釣之島、生态之島”,已經隐含了發力高端群體的理念。
分析這些小島走紅的原因,人們會發現,它們有着不同的海洋文化賦能,即便像東極諸島蹭了韓寒電影的熱度,但當人們來到當地,感知最深的還是當地的海洋文化。
厚植海洋人文底蘊,才是海島旅遊發展的長遠之策。
旅遊是極其個性化的活動,有專家撰文指出,旅遊的本質是“覺變”,即旅遊者感覺的變化和辨識,貫穿物質到精神的全過程。通俗點說,就是尋找幸福和快樂的過程。
這一過程的關鍵是文化作用于山海之景,産生一種文旅融合的“新質”。
小島發展旅遊,可以用不同創意打造不同主題。在“一島一特色”之策推進過程中,将生活化賦能于小島,以精品化方式吸引高端群體,或是今後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精品化的旅遊創意,是業界深為糾結的問題,因為好的創意未必就能吸引住遊客。劉湘明說:“我覺得對我們來說感覺很舒服,實際上也是一種創意。”
在白沙島,劉湘明一直想“沉浸”到成為當地人為止。
“白沙島後來我去太多,對當地非常熟悉。基本上我每天早上吃完飯,就去買根冰棍蹲在路邊。遊船來,我都可以給遊客指路了:‘你要去哪兒?’我在那兒留一臉胡子,戴個帽子,穿個拖鞋,他們以為我是當地人。問我路,我就告訴他怎麼走。”劉湘明笑着說。
他對白沙島已經熟悉到了如指掌的地步:“我推薦了很多朋友去白沙島,大家都比較喜歡安靜。他們跑到島上某個地方拍張照發過來,我一看位置就知道他們在哪裡。”
劉湘明在白沙島上體驗到了自由自在,那是一種不受拘束的氛圍,可以讓人卸下面具和負累,坦誠相見,自由地呼吸和思考。
業内對旅遊高端私人定制有一句形象的說法:“他們隻在乎感悟。”
劉湘明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我有一位同事,疫情之前每年都去印度禅修。他自己生活過得很簡單,掙的錢基本上全都花在這上面。”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比如普陀山,它之所以能吸引大量高淨值人士,就是自然景觀和包括信仰在内的人文環境合力的結果。舟山,應該出現更多的“普陀山”。
無獨有偶,今年7月,研究明清軍事科技的國内知名專家劉鴻亮教授一行來到舟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有相同感受,認為舟山應該打造生活化的旅遊目的地,以舟山深厚的海防文化底蘊為抓手,吸引高端學者前來做學問。
4.小島旅遊應發力于細分市場
國内方興未艾的沉浸式旅遊,無論是真正的“風口”還是昙花一現,都讓業内人士看到了一種新的趨勢,即“旅遊是生活體驗”宗旨的理性回歸。
不同旅遊群體有着不同的需求,在馬洛斯搭建的人類需求五級金字塔模型中,自我實現需求處于塔尖位置——這對旅遊從業者是個很好的啟示。
有業内人士認為,解決了遊客的自我實現需求,就解決了旅遊業的大多數難題。但問題在于,一萬個遊客的不同需求如何在同一地得到滿足?
在劉湘明看來,這和他所思考的關于數字化社會變革大背景下,個人和企業生存發展的問題如出一轍,他給出的答案是:“不斷學習,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事。”
這個答案的深層次邏輯是專注于細分。
細分,可以解決不同區域旅遊産品重複建設問題,就像人們玩抖音等頭部新媒體,很容易找到垂直領域樂此不疲。
劉湘明對白沙島的客流量有過估算,發現它是旅遊業中的袖珍小島,也正因為“袖珍”,所以得以較好地留住了原生态,并以此為内核,打造海島文創旅遊綜合地。
據當地提供給記者的數據,白沙島目前常住人口僅有336人,其中323人為60周歲以上人口。全島擁有中高端民宿25家、客房260間、床位數435個;去年遊客量為43043人次,旅遊收入為22639.2萬元。
“袖珍”小島一年創造2億多元旅遊收入,在劉湘明眼裡也才“剛剛開始”,還有旅遊的國際化。
“我看是一個特别好的趨勢。”劉湘明說,“還有,有的民宿還在建遊泳池,搞得就有點像國外那些度假酒店了。昨天晚上我們去吃飯的那個地方,旁邊就是一桌講英文的老外,看起來的确很像國外小島的樣子。”
他建議白沙和其他小島着眼長遠,專注于細分領域打造品牌。
疫情終将過去,經濟終将複蘇。
提前布局于生活化旅遊的舟山海洋旅遊,或正站在一個行将開始的“風口”之中。
本文來自【舟山日報-舟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