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教,性乃遷
釋義:如果從小不認真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會改變。
苟,金文寫作
,是形聲字,上面是“草”字,下面“句”(gōu)表聲。
這個字的本義是草名,又是菜名。那麼,“苟”為什麼能夠有“随便”、“草率”、“暫且”、“馬虎”、“如果”等這麼多的用法呢?
就語言和文字的關系來講,一定是先有語言,而後有文字。因此,如果古人在表達思想情感的時候想用某一個詞,但當時并沒有這個字,他們就會用另外一個同音字來代替。這在文字學上叫“假借”。久而久之,這個假借的字就成為真正表達某種義項的詞了。
“苟”字在這裡表示“如果”的意思。古人表示假設意思的時候,常常要用這個“苟”字。比如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寫道:“苟富貴,勿相忘。”意思就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當中無論是誰真的大富大貴了,都不要互相忘記啊!
“苟”字還是姓,但苟姓的來源很曲折。據說,五代十國時期,後晉有個皇帝叫石敬瑭。當時朝内有個大臣姓敬,他得罪了皇帝近臣,又沖了皇帝名諱,皇帝便令其改“敬”為“苟”,否則誅其九族。
于是,敬姓大臣召集族人忍痛改姓為“苟”。後晉滅亡後,“苟”姓的家族大多改回“敬”姓。可是,到了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yìn)之祖父趙敬的名諱,他們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苟”姓。
苟不教,性乃遷
釋義: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緻志、始終不懈。
教,甲骨文寫作
,會意字。其右邊的“攴”(pū)表義,像用右手拿着杖或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主要靠鞭、杖來對奴隸施行教育、教化。左邊“孝”字表聲。“教”的本義是教育、指導。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憤讀書,誓以天下為己任。
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内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來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怎麼能去掃一間屋子呢?”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專,繁體字是“專”,甲骨文寫作
甲骨文的寫法中,左邊像紡錘形,即“叀”(zhuān 古同“專”),右邊是手,合起來為用手紡織。“叀”字兼作聲符。這個字的本義是紡錘,又衍生出“獨用”、“獨占”、“專長”、“專一”、“專心”等義項。在這裡,“專”是“專一”的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