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詩人謝榛也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同樣強調了開篇應以爆竹驟響之勢震徹全文。
議論文的開頭就是引論部分,有領起全文的作用。“材料作文”的開頭方式可以說有不止一種,而議論文的開頭最好的方法莫過于開門見山了,而開門見山最直接的作法就是構造“引材——評材——觀點”式開頭模式。
一、寫作要求:
議論文的開頭寫作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要簡潔。
(2)入題要快。
(3)要精彩。
在寫給材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不簡潔;
2、入題慢;
3、缺乏過渡。
“材料作文”的開頭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
二、開篇方法:
“三步開頭法”:引——評——亮,即:引述材料——點評過渡——亮出觀點
引:即用最簡潔的語言,概述材料内容。
在審題後,根據中心論點的需要,用簡潔的語言作定向概括材料。其中概括重在一個“巧妙”上:概括的字數上要巧,最多不超過100字;概括的内容上要巧,做到簡潔——拖泥帶水會引起反感(閱卷老師對材料很熟);有度——緊扣題目,有所選擇,目标性強。
評:即點評材料,聯系現實,即把行文思路由“材料”轉向現實生活。
在“引材”之後,要有對材料作寫定向點評,作為過渡到中心觀點上的橋梁。這樣才會使觀點的得出不會很突兀,讓讀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觀點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亮:亮出觀點,即提出論點,就是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支持什麼、提倡什麼、主張什麼、反對什麼。扣材—所确立的論點必須是根據材料生發出來的;準确—論點應從材料的整體語意引伸出來,不要從材料的非中心意義、次要角度、次要方面來确立論點;要找準立意角度與社會現實的對應點。鮮明—語言表達要清晰而簡潔,盡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語言。最好用判斷句。
方法1:直接引用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如果所供的材料是名人名言,或者富有哲理的話則可以直接引用。
【材料】
東方詩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将會失去群星。”這句詩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請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開篇】
東方詩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将會失去群星。”(直接引用)如果我們因為逝去的東西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已,那麼我們将逝去現在,逝去未來。(定向分析)所以放下過去,着眼當下,才是應有的生活态度。(提出觀點)
方法2:直接引用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材料】
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隻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财富、權勢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
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題;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
【開篇】
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隻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直接引用)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财富、權勢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熱衷擁有很多,卻往往難以真正的擁有自己。(過渡延伸)尋找最初的自己,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是我們擁有自己的唯一途徑。(提出觀點)
方法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材料】
有一老一小兩個人同時在沙漠裡種胡楊樹。年輕人待樹苗成活後,每隔三天就要來給它澆水,而老人一等到樹苗成活以後,就來得少了;即使來了,也隻是把被風刮倒的樹苗扶一扶,不澆一點水。轉眼幾年過去了,胡楊都長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塵暴,第二天風停後,兩人驚訝的發現,年輕人種的胡楊幾乎全被風刮倒了,有的甚至連根拔起;而老人種的樹,隻是被風吹折了一些樹枝,吹掉一些樹葉。年輕人很詫異,問起原因,老人說:“你經常給樹澆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處紮。我把樹栽活以後就不去理睬它,逼它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紮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這麼深的根,這些樹怎能輕易被風刮倒?”
請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開篇】
培育人才必需講究科學方法
同樣是在沙漠裡種胡楊樹,沙塵暴後,年輕人種的樹幾乎全被風刮倒了,而老人種的樹卻無大礙。(引用材料)究其原因,年輕人過多關心樹木,而老人則要樹苗自己去找泉源,樹木的根也因此紮得很深。可見過多的關心反而是一種禍害,科學的管理才能讓樹木茁壯成長。(定向分析)掩卷沉思,育人亦如種樹:培育人才必須講究科學方法。(提出觀點)
方法4:概述材料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材料】同上
【開篇】
培養人才,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同樣栽種的胡楊,年輕人的細心呵護卻使它失去了紮根深處的動力,老人看似不聞不問的舉動卻是真正給與了胡楊樹抵禦風暴的力量。老人的睿智在于他懂得:過分的保護是有害的,科學地對待才是明智的抉擇。(概述材料)種樹如此,育人亦然。(過渡延伸)可見,培養人才,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提出觀點)
方法5:聯系實際 分析材料(形成對比) 觀點
【材料】同上
【開篇】
挫折鑄造成功
在這個全球化的、競争激烈的社會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挫折,(聯系實際)但是我們要像沙漠中不被澆水施肥的胡楊樹,勇于克服挫折,屹立于沙塵暴中,(分析材料,形成對比)可見,挫折是我們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提出觀點)
方法6:普遍現象 引用材料 分析材料 觀點
【材料】同上
【開篇】
讓自己在磨砺中變“鋒利”
人生中,難免要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這就要求我們有着堅強的意志。(普遍現象)一老一小在沙漠中種胡楊樹, 年輕人常澆水的樹卻被沙塵暴吹到了,老人不理睬的樹卻安然無恙。(引用材料)就因為不澆水,樹不得不把根紮到地底的泉源,這樣才有穩固的根基,(分析材料) 我們人何嘗不是這樣呢?多一點磨砺,會為自己鑄造精彩的人生。(提出觀點)
方法7:概述材料 自問自答 提出觀點
【材料】
牆壁上,一隻蟲子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來。這已不是第一次了。過了一會兒, 它又沿着牆根, 一步一步艱難地往上爬……
有兩個人同時注視着這隻蟲子,第一個人感歎地說:“一隻小小的蟲子如此執著、頑強,真正百折不回啊!”另一個人禁不住歎了一口氣說:“可憐的蟲子,這樣盲目地爬,何時才能爬到牆頂呢?稍微改變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嗎?”
請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開篇】
牆壁上,一隻蟲子在艱難地往上爬,跌落下來,接着往上爬,再跌落下來,再往上爬(概述材料)這樣,何時才能爬上牆頂啊?如果稍微改變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嗎?隻要改變方向就可以了。(設問自答)生活中好多時候也一樣,看似山窮水盡了,其實隻要我們變通一下,改變一下方式或方法,就可能會有柳暗花明。(提出觀點)
方法8:排比比喻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材料】
有一個盲人,小時候深為自己的缺點懊惱沮喪,認定這是老天在處分他,自己這一輩子算完了。後來一位教師勸導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點比你大,是由于上帝特殊愛好他的芳香。”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别鐘愛,開始振作起來,向命運挑戰。若幹年後,他成了一個有名的盲人推拿師,為很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業績被寫進當地的小學課本。
請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開篇】
春天因沒有果實才有了花的璀璨;夏天因少了涼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熱情;秋天因少了綠色才有了紅葉的燦爛;冬天因少了生氣才有了雪的潔白。(排比比喻)這正如: 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點大,是由于上帝特殊愛好他的芳香。(評析材料)所以,殘缺也是一種美麗。(提出觀點)
方法9:引用名句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材料】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别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而現代的戴爾——卡内基不卻說:“要真正憎惡别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
這個材料給你怎樣的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開篇】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古老的東方也傳承着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引用名句)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包容超越了國家、語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康德的内心總是天朗氣清,卡内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評析材料)包容,是這個美麗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擁有和贊美的品德。(提出觀點)
方法10:闡釋概念 特征舉例 提出觀點
【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我們生活在常識中,常識與我們同行。有時,常識雖易知而難行,有時常識須推陳而出新......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曆或你對“常識”的看法。自拟題目,自定寫法,不少于800字 。
【開篇】
不為浮雲遮望眼
常識,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解釋詞語,判斷定義)歲歲年年,它們經過時間的積澱和歲月的鉛華洗抹,顯得睿智、深刻,富有指導意義。(說明特征)然而,縱然常識與我們同行,随着時間的檢驗,我們卻漸漸發覺:常識不是真理。(提出論點)
把常識裝進口袋
“常識”,顧名思義,就是對日常生活有關方面的認識。(解釋詞語,判斷定義)遊泳時,你需要有遊泳常識,如熱身運動、應急處理,等等,(舉例論證)有了這些常識,你方能在水裡遊刃有餘,做一隻“魚翔淺底”的水精靈!常識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法寶,它雖普通卻“神通廣大”。(提出論點)
三、實戰練習
(一)根據下列作文材料,分類寫出标題與第一段。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開篇1】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成為真正“被需要”的人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心态很普遍,似乎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我認為仍需辯證地去看待這種現象。
【開篇2】直引材料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不為被需要所束縛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無論是在工作場合下與上司、同事的溝通中,又或日常生活事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内,“被需要”随處可見。于此,我并不完全贊同,我們不可為“被需要”所束縛。
【開篇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以書之需,濟人之需
人們在關注自身需求之餘,還會進而渴望被他人需要。這種普遍存在的“被需要“的心态的背後,是個體生命對于彰顯自我價值的渴求,是對于生命更高存在維度的憧憬與探索。
【開篇4】概述材料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我正在被需要
而今,我們已不需囿于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此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善象。我認為,這種心态的存在是當下個人素質升華的顯性結果,也是社會群體氣質改變的具體體現。
【開篇5】聯系實際 分析材料 觀點
不被需要的齒輪
在“全球化”“地球村”的議論甚嚣塵上的當下,芸芸衆生似乎都隻是“現代化”的這一機器上的小小齒輪,是否“被需要”業已成為評判齒輪效用的唯一準則。而我堅信,哪怕不被需要的齒輪,亦如毛姆所言:“自有其哲學。”
尋找人生價值
當我們讀到作家描繪的家中四世同堂,每逢聚餐小輩們總是交由太祖母主廚場景,我們不禁微微一笑,為這份成全老人“被需要”心的溫馨所打動。
【開篇6】普遍現象 分析材料 觀點
“需要與被需要”的冷思考
一些群體、族群,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在“需要——被需要”這樣的關系中建立起來。彼此需要是人類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分子的必要屬性。到了現代社會,在社會分工生産中,“需要與被需要”有關系仍廣泛存在。
【開篇7】概述材料 自問自答 提出觀點
被需要,是一種選擇
被需要,是一種常态。我們不妨作這樣一個假設:世界上的人都變得無欲無求,心如止水,這樣,世界是否還能正常運轉?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被需要的人,是社會所抛棄的。
【開篇8】排比比喻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滿足,“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愉悅,“能力強于尋找幫幫助者”的自豪……被他人需要是一種奇妙的心理體驗。顯然人們在關注自身需要之外渴望被他人需要,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現象。
【開篇9】引用名句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他用之用
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用”,即被他人所用。生活中,我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在此過程中,體現個體的價值,獲得認同感。
局外人之思
加缪曾說過:“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的,他們所做的往往不是内心真正需要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加缪的這番話于今日依然可得應驗。我們在生活中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很多時候也從被他人需要中獲得自我肯定的價值。“被需要”俨然已成為現代人一種情感傾向。
【開篇10】闡釋概念 特征舉例 提出觀點
被需要背後的自我需要
所謂“被需要”是指人們希望能成為他人依賴以實現存在價值的心态,這種心态普遍而常見的,是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中一員而發展出的特有機制。無論是父母無私的愛,還是來自朋友親切的關愛,這當中都有“被需要”的影子。
(二)根據下列作文材料,分類寫出标題與第一段。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開篇1】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一位音樂人曾言: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這則語錄給我們帶來認識事物時兩個步驟的啟示博學和回歸。
【開篇2】直引材料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走出去,返回來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對于事物的認識,總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一個走出去,進而返回來的過程。
【開篇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觀點
全面比較,方能深刻
要想對音樂中的“中國味”有更深刻的感受,似乎隻有在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與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後才能更好地做到。而我認為不僅是在體味音樂中是如此,在生活中認識體察事物時也不能眼前隻被所考察的單個對象填塞滿,更應在不同事物的比較中得出清晰的認識,方能有更深的理解。
【開篇4】概述材料 過渡延伸 提出觀點
跳出箱子思考
音樂的“中國味”,我們隻有在接觸與之截然不同的異域音調後方可對其有深刻的感受,并有意尋找。普遍而言,看似越熟悉的事物我們往往越難以認識,而對其深入認識的唯一途徑,便是跳出該事物本身,從遠處加以重新審視。
【開篇5】聯系實際 分析材料 觀點
如何回到起點
在黑塞的小說《鄉愁》中,卡門青在鄉村山風的呼嘯下進入城市,結識好友,研讀尼采,聽瓦格納,最終從意大利回到瑞士的故鄉,聆聽着奶牛的哞叫與呼嘯的山風。正像有人說去傾聽世界的音樂,才能更深刻的去感受中國的音樂,并去尋找它。對我們個人,任何事物的方式從來都像是一個環狀的繭,我們曆經千山萬水,才能回到起點,也才能發現起點就是我們行過的那些千山萬水。
【開篇6】普遍現象 分析材料 觀點
見之廣,乃可思之深
遍聞歐風、和風、韓風,方知“國風”;通讀道家、釋家、法家,方知“儒家”;此所謂見之廣,乃可思之深。
【開篇7】概述材料 自問自答 提出觀點
差異鑄就獨特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是否與“聽從我心,無問東西”相矛盾?當然不是,在獨立思考中看到物我的差異,才能正直發現真正的自我。
遞進的認識過程
中國風的歌曲很是風靡,但又有多少人有深刻的理解呢?有人在多元的風格的音調對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宮商角徵羽”,更深入地尋找更多的“中國味”。認識事物想必大多皆是如此:在不斷地對照外物中找到物質差異,加深了理解。
【開篇8】排比比喻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認識差異,珍視本質
聆聽了西歐古典音樂的恢弘沉郁,北美流行樂的開放活力,東南亞民族樂的熱情暢達,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它融會傳統中華民族血脈相承的深沉與果敢,豪邁與激蕩,卻也能平靜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從此,我更有意識地去搜尋、去辨析,獨屬于東方音樂的“中國味”。
緻廣大,盡精微
駝鈴陣陣,蒙着面紗的女子緩緩走來;古典吉它曲曲,和着奔放的紅裙舞女的腳步;金屬電音的嚣叫,突顯青春的叛逆福音……在與不同風格音樂的親密接觸後,似乎那或柔或剛的中國味漸漸清晰。不僅音樂如此,對于在未知海洋裡遨遊我們,認識萬物都應有博覽廣大而後極盡精微的精神。
【開篇9】引用名句 評析材料 提出觀點
知知與共,美美與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尋、終會偶遇。我認為人之認識也有三境,認識事物并非是一位探尋的過程。
擁世界,尋本我(題目好,觀點鮮明)
尼采的人生三種精精神境界中曾論述過駱駝、獅子、嬰兒。其中,獅子是尋找之意,嬰兒是回歸本我之意。予以為人們認識事物需經過此兩種境界,探索外界不同之物,在比較中,更有意識的去探索本我。
【開篇10】闡釋概念 特征舉例 提出觀點
構建個性化的自我
認識事物是一個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過程,事物間的差異揭露其本質,方能突顯個性。西洋小提琴優雅明麗,歐洲民樂輕快歡暢,中國古筝甯靜悠遠,喇叭唢呐歡騰熱鬧。經過異域音調的洗禮後,再響起中國音樂時便會心一笑。
(三)根據作文材料,寫出恰當的标題與第一段。
【材料1】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材料一:泾溪石險人懼驚,經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材料二:有人做過一個試驗,青蛙被突然放進沸騰的水中,能迅速逃脫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熱的水中終被煮死。
【開篇】
居安當慎警
石險不覆,沸水蛙逃生,(概述材料)逆境中人們往往能提高警惕,順利度過;(評析材料)但平流無石處的沉淪,慢慢加熱被煮死的青蛙,(概述材料)又警示我們,順境中人們往往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評析材料)可見,逆境中奮勇抗争誠可貴,順境中提高警惕價更高。(提出觀點)
【材料2】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
鄭闆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闆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緻,别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開篇】
和諧的統一
一考生
去黃山旅遊,總會對那怪峰孤松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壯麗——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材料3】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随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
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裡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開篇】
“留”與“不留”
丹麥人用那把尺子,用他們嚴謹的态度,昭示一種敬畏,尊重自然法則,請留餘地!賢者孟子諄諄告誡,用他的樸素勞動觀,傳遞不變哲理,為子孫後世憂,請留餘地!然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該何去何從?随波逐流抑或浪遏飛舟?因了敬畏,因了遠憂,我們須為人生留有餘地!
【材料4】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契诃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開篇】
停駐韶華
席慕容曾經說:“在我們的生命開始之前,世界早已存在;當我們的生命消逝之後,世界會一如既往。但我們的努力也已留下印痕……”逝者如斯,曆史如抓不住的林間響箭,時間如撈不取的指間清泓,但當我們在這個節點隻能說停駐韶華,這些又都不會過去。
【材料5】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将它舍棄,隻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開篇】
用微光照亮自我
有人說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點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靈中的微光。的确,正因為常人舍棄了自身的微光,他們得以融入世俗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而那份微光寫入作品中,卻成了超脫世俗的驚衆一筆,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獨立人格遺留于世。
【材料6】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總還有更重要的事。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也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題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寫成詩歌
【開篇】
比學習更重要的事——學會做人
在我們學校的外牆上,醒目地寫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我是學生,學習對我來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
【材料7】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開篇】
我的人生我做主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的話,辯證地揭示了自由與不自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同時,也說明了二者是相對而言的,自由與不自由,關鍵取決于人們對此的态度與作為,正所謂:我的人生我做主。
【材料8】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将關系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開篇】
剛柔并濟,造就和諧自我
人心有堅硬之處,成就性格的剛毅冷峻,人心亦有溫柔之美,彌合兇悍鋒芒。剛柔并濟,是百煉鋼與繞指柔的完美銜接,是人格的雙重升華,是造就和諧自我的應有之義。
【材料9】
随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衆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開篇】
用獨立與理性,擺脫評價浪潮
我走上地鐵,看見無數的低頭黨們刷新着朋友圈的評論;我登錄網站,看見數不清的網紅們為了評論區的好評改變着自己的生活;我打開電視,看見各種被曝光的明星整容、藝人生活,甚至還有普通人的生活…… 不可否認,随着科技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容易進入大衆的視野,評價他人生活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我們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材料10】
預測,是指事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開篇】
無預無測,何來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誠然,世界一直都在變化,但正因如此,預測才更有其存在意義。若萬物一成不變,那何須預測呢?預測也不是随意猜測,而是根據現有情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推理,考驗的是我們對大局觀以及對細節的把握。
【材料11】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們往往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樣,它還是怎樣,世界自有其原則。
【開篇】
事實勝于雄辯
人們往往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樣的,它還是怎樣,世界自有其原則。客觀事實是不會被人們找出的一個又一個理由所掩蓋,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材料12】
居裡夫人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有的科學家從一塊極小的隕石中努力尋找外太空的信息。
以上材料對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很有啟發意義,請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開篇】
方寸之間,有智慧閃爍
有人說,認識世界的方式,無非是将一本厚書讀薄,或是将一本薄書讀厚。前者是日複一日的堅韌與勤謹,後者則是開拓思想邊疆,向未知進軍的挑戰。
人類曆史上,從來不乏這兩種人,他們同樣是閃耀的群星。
【材料13】
造成麻煩的,并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我們所知道的事并非我們所想的那樣。對此你怎麼看?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以上材料對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很有啟發意義,請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開篇】
與真理邂逅
有人說,真正造成麻煩的不是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們所知道的事,而是人們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他們所想的那樣。
這種現象在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再也常見不過了。盲目是這種社會症結所在。
【材料14】
沒有橋,過河隻能靠一隻小渡船。灘險水急,小船最多隻能承載20人。有一次,艄公清點人數準備開船時,發現一下子上來了22人。渡船來回一趟要一個小時,大家都怕耽誤時間,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下去。大家斥責最後上來的兩個人,但又沒人說得清那兩個人是誰。艄公因為人數超标堅持不開船。就這樣僵持了兩個小時。最後,一對小姐妹退回到岸上,乘客們停止争吵,船終于開了……
以上材料對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很有啟發意義,請自拟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開篇】
退讓是一種大局觀
當渡船超載時,你會是那個首先作出犧牲的人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那麼,如果每個人都不願讓步。渡船就永遠也開不了了。總會有人首先退讓。那個人為什麼不是我們呢? 中華傳統中的謙讓,禮貌都去了哪裡?
【材料15】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詩人北島曾痛心地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細節的時代。商業化和娛樂化的時代正從人們生活中删除細節。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脫離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開篇】
清歡自從細中出昔時蘇東坡與客小宴,談天說地間細烹苦茶兩盞,哪管它工序如何細碎煩瑣!八分講究、二分閑心地制出這幾杯襲人清茶,再配上幾盤山肴野蔌、時鮮小炒,蘇子不禁發出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悠然感慨。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6】
明代《菜根譚》書中說:處世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
也有人說:不作為便無過,無過也無功。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脫離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開篇】
無過始于無求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能夠達到無所欲求,進入逍遙之境的,都是擁有大智慧的人。無求則無過,無過便是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