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曾經号稱“蘋果會瘋狂地抄襲我們”的堅果TNT,沒有等來蘋果的抄襲,卻在發布一個多月後,在官網悄然将“全款預售”改為了“到貨通知”。在羅永浩眼中曾是“革命性”的工作站,在一片惡評中前途難料。
從手機到PC,顯示出了羅永浩多元化的夢想,然而這個夢可能要難以為繼了。
無獨有偶,小米筆記本自618大幅降低促銷後,7月16日,小米筆記本官方微博發文稱,“遊戲本頂配機型最高直降800元”。事實上,從小米的官網看,小米筆記本基本上所有的機型都進入了降價“模式”,降價幅度在300~800元之間。
小米筆記本降價的背後,可能更多的是小米PC業務艱難的困局。
這一切發生在PC市場開始回暖的産業環境中。近期Gartner發布的PC市場監測報告顯示,第二季度,PC市場走出連續6年市場下降的泥潭,整體PC市場同比增長1.4%。
行業的增長趨勢和小米、錘子PC産品的困境之間的落差,也許不僅僅隻是表面現象,更深的原由或許在于小米和錘子對PC産業的理解和趨勢的判斷上出了問題。
一、小米的跟随策略,注定了無法超越傳統PC廠家 2016年小米和華為先後進入了PC領域。與華為低調、密集地進行産品形态的市場和用戶測試不同,小米當年一進入就喊出了年銷量要達到200萬台的目标。然而事與願違,直到2017年6月,小米筆記本的出貨量僅達到了50萬台。
當年被用戶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小米産品一貫堅持的性價比和高性能撬動PC市場多年的沉悶。然而,小米筆記本産品一發布,用戶和媒體的失望便随即而來。小米的筆記本産品不僅在性價比上毫無優勢可言,而且就産品的基礎性能和配置,和傳統PC廠家毫無二緻。
希望通過品牌延伸,将品牌影響力延伸到PC産業的小米,在産品上的跟随策略,喪失了其打開市場最重要的關鍵機會。
從目前小米PC産品的布局來看,小米筆記本三個系列(Air、PRO和遊戲本)覆蓋了從3500~9000元的主流價格區間,但無論是産品設計和制造工藝、性能和性價比、技術規格等多方面,在任何一個價格區間,與PC三大豪門的産品相比,沒有多少優勢,小米的産品技術規格和産品形态都在延用PC三大豪門的思路。而且由于小米剛進入PC領域,由于供應鍊和品控門檻,讓小米的筆記本産品無論是在散熱還是故障率方面都比傳統PC廠家要差很多。
在産品并沒有競争力的條件下,小米又失去了其核心的性價比,小米PC産品的失意,從開始跟随策略時其實就已經注定。
也許2016年小米進入PC産業,天真地認為,以小米一年幾千萬台手機的銷量,小米品牌的筆記本年銷售幾百萬台應該不是問題,或許小米高估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二、無知也許是葬送夢想的根源 針對近一陣媒體對錘子TNT要涼了的“傳言”,沉寂了幾天的老羅終于在19日淩晨在微博上稱,“死不了……就憑你們?”,語言依然很羅永浩。
客觀而言,羅永浩是科技行業難得的一位相對真實的企業領袖,很多時候他也能說一些行業的真話,對于自己和企業所犯的錯誤可以勇敢承認。這點在現在中國科技行業謊言滿天現實中是非常值得尊敬。
然而不知何故,錘子從堅果TNT發布預熱,就開始不着邊際的“吹牛”,這也成了TNT發布後“差評”滿天飛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羅永浩和錘子科技而言,TNT工作站自發布到現在的各種“傳言”,顯示出了其技術團隊的對PC産業“無知者無畏”的狀态。而這種“無知”的蔓延,可能正在葬送羅永浩和錘子科技的夢想。
就堅果TNT的産品而言,我們先不談其産品形态“借鑒”了多少微軟Surface Studio,就其産品采用骁龍845平台和安卓系統,又将其定位于工作站的這種産品思路,對于PC産業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如此“腦洞大開”!
雖然之前高通和谷歌都想在PC領域有所作為,無論是Chrome book還是高通做服務器CPU,從這幾年的結果看,高通的ARM平台,很難在性通上真正追平X86架構的處理器。更不幸的消息是,今年5月份,高通已經放棄了服務器芯片業務,高端芯片業務的放棄也就意味着高通的在通用計算領域的探索基本結束了。
回過頭來說錘子的堅果TNT工作站,既然定位于工作站,按常識說就應該像蘋果iMac和微軟Surface Studio一樣,高計算能力是基礎條件,因為在其上面主要運行的是大型商業軟件或專業軟件。由于安卓系統和Windows10、Mac OS跨平台CPU性能測試并沒有一個量化的結論,盡管很難直接量化骁龍845實際在運行商業軟件的處理能力與X86結構的酷睿第八代i7處理器的差别,但通過Geekbench(盡管這一平台主要是測試移動平台處理器的性能),也能大緻看到壓兩者到底差距有多大。Geekbench是通過不同的負荷測試來測量CPU的性能,在測試過程中,主要測試CPU的整數和浮點運算能力。在Geekbench的測試數據庫中。骁龍845的單核成績在2225左右,多核成績在7966左右,而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7-8086k的成績單核是6191,多核心成績是27830,盡管這一平台對移動平台有利,但從這個數據來看,目前主流的酷睿處理器的性能是骁龍845的3倍以上!
如果一台号稱是工作站的産品,其性能不到普通PC的1/3的性能,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更大的問題在于,安卓平台上真正可用的商業軟件基本沒有,所謂的生産力工具在沒有應用軟件支撐下,怎麼又可以提供生産力呢?事實上即使是微軟的office辦公軟件,安卓版和Windows版、Mac OS版的功能相差很大,這一切讓安卓系統要成為生産力工具的夢想成為泡影。
除了軟硬件方面的常識性錯誤,錘子TNT所謂的人機交互方面的“創新”更顯示出對語音識别技術的誤判斷。
老羅對未來人機交互的預測是沒有錯的,未來無論是PC還是其它類型的終端,肯定不再隻是現在的鼠标、鍵盤和觸控為核心的人機交互,更多的會有語音識别的介入。但就目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無論是蘋果的Siri還是微軟的Cortana,都遠比科大訊飛的準确率要高(科大訊飛在中文識别中可能會前兩者高一點),但事實上無論是蘋果還是微軟,都還沒有将語音識别作為主要的交互手段,其核心原因是語音識别行業的技術水平遠遠還沒有達到可用的程度,測試和批量化生産是兩個概念的事,要把語音識别作為人機交互的主要手段,技術上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所以無論從産品性能、應用環境還是人機交互幾個工作站的評估維度來看,堅果TNT表現出的對産業環境的“無知”,正在葬送錘子和老羅的“夢想”。
三、 蘋果、微軟和華為仍然是PC産業的希望 全球PC産業确實平庸了近十年。
近十多年裡,主流PC産品無論從功能還是外觀設計上其實少有創新之作,所以無論是産業還是用戶,都希望有新生力量來推動PC産品到産業的變革。
即使在這種趨勢之下,顯然小米的從技術規格到價格都跟随傳統PC廠家的套路,而堅果TNT無視用戶使用需求的做法,都并不是什麼“革命性”創舉,也根本不會引起蘋果來“抄襲”。
PC市場确實需要革新的力量,但PC市場遠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任何想在這個領域試圖通過營銷手段掙快錢的想法,注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說PC産業沉寂十多年,主要是在這十多年中,就PC産品而言,無論形态、功能、人機交互等主要用戶迫切需要改變的需求并沒有廠家關注。PC産業經過了6年的市場下滑,一方面是受到了移動終端的影響,更多的原因可能來源于PC産品自身的創新不夠。
在PC市場6年的持續下滑當中,也并非沒有亮點。在這五年中,蘋果的Macbook系統從一個小衆市場産品,已經成為了主流廠家,最新Gartner的市場報告顯示,蘋果的PC産品已經成為了出貨量位列第四的廠家。
同樣逆風飛揚的還有微軟的Surface PRO和Surface Book系列,華為的MateBook系列。如果從産品形态、功能及效率,以及制造工藝來看,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Macbook Pro、Surface Book還是MateBook,這些被行業和媒體界公認和追捧的創新點卻出奇的一緻。
在外觀設計和制造工藝方面,蘋果、微軟和華為無一例外地采取了金屬一體化機身,制造工藝遠超傳統PC廠家,說Macbook Pro、Surface Book和MateBook是工業藝術品毫不為過。
在提升生産效率方面,特别是顯示效率方面,他們不約而同地抛棄了16:9的屏幕比例。蘋果Macbook Pro一直就堅持16:10比例,而微軟Surface Book和華為MateBook X Pro則選擇了3:2這種接近于最早5:4比例的屏幕,屏幕比例的變化,對生産力工具而言,在顯示效率提升上是顯而易見的。1366X768這種垃圾分率(16:9)一直是傳統PC廠家為了節省成本忽悠消費者的手段,即使是将分辨率提升到1920X1080,在實際使用中的顯示效率仍然是最低的。事實上,屏幕顯示效率的提升不僅表現的屏幕比例上,蘋果、微軟和華為同時無一例外的将屏幕分辨率提高到了2K以上(Macbook Pro是2560X1600、Surface Book 2是3240X2160,而華為MateBook X Pro則是3000X2000)。
顯示效率的提升隻是蘋果、微軟、華為在PC産品對PC變革做出的一些小嘗試而已,在輕量化、長續航及輔助輸入方面,也正在進行着一系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在PC産業整體下降中能逆勢成長的一種基礎力量。
雖然PC的整體PC市場仍然在下滑,但Macbook、Surface Pro及MateBook卻在成長,市場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