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亂漢以後,各地紛紛起兵,聯合讨伐董卓,這時候的曹操,雖然還不是一州刺史,卻也自募兵員參加了讨伐董卓的隊伍。董卓被王允設計除掉以後,天下并沒有穩定下來,各諸侯為了争奪地盤又相互間争戰攻伐,局勢仍然是一片混亂。 在這場亂局當中,曹操漸漸的顯露頭角,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兖州刺史劉岱被殺,曹操被擁戴為兖州牧,也就成為了一方諸侯。
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迎漢獻帝于洛陽,并将京城遷往許縣,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漢末三國初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不管是曹操手裡有皇帝還是有地盤,他都免不了成為其他諸侯攻擊的對象,而曹操為了擴大地盤,進而統一全國,同樣也要對其他割地自據的諸侯用兵。經過多年的争戰,曹操先後打敗北方地區的各路軍閥,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至曹操晚年,天下基本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而曹魏政權則是“十分天下有其七”。曹操一生有很多對手,有些人也得到過他很高的評價。比如說劉備,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說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那麼,和曹操交手的諸侯那個最強呢?
袁術
袁術是袁紹的堂弟,在以家族為基礎的封建社會,袁術不和哥哥袁紹聯合,可見他有多麼短視。結果是曹操同袁紹聯合打敗了他,實在是有點兒滑稽可笑。這樣的人有又怎能成為曹操的強敵!
劉表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袁紹派人到劉表這兒求援,劉表答應了卻按兵不動,同時也不幫助曹操。等到曹操騰出手來對付他的時候,劉表卻死了。後續事情是,他那個被曹操稱之為“豬狗”一樣的兒子劉琮率領全州投降。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法和曹操相提并論。
劉備
曹操曾經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見曹操對劉備是多麼重視。劉備能夠在諸侯混戰中覓得一個縫隙,據有荊州然後奪取益州,從而在三分天下形勢下具有其一,也的确能夠稱得上是時代英雄。然而,劉備雖然為曹操的勁敵,卻不能對曹操構成緻命的威脅。建安五年(公元200),正是官渡之戰大戰的前夕,劉備聯合袁紹與曹操為敵。曹操派遣将軍劉岱、王忠前去攻擊,沒有取勝。于是自己親自帶兵前往,劉備大敗,妻子和關羽都做了曹操的俘虜。劉備隻好前去依附袁紹。劉備說服袁紹,應該聯絡南邊的荊州劉表,袁紹同意後,就給了他一些原來屬于劉備的兵馬,劉備就帶着這一部分兵馬來到了汝南。
官渡之戰後,曹操南征劉備,劉備依附于劉表。劉表給了劉備很高的禮遇,給他增加了一部分軍隊,駐守在新野,讓他防備曹操的夏侯惇和于禁的軍隊。在這時期,劉備曾經打敗過夏侯惇。
建安十二年(公元2007),曹操南征劉表,正好趕上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代替劉表成為荊州的最高統治者,曹操一來,劉琮就投降了。這樣一來,曹操的荊州征伐,前期就成了和劉備之戰,後期就是和孫、劉聯軍作戰。劉備大敗于當陽的長坂,幸好遇見關羽的水軍才得以渡過沔水,又遇見劉琦,退到夏口,才稍稍安頓下來。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孫權,打敗了曹操。正趕上曹軍發生了瘟疫,曹操不得已北還,退出了荊州。此戰過後,劉備取得了西川,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勢基本上形成。
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劉備占有了益州,劉備與曹操的争奪主要在東西兩個地方:西部的漢中地區,以劉備為主;東部在荊州的北部,關羽獨立作戰。西部戰事,劉備最終取得了勝利,占有了漢中。東部關羽,開始對曹操采取攻勢,取得了勝利,後為東吳所乘,不但失去了荊州,還葬送了關羽生命。
綜合起來說,劉備雖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對于曹操來說,還不能構成最緻命的威脅。尤其是,當劉備強大起來以後,曹操是更加的強大,而并不是一種彼消此長的關系。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一生文治武功的成就是非凡的。這樣的英雄人物身邊的女人自然不少,據史載,跟随曹操且有名分的女人就達15人,分别是:丁夫人、卞夫人、劉夫人、環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陳妾、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宋姬、趙姬等,除了這些有名分或有角色的女人之外,曹操一定還有不少其他女人,但若問曹操最喜歡的女人是誰?那答案隻有一個,就是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繼配夫人卞夫人。
二十五歲的曹操見到二十歲且色藝俱佳的曹昂。但沒多久,劉氏就死了,丁氏便盡全心養育曹昂。可惜,曹昂在跟随曹操出征張繡時,意外陣亡,丁氏異常悲傷,終日以淚洗面,任誰勸說亦不能平複。
曹操一時發怒,将丁氏送回了娘家。不久,曹操便将小妾卞氏扶立為正妻,卞氏從這時起,真正成為“卞夫人”。卞氏後來尋機勸曹操接回丁氏,曹操也覺得總如此下去,對不起丁氏,便去接她,可丁氏竟未聽從。公元216年,曹操晉魏王,219年,曹操立卞氏為王後。此後,卞氏經常照顧丁氏的生活,或将丁氏接進王府談話。
由卞夫人敬重丁夫人的記載可以看出,卞夫人對曹操衆多的姬妾都能做到彼此友愛,此外她畢竟出身倡家,于夫妻之道也更為浪漫嬌媚,再加上四個曹睿将其與曹操合葬到高陵,二人做到了死後同穴。卞夫人以彈唱舞伎的身份與一代枭雄曹操結緣,跟随曹操在亂世中,經曆磨難,最終成為曹操最鐘愛的女人之一,可謂極其難得。
苦寒行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罴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栖。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
羊腸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号。
熊罴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少,大雪紛紛漫天飄。
擡頭遠望長聲歎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郁郁多麼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
水深橋斷難前進,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遠,人疲馬乏又渴又饑。
擔着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饑腸。
想起那篇《東山》詩,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注釋
太行山:綿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大山脈。
何:多麼。與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聳的樣子。
羊腸坂(bǎn):地名,在壺關(今山西長治縣東南)東南,以坂道盤旋彎曲如羊腸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盤旋。
摧:毀壞、折斷。
罴(pí):熊的一種,又叫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窪有水處。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處說“少人民”,言山中人煙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樣子。
延頸:伸長脖子(遠眺)。
懷:懷戀,心事。
怫(fú)郁:愁悶不安。
東歸:指歸故鄉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縣)人,在太行之東,故雲“一東歸”。
絕:斷。
中路:中途。
薄暮:黃昏。
擔囊:挑着行李。行取薪:邊走邊拾柴。
斧冰:以斧鑿冰取水。糜(mí):稀粥。
《東山》:《詩經》篇名。據毛序,本篇為周公東征,戰士離鄉三年,在歸途中思念家鄉而作。
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
【作品鑒賞】
《苦寒行》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坂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罴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
這是一篇反映漢末動亂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一開頭就引出山勢高聳、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區。“北上”二字,不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到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的行軍走向,而且顯示出旆旌悠悠,銳不可當的軍容,以此籠罩全篇,氣勢逼人。緊接着文勢一頓,發出“艱哉”的喟歎,先在心理土造成驚恐狀态,而後圍繞“艱”字寫景抒情。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鋪直叙。并為下文創造出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步履維艱的氣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樣的維艱,“巍巍”疊用,展示出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擋住去路,呈現出強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這是寫仰望。接下去寫平視:“羊腸坂诘屈。”坂曰“羊腸”,又以“诘屈”形容之,則狹窄而多盤旋之勢,曆曆在目。寫山寫坡,都是紀實,都是從正面落筆;“車輪為之摧!”則是感慨,是烘托。筆法變化而又和諧統一,加強了具體感與真實性。再下去,筆分兩頭:一方面寫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寫野獸當道,但又相互交錯,以突出行軍之艱險。寫自然景色,一則曰“樹木蕭瑟”,再則曰“北風聲悲”,三則曰“雪落霏霏”。通過“蕭瑟”“霏霏”,寫出了景色之陰暗、昏沉、凄涼;通過“聲悲”,将客觀的物和主觀的我融為一體。寫野獸,則是“熊罴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苦寒行》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突出了蒼涼悲壯和波瀾壯闊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都是寫途中多野獸,但上句從形态方面描繪。“蹲”者,熊罴襲人之狀也。“蹲”而“對我”,毛骨悚然。下句從聲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聲也。“啼”而“夾路”,倍感悲涼。詩人對陰森可怕的自然環境作了樸實的抒寫之後,又對荒涼冷落的社會環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窪近水處行軍,很少見到人的蹤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處,還得擔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鑿冰取水……。這情景寫得真切動人,感同身受。
曹操詩不以寫景稱著,但在寫景方面,卻有獨特而成功之處。這首詩的寫景就很成功。在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坂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罴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視覺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蕭瑟的樹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兒,以攫取的目光逼視着行人;聽覺上,從那山路兩旁,伴随着風吹雪飄,不是傳來了一陣陣虎豹的長嗚嗎……這首詩的寫景,就其描形、繪聲、着色之精湛而言,可與《觀滄海》中寫繁媲美。兩詩皆行軍途中所作,盡管背景、内容、感情、風格都不同:一是率師出征,一是凱旋歸來;一是寫冬之山景,一是繪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統帥關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蒼涼悲壯,一是波瀾壯闊;但其成功一樣,可稱曹操詩寫景之雙璧。
《苦寒行》記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幹戈動亂的社會生活
這首詩不僅以寫景取勝,而且以抒情見長。這情是以真景真事為基礎,因而不論是“歎息”,還是“怫郁”,也不論是“思東歸”,還是“悲《東山》",都真切動人。
首先是歎行軍之艱險。在行軍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腸诘屈,野獸逞強,風雪肆虐的險阻,又有“水深橋粱絕”,“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栖”,“人馬同時饑”的艱難,因而引起了詩人“東歸”之思。統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士卒鬥志的高低,戰役的成敗。尤其是在開赴前線的路途中,即使艱難重重、險阻累累,作為一個統帥,不能也不應流露出絲毫畏懼、退縮情緒,更不允許直言出來,渙散軍心,而詩人一反常規,直言不諱地說:“思欲一東歸。”從這種毫不掩飾的言語中,窺察到詩人性格的一個方面:坦率。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并屬拟古,然皆以寫己懷來……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鐘惺也說:“……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話。”(《古詩歸》)這些評論,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靈之塗炭。這一點,盡管隻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來,但從全詩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處。吳淇說:“山居趁坳,澤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則更無人民矣。”(《六朝選詩定論》)這話說得很對。深山區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況其他地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千村薜苈,萬戶蕭疏,其慘象,目不忍睹,耳不忍聞。但詩人未作更多的具體描述,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寫,這就收到了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藝術效果。“少”字精當。它與下文“薄暮無宿栖”的“無”,前後照應,相互補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極其凄慘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災難人民的同情。這種感情,在《蒿裡行》中傾吐得比較具體。他說:“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幾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腳。
《苦寒行》描寫曹操征讨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再次是“悲彼《東山》詩”。這裡有兩層意思:《東山》,是《詩經》中名篇。寫一位跟随周公東征三年獲得生還的兵士在歸途中的歌唱。全詩氣氛是悲涼的,色調是凄苦的,反映了戰争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疃鹿場,熠耀宵行”等句,與詩人征高于途中所見略同,因而勾起了詩人對長期征戰不得歸家的士卒的深切關懷。另外,舊說《東山》是寫周公的。漢毛苌說:“《東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詩序》)此處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聯系起來看,顯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經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非曹操莫能道出。他還以齊桓、晉文“奉事周室”自許,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勵(《述志令》,見《魏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武故事》),而這裡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實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後,威震華夏,大權在握,廢獻帝、奪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為,實屬難能可貴。
這首詩,如果隻停留在抒寫行軍艱險、思欲東歸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詩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歸之情、廣大人民倒懸之急融為一體,将自己的理想抱負同周公事業聯系起來,擴大了内涵,升華了主題,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這是一首融叙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的詩篇,它記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漢末建安年間幹戈動亂的社會生活,其内容具有詩史性的文獻價值。詩篇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其獨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結構謹嚴,章法有緻。開篇叙事,繼之寫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現。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寫之景形象生動,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語言古樸直率,風格慷慨悲涼。全詩不見華彩藻飾之言,隻用樸實常見之語,直言其悲涼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名家點評】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右晉樂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備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謂《北上行》,蓋因魏武帝作此詞,今人效之。
明·張溥《魏武帝集題辭》:間讀本集,《苦害》、《猛虎》、《短歌》、《對酒》,樂府稱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苦寒行》不過從軍之作,而取境闊遠……蒼涼悲壯,用筆沉郁頓挫……可謂千古詩人第一祖。
清·吳淇《六朝選注定論》卷五:凡詩人寫寒,自有一應寫寒物……此詩未寫風雪,先寫太行之險,所謂駭不存之地,進退兩難,則寒無可避,方是苦也。然于太行山上,拈出‘北上’二字者,魏武欲以周公自拟,為下文東歸暗伏線索耳。……此詩極寫寒苦,原是收拾軍士之心,卻把自己生平心事寫出……嗚呼!當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栖宿而莫能,況乃如《東山》之詩雲雲哉?此所謂喟然而悲。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純好。
作者介紹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讨四方,對内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産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谥号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中文名曹操别 名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瞞國 籍中國(東漢)民 族漢族出生地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55年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職 業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主要成就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消滅群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開創建安文學,提倡薄葬代表作品《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等谥 号武皇帝廟 号太祖陵 墓高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