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姗
“看到自己最愛的畫和那些真實的筆觸,覺得雖然受了病痛的折磨,但隻要有色彩,還是要繼續堅強的活下去,”一位27歲、網名為“醬油不喝醋”的女生在微博上寫到。還在開顱手術恢複期的她,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看了鐘愛的插畫家鹵貓在上海的個人畫展。
鹵貓是居住在廈門的人氣插畫藝術家。從三月底開始,鹵貓以“旅行箱裡的溫度”為主題,在上海愚園路的Fiu畫廊(Fiu Gallery)舉辦個人插畫展。本次總共展出鹵貓的畫作27幅,數量是他曆次辦展之最,據Fiu畫廊的實習導覽員Fiona介紹,該展覽将持續兩個多月。
之前因制作了一套中國24節氣插畫動圖,鹵貓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微博粉絲已經有89萬人。在2014年,這位插畫師給聯合國設計過郵票,之後幾年又陸續受到香奈兒(Chanel)、路易斯威登(LV)、谷歌(Google)、三星(Samsumg)等知名品牌的跨界邀請,為他們制作插畫作品。
鹵貓的畫作以豐富的色彩和細膩清新的筆觸為特點,創作的對象常見變化的四季、世界各地的自然風景和花朵,常常給觀者來快樂和溫暖的治愈效果。
Fiu畫廊告訴界面時尚,此次個展從今年年初開始策劃,用時三個月。策展團隊将僅有140平方米的空間分隔成兩個展區。第一部分展區是沿街的一條長廊,以溫暖的米灰色為主基調,陳列多幅鹵貓的插畫作品,和原始手繪本和手稿。Fiona表示,在這個空間展示的作品會更貼近大衆。
“我們導覽員一般是不進入這個展區的。”Fiona介紹,而另一個展區是一個幽暗的小型互動迷宮,被叫做“貓的溫室”。這個空間裡面有鹵貓更加個人化的表達;數倍放大的花朵、七星瓢蟲、綠植裝置和插畫作品中微縮的人,形成一個超現實的沖突感。
界面時尚從此次的展出作品裡面發現,鹵貓也很關注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在《智利沙漠》、《英國皇家植物園》等多幅畫作裡,總是能看到一個身穿黑衣的男生和一直黑色小狗,不免讓人想起把憂郁和孤獨比作“黑狗”的丘吉爾。鹵貓曾說,“黑狗是我的某種情緒,是表達我當下的孤獨感,跟我一起在那個環境裡面,我是可以跟孤獨感相處得很好的。”
Fiona也是鹵貓作品的忠實粉絲,她說,“很妙的是,雖然他呈現了孤獨感,但你不會覺得作品被孤獨感籠罩。”鹵貓能夠讓各種情緒自洽的。
此次展覽上還有一隻長得像胡蘿蔔的狐狸木雕。這是鹵貓個人繪本《狐狸蔔》裡的主人公,故事講述的是一隻狐狸吃了一根胡蘿蔔後,頭頂長出了綠葉,變成了狐狸喜愛的兔子最喜歡的胡蘿蔔形象。這位插畫家還喜歡搜集人和動物的新聞故事,并依據這些題材創作繪本,後來收錄進個人繪本《找到這顆星球》裡面。
由于總是給觀者來快樂和溫暖,鹵貓被稱為“治愈系插畫家”。一個瑞士心理醫生曾給鹵貓發去郵件,感謝他的創作給自己的病患或身邊一些情緒比較低落的朋友帶來力量和溫暖。鹵貓表示,收到郵件的時候“我很高興,覺得自己的作品除了能夠表達自我,還能真實地幫助别人,這也是一個蠻大的動力。”
因為廣受歡迎,鹵貓個展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民衆前來觀看,巨大的客流量超過了畫廊的接待能力,長時間的排隊曾一度造成現場的混亂,而畫廊也受到部分觀衆的批評。在開業兩周後,原定免費開放的鹵貓展不得不啟動付費預約的方式,以達到分流的目的。
粉絲基礎龐大是鹵貓被Fiu畫廊邀請來辦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插畫家鹵貓的作品接受度高,傳播度高,個人在專業領域上也經曆了插畫、繪本到獨立藝術創作的過程,這些都符合Fiu畫廊在藝術家選擇上的偏好。
Fiu畫廊的店長蘋果告訴界面時尚,區别于經典學院派,做大衆能夠消費得起的藝術品,來推廣和普及藝術,是該畫廊的創辦宗旨。這家去年8月才開始正式辦展的畫廊,由兩名留英歸國藝術家,以及兩位在本土傳媒圈藝術圈有影響力的年輕人共同創辦。目前已經策劃了四個風格各異,但都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藝術展。
去年,Fiu畫廊請來法國孟菲斯流派的藝術家Camille Walala到上海舉辦首個中國個展。當時,畫廊大膽地讓Walala把畫廊沿街外牆面進行粉刷重塑,使得整個建築跟内部的展覽融為一體,變成了一個大型孟菲斯藝術裝置。這一摩登、先鋒的改造跟具有濃厚上海市井氛圍的愚園路形成強烈反差,造成巨大的視覺沖擊。
選址于愚園路這一傳統老街區,沉浸在由幼兒園、圖書館、街道派出所、民房等建築單位所構成的濃厚社區氛圍裡,恰好反映了Fiu畫廊”颠覆傳統畫廊營業模式“的決心。為了貫徹這一理念,該畫廊自開張以來,一直向大衆免費開放看展。
該團隊思路的靈活多變還體現在其不限制Fiu畫廊的業務範圍上。在Fiu畫廊的隔壁,是Fiufiu團隊運營的一間咖啡館。除了提供咖啡和輕食之外,咖啡館也設置了一個展台,專門售賣一些與辦展藝術家相關的周邊産品;同時還會不定期為外部品牌做快閃陳列。
店長蘋果透露,販賣旗下團隊設計的原創周邊産品是該團隊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自己是非常有設計能力的藝術團隊,根據(每期展出的)藝術家的狀态,進行一些衍生周邊的設計。”目前,Fiufiu的原創周邊在線上和線下均有零售渠道。
随着年輕留洋藝術家的不斷回流,這幾年,國内陸續出現了一些經營理念更貼近大衆,策展理念更為先鋒、多元和現代化的新型民營美術館和畫廊。開放于2014年并獲得廣泛關注的北京木木美術館就是其中一例。該美術館選址于北京798藝術區,建築前身是1950年代軍工廠。該美術館創始人是同樣留學歸國的藝術家林瀚和雷宛螢,後者又以”晚晚“之名在社交媒體上廣受關注。
木木美術館的創辦初衷是打造一個以“全球性”為基礎的民營非營利藝術機構。定期展出藝術館内包括繪畫、雕塑、影像在内近兩百件永久館藏藝術品。木木在全球範圍内收藏當代藝術家作品,同時也收藏15-18世紀歐洲繪畫大師作品和19-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作品。
除了理念上都不約而同地以普及當代藝術作為一個發展方向,這類新型民營美術館還有一個共性——深谙社交媒體的傳播模式。木木美術館的創始人晚晚在微博上擁有436萬粉絲,創始人的一舉一動無疑都會給木木美術館帶來巨大的流量。
另外,這些新型美術館或者是畫廊在内部空間的打造和陳設上都把是否便于社交媒體的傳播作為考量因素。例如,此次Fiu畫廊的鹵貓展上,策展團隊裝置了一個大約5平方米左右的互動空間,三面牆上貼滿放大的油畫《舞》,在正中間牆上又挂着原作,看展觀衆可以在這個空間進行合影留戀。這幅油畫色彩豔麗,用色大膽熱情,富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因此也成為前來看展的觀衆自拍打卡的必選項。
盡管理念上有相似性,但Fiu畫廊的蘋果也坦言,相比木木美術館有網紅創始人自帶流量,Fiu畫廊目前而言還是更注重平日的積累,逐漸獲得大衆的關注。
想讀到更多不一樣的時尚新聞,可以試試關注微信公衆号“穿T恤的界女士(ID:teedevil20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