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花橋為何叫花橋

花橋為何叫花橋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3:52

  俗話說:“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在江西省三清山風景名勝區楓林鎮楓林村就有着這樣一座橋,她的建成就生動演繹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優良傳統美德。

  這座名為花橋的橋,坐落于三清山楓林鎮楓林村賴家,是一個名叫楊鳳姑的外來逃婚女,感念當時楓林人的恩情,用三年多自己省吃儉用辛苦刺繡積攢下來的錢出資建造,說起花橋的來曆,有着這樣一個傳奇而又感人的故事。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1)

  古花橋

  楊鳳姑,康熙朝出生,原上饒縣沙溪鎮人。沙溪,立名于漢,有着2100多年的曆史,是唐末宋時上饒縣唯一的邊貿重鎮。自古就是“饒東古鎮”、“江南麻埠”、“夏布之鄉”。徐霞客的《江右遊日記》中曾記載,“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河者百餘隻,夾岸水舂之聲不絕……”。

  鳳姑,就出生在這一粒沙、一條溪,組成的名字,自然而又夢幻的地方。鳳姑自小聰慧善良,學習刺繡很有天分,特别喜歡繡各類花卉,長大後刺繡水平更是遠近聞名。十九歲時,為了逃婚,鳳姑隻身乘船來到了楓林,在當時村裡好心人的幫助下,得以在村頭的三聖宮廟(現在仍存部分建築)落腳為家,面對逃婚到此孤苦無依的鳳姑,善良的楓林人不時對她進行接濟。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2)

  古杏花橋

  當時的楓林雖屬曲隅小村之地,但水運異常發達。信江源流玉琊溪穿村而過,東通江浙,西接徽饒,有着繁華之都美稱。杏花大橋下的碼頭更是熱鬧非凡(詳見穿越時空300年,探秘三清山楓林杏花橋的前世今生),每日往返的船隻、木竹排絡繹不絕。一條筆直長街自杏花橋通達街頭,“蘇松布匹”“王氏糕餅”“飛鴻酒家”“劉氏豆坊”“東山燈籠”“三槐染布坊”“江氏藥鋪”“程家雨傘”等店坊林立,名享鄰鄉外縣。

  為了維持生計,鳳姑憑着自己一手繡花好技藝,開始了刺繡。鳳姑的繡花作品,栩栩如生,得到衆鄉鄰的高度好評,村裡的年輕女子們紛紛上門求教,鳳姑毫不藏私,傾囊相授,小姐妹們戲稱她是花仙子下凡,于是親切稱她為花姑。花姑刺繡美名在楓林傳播開來,精明的商賈們也從中看到了商機,一時上門求購者絡繹不絕。

  鳳姑所住的村頭三聖宮廟,于對面的賴家隔着一條小溪,兩地近在咫尺,要到彼岸卻需過河。每逢雨天,溪流暴漲,濁浪滔滔,令人望而興歎,給衆鄉鄰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鳳姑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暗暗想道,如能建一座橋,兩岸方便通行該有多好呀!念頭一滋生,就像野草一樣在心頭瘋長,鳳姑總覺得自己應該為此做些什麼。

  光陰荏苒,鳳姑在楓林度過了三年多的快樂時光,她将楓林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雍正三年(1725)八月的一天,鳳姑在與村中的小姐妹們刺繡聊天時,說出了埋在自己心中長達三年之久,想在小溪上修建一座橋的願望。話音剛落,猶如水滴油鍋,圍坐在一起的衆多小姐妹們積極響應,大家紛紛出謀劃策。鳳姑拿出了三年多來省吃儉用,靠辛苦刺繡積攢下來的,足以建造一座石拱橋的資金,開始了圓夢的壯舉。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3)

  花橋所在地,現今農民公園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4)

  農民公園鳥瞰圖

  雍正三年(1725)八月十六日,石拱橋正式破土開工,衆多楓林人義務出工出力,十一月廿八日竣工,曆時三個月零十二天,一座橫跨賴家小河,美麗的石拱橋誕生了。立在橋頂,遠山如黛,滿目青翠,俯瞰橋下,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小魚忽左忽右,穿行其間,曆曆可數也。拱橋的建成,楓林人舉村慶祝,感謝鳳姑的義舉。鳳姑樂善好施的美名也随之被南來北往的人們悄然傳播開來,次年(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得知鳳姑消息後的家人尋到楓林,鳳姑随家人回沙溪。離别的那天,數百楓林人趕到三聖宮廟前為鳳姑送行。面對前來送别的衆鄉鄰和小姐妹們,鳳姑潸然淚下,依依不舍。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5)

  重建後的花橋

  鳳姑離開後,當時的楓林人為感恩這位助人為樂,功德無量的繡花女,将此橋命名為花橋,并用青石闆镌刻“花橋”二字嵌于橋身之上,以銘記這位繡花女的感人事迹。可惜由于年久失修,2017年6月,曆時近三百年之久,造福無數楓林人的拱橋倒塌,令人扼腕歎息。

  2019年11月,楓林村南岸秀美鄉村建設,楓林鎮黨委、政府為紀念好心人楊鳳姑,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花橋,2020年1月全面完工,如今新的花橋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位于楓林村南岸新建的的農民公園内。新的花橋建成,不僅極大方便了兩岸村民的通行,更是成為楓林這一古村落鄉村旅遊的一大靓麗景點。

  花橋為何叫花橋(花橋的由來)(6)

  花橋兩岸美景如畫

  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生不息,願鳳姑的精神在楓林代代永相傳!(作者:餘水榮 王義東/供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